(三)提高演讲者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
1.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演讲者要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必须先抓加强修养,提高素质这个根本。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良好修养与素质的充分体现。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词严;没有临危不乱,哪来侃侃而谈;没有虚怀若谷,哪有言谈秀雅;没有如泉思绪,哪会口若悬河。要提高表达能力,首要的不是嘴皮,而是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一个表达能力强的演讲者,必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情感意志修养以及智力修养。加强思想修养,这是主题正确、说理深刻的基础;良好的品德修养,使演讲者在演讲时敢于坚持真理,成为真善美的代言人,并能充分相信和尊重听众,增强演讲者的威信效应;文化知识是演讲的物质基础,表达能力强的演讲者一般具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阅历,他们的演讲就能内容丰富,说理透辟,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演讲时需要以情动人,演讲者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就应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情感、积极的理智情感,这样就能在表达时表现出旺盛的热情、良好的心境和饱满的激情;演讲者要加强意志修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成功欲、充分的自信心、顽强的坚持性、良好的自制力,以克服、战胜演讲中遇到的各种曲折和困难;演讲者的智力水平也是演讲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论是捕捉变幻复杂的信息,还是要想思如泉涌、口若悬河,不论是要鞭辟入里、令人信服,还是要想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总结出规律,不论是要使演讲结构严谨、逻辑力强,还是要使演讲形象生动、妙趣横生,都离不开演讲者的智力修养。
2.学习理论,把握规律。演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演讲者必须谙熟演讲的规律,认真学习演讲科学,打牢理论基础,用演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演讲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强的演讲者,都非常重视演讲理论与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如古希腊德摩斯梯尼曾虚心向别人请教朗读方法和演讲技巧:美国前总统林肯经常去一个法院听律师们的辩护辞,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闻一多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就系统地学习过演讲理论,这些对提高其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勤于实践,多读多讲。
演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体验和实践锻炼,多读多讲,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多读,就是多读演讲名篇,读的方法有默读、朗读和快读三种。默读,有助于领会名篇的内容实质,使自己的演讲有主题;还可以熟悉名篇的结构,便于自己演讲时借鉴;也可以领会名篇语言之技巧,便于自己演讲时吐字用语精妙。朗读有助于演讲者熟练地掌握发音、语调、语速等技巧,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快读,可以训练语势、速度,可以培养自己的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
多讲,就是只要条件允许,就不要放过机会,大胆地讲。这样即使先天条件有些不足,但经过刻苦的实践,多讲多练,还是能够提高演讲水平的。古希腊著名的演讲家德摩西尼,年轻时有发音不清,说话气短,爱耸肩的毛病,为了练嗓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呼啸的大风讲话。为了克服气短的毛病,他一边攀登陡峭的山坡,一边不停地吟诗。为了能安心在家里练习演讲,他剃了阴阳头。他还经常对着镜子演讲,以克服发现的各种毛病,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成了一位闻名于世的演讲家。
为了使演讲取得成功,在正式演讲之前演讲者可以进行反复的练习,这就是所谓的试讲。通过试讲,可以使演讲者对自己的演讲风格和演讲水平有较全面、较透彻的了解;可以发现自己在演讲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练习演讲的方式很多,如在心中默讲,对着同事和朋友讲,在偏僻的地方独自大声地讲,对着镜子边看边讲,如此等等,都能使自己得到很好的锻炼。戴尔‘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一书中说:“说话的机会随处都有,不妨参加任何组织,志愿从事需要你讲话的职务。……你只要往周围望望便会发现,没有哪种商业、社交、政治、事业,或甚至邻区里的活动是你不必向前举步、开口说话的。除非你说话,不停地说,否则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进步。”这里要克服胆怯,要不个白失败,应当有“屡败屡战”的精神,久而久之,必能提高表达能力。
4.循序渐进,总结提高。提高演讲者的表达能力,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先单向训练,一项一项地突破,在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再综合练习,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苦练,就一定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在演讲时,要认真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找出不足。特别是正式演讲结束之后,要注意听取听众的反映,收集意见,认真总结演讲的优缺点。经过反复的总结分析,必能积累起自己的演讲经验。
以上我们讨论了演讲者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其实,演讲者所应具备的能力远不止这些,如还有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记叙描绘的能力,表演的能力等,我们在这里只不过是择要谈谈罢了。
5.演讲者的听众意识听众意识的内容
每一个演讲者都希望自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取得最佳的演讲效果。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决非易事,除了要具备上述基本素质外,演讲者还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听众意识。那么,什么是听众意识呢?简单地说,就是演讲者心中要有听众,要根据听众的需要决定演讲内容,要根据听众的爱好选择演讲方式,要根据听众的审美需求调控演讲风格。总之一句话,就是从听众的角度来思考和设计演讲。
听众意识,对一个演讲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就像观众对戏剧演员,公众对公关专家一样的重要。同演讲的主体相对而言,听众是演讲的受体要素,在演讲活动的矛盾统一体中,听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演讲者只有面对听众,分析听众,并掌握听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才能有效地征服听众,发挥演讲的作用,实现演讲的目的。
优秀的演讲家都具有很强的听众意识。列宁夫人在回忆列宁的演讲艺术时曾说:“他在群众面前讲话时,总是针对群众来讲的。他在报告、演讲和谈话的过程中,估计到听众当时特别关切的是什么,他们所不了解的是什么,他们认为特别重要的又是什么。伊里奇(列宁)总是善于根据听众注意的程度、问题、插话、发言来了解听众的情绪,善于迎合听众的兴趣,回答他们所不明了的问题,从而掌握听众。”杰出的无产阶级演讲家季米特洛夫也说过:“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人都懂得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
上述论述说明,听众意识对演讲者的重要性。听众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听众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你对别人的态度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因为对人的态度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直接影响着各自的心理变化:傲慢的态度反映了谈话人的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蔑视对方,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势必使对方产生厌恶、对立的心理;谦虚的态度则反映了谈话人把自己置于和对方同等的地位上,使对方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容易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对方感到温暖、亲切,从而引起对方的信任和爱戴。
显然,一个演讲者,如果不尊重听众,演讲必将失败。纵然你是个“舌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演讲时声情并茂、文采飞扬,但是,如果你不尊重听众,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你的演讲必定失败!一切煞费苦心的准备,一切详尽得体的安排,以及自始至终的精力充沛的演讲,都将付诸东流,毫无意义。
尊重听众,这是听众意识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演讲者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人格上、态度上、知识和能力上,都要尊重听众。
1.在人格上尊重听众。演讲者和听众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二者之间的差别只是社会义务、职责的分工不同而已,更何况二者还可以颠倒位置呢。如果演讲者未上台时,就把自己摆在听众之上,视听众为“群氓”,自己为圣贤,讲起话来,或者趾高气扬,以显示威严;或者拿腔作调,以炫耀身份;或者声色俱厉地训斥,以长者自居;或者指手划脚地下达命令,把自己打扮成独打天下的英雄……这无疑是下决心不要别人听你演讲。因此,演讲者只有平等地对待听众,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欢迎和喜爱。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一个听众,时刻都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演讲者只有满足听众的人格尊严的需要,才有可能和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使演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在态度上尊重听众。演讲者向听众传播真理,传播知识,介绍各方面的情况,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正是演讲者的义务和责任,这是由演讲的目的决定的,听众拿出自己宝贵的时间来听演讲,目的正是要从演讲中获得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演讲者作为演讲活动的“中心人物”,就应该注意对广大听众的态度,说话要亲切些,批评要诚恳些,解决问题要细致些,这样听众才能承认你是“勤务员”,觉得你实在,可敬可亲,尤其是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成绩、体会时,更应该用谦虚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听众。
为了在态度上满足听众自尊的需要,有时演讲者不妨以低姿态出现在听众面前,为听众巧戴“高帽”,这既满足了听众的自尊需要,活跃了气氛,缩短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于1980年11月应邀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学,在一次《诗可以怨》的演讲中,就是用这种方法开头的:“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日本对中国各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讲得何等明智、得体!
但是要特别注意,赞美听众,给听众巧戴“高帽”时,态度必须真诚,否则,听众就会反感。这样不仅不能融洽与听众的感情,反而会疏远相互间的关系。
3.在知识和能力上尊重听众。演讲者与听众既是引导者与被引导者的关系,同时又是互相学习的关系。演讲者登台演讲,无非是告诉听众一些道理、一些知识、一些技艺本领,启发和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演讲者是一个引导者、教育者。同时,我们要知道教育者首先必须受教育,要做听众的学生。演讲者只有首先向听众学习,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创造精神,才能使自己丰富起来,提高起来,进而才能把自己在认真思考、研究之后所获得的真知灼见宣传给听众,达到启发和引导的目的。演讲者之所以能够在台上向听众作演讲,仅仅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况且,台下的听众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尽管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可能与演讲者相去甚远,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允许他们有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当演讲者在台上滔滔不绝地演讲时,他应想到:在台下的听众中,不知有多少人是自己的老师!
(二)了解听众
演讲的目的多种多样,或说服听众改变态度;或促使他们立刻行动起来:或制造一种欢乐的气氛;或勾起深深的缅怀;或驳倒一种错误的思想观点等等。总之,是为了说服和影响听众。那么要说服和影响听众又从何处入手呢?哲学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中有一条原则,即“从客观实际出发”。对演讲者来说,他所面对的客观实际,主要就是不同类型的和不同素质的听众及他们的各方面的情况。要使演讲目的得以实现,演讲者就不能不对听众有所了解。
首先,只有了解听众,才能正确地确定演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其次,演讲者通过对听众的了解,则会使自己更自觉地站在听众的立场上,更真切地体会听众的感情,更切实地了解他们的愿望。在演讲时也就会更好地调动听众、激发听众,从而使演讲进入一种和谐的气氛,更容易实现演讲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了解听众对演讲者来说是演讲前(有的在演讲中)的首要任务;对演讲活动来说,则是必要的准备阶段,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用哲学上方法论的原理说,了解听众其实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而演讲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事实说明,在演讲活动中,凡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演讲者,就自然会获得听众的欢迎和拥护。一切演讲者或一切准备演讲的人,都要认真过好“了解听众”这一关。有关“了解听众”的其他问题,我们还将在后面继续做出具体深入的阐述。
(三)反馈听众
要达到演讲目的,我们必须了解听众;同样,要检验演讲效果,我们也必须依赖于听众,听众是演讲的出发点,更是演讲的归宿。亚里士多德早就讲过:“演讲的三个要素——演讲者、主题和听众,是后者决定演讲的成功与否。”因此,听众的反应是演讲成功与否的一种现实的、直接的、客观的评价。听众根据自己切身的经验感受,把演讲和演讲者分出优劣,尽管听众的自发性的反映,不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其确实可靠性还是主要的。我们把听众在演讲中所表现出来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思维状态等反应综合成三种类型,并根据这三种类型来检验演讲效果。
1.消极反应型。这种听众反应类型的特点如下:
出现这样的听众反应,是与演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说明演讲效果极差,演讲活动彻底失败,有的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演讲者的威信下降,甚至丧失殆尽;另一方面导致听众对演讲内容和形式产生反感和排斥,形成心理上的首因效应。这是演讲者和组织者最不愿看到的。当演讲过程中出现这种听众反应时,常常很难再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