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灵感思维是怎么回事呢?柏拉图对此作了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他说:“现在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这种迷狂(灵感——引者注)的结论了,就是在各种神灵凭附之中,这是最好的一种。……”其实,灵感是一种思维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其特殊性便在于,它是人们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一种突如其来的使问题得到澄清和解决的瞬息性的思维过程。欧阳友权教授对此做了精确的阐述,他说:“灵感思维是一种以直觉、顿悟、非逻辑性等超常方式创造性解决难题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基于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长时期艰苦的精神劳动。”这种灵感思维无论在科学研究、文学创作、发表演说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到复旦大学队“舌战狮城”,无一不能寻觅到灵感思维的踪迹。正如柏拉图所说:“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大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不仅作诗如此,演说亦然。
(二)灵感思维的特征
1.创造性。灵感思维的创造性,是指灵感思维所获得的成果往往是新颖的、创造性的认识。灵感思维常能捕获到通常思维活动难以获得的独特的思想成果。演讲者在演讲时,时常会捕捉到各式灵感,给听众以独特的感受。如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在辩论“艾滋病”问题时,正方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如果医学能治好艾滋病,难道它还是社会问题吗?”复旦队二辩灵感一来,立即反驳:“要是使用‘如果’的概念,我也能把巴黎装进一个瓶子里去。如果人类不存在,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能在这里讨论艾滋病问题呢?”看起来把巴黎装进瓶子里去与艾滋病问题风马牛不相及,可是这里这种创造性的回答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跳跃性与非逻辑性。灵感思维是一种直觉式、顿悟式的思维,它的跳跃性表现为它是一种直觉的非逻辑的思维过程,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进行的思维过程,没有固定的思维程序和格式,是跳跃着进行的。所以在演讲中它比通常的逻辑思维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容易开拓思路,获得通常思维活动所不能获得的新成果。还是以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为例,在关于“人性本善”的辩论中,台大队强调人人有善根,因而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复旦队三辩机灵一动,立即提出一个对方不曾预料的问题:“如果人性本善,人们怎么可能拿起屠刀?”从“放下屠刀”到“拿起屠刀”,思维的跳跃是何等神速,对方张口结舌之时,场上立即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3.兴奋性。灵感思维的兴奋性表现为人脑在灵感显现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激发状态。此时人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力大大增强,一些问题也迎刃而解。同时灵感的出现不仅导致某一问题的解决,还导致思维能力在兴奋中突然增强,导致高强度思维的持久进行。陆机在《文赋》中曾做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合,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然景灭,行犹响起。……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文徽微以溢目,音泠冷而盈耳。”所以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大脑的高度兴奋就能使“言泉流于唇齿”,使演讲滔滔不绝地进行。
(三)灵感思维在演讲中的体现
在演讲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灵感思维,我们从两个方面择要谈一谈。
1.演讲前的灵感显现。在演讲之前,由于大脑高度兴奋,时而会伴随着有灵感出现,作为演讲者应善于捕捉这瞬息即逝的火花。在一次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演讲中,有个人正在凝神细想时,窗外吹来一阵秋风,几片黄叶坠落在窗台上,于是他眼睛一亮,灵感油然而生。他走上讲台,走到窗子旁,捏起一片黄叶,开始了他的演讲: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是一片落叶吗?不错。然而仅仅只是一片落叶吗?不。它是穿过时空隧道的过客,是一叶凝聚的时间,是一首哀叹时间一去不回头的诗。我们读它,仿佛是在与那来去无踪的时间对话。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力量和冷峻。绿叶婆娑,那是时间的恩典。黄叶飘零,那是时间的摧残。面对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轻视时间呢……
这是由一片落叶而引发出演讲者灵感的例子。
在演讲前,有一个令演讲者头痛的问题,就是让老话题出新意。也就是说演讲要创新,而不少创新与灵感思维是紧密相联的。演讲者或者从习以为常的套路中寻找切入点i或者在人人皆知的材料中有新发现,或者在众口一词的结论中挖掘出独到的见解。有位青年参加了“爱我神州”的演讲比赛,他是最后一个,前面的演讲者个个激情满怀地歌颂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如果他再不出新意,就难以征服听众。于是他紧张地思索,另辟蹊径,眉头一皱,思绪进涌。他说:
前面诸君讲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文明史,讲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讲了促进世界文明飞跃的四大发明。是的,我们的祖国拥有这一切,是够可爱,够神圣的了。但是,我以为,只有这些还不够!因为,长城尽管又高又大,却挡不住侵略者的铁蹄!而指南针呢?它确实能指明方向,但却引来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战舰,引来了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火药,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杀我同胞、烧我国土的武器;白纸,写下的却是不平等的尼布楚条约,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是的,我们的祖国曾经是何等落后、何等软弱、何等屈辱!作为炎黄子孙,仅仅记住历史上的光荣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能沾沾自喜地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睡觉。我们应该正视近代的历史现实,急起直追,用辛勤的汗水和创造性的劳动爱我神州,促使我神州跻身世界先进的行列……
他成功了!这位青年的成功,就在于凭借灵感思维而翻陈出新。
2.演讲中的灵感显现。
在演讲之前,一般都有充分准备,即使是即兴演讲也应稍有准备,在准备时需要灵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一切准备好之后上台演讲时,也时时会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如演讲时碰到听众起哄、听众提问、演讲者自己出现差错,这些演讲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如果有灵感思维来参与,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如1991年9月19日,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杨澜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的演出中,下台阶时不慎摔了下来。这是十分难堪的,但她沉着地爬了起来。镇定自若地说: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呀。我刚才这狮子滚绣球的节目滚得还不熟练吧?看来这次演出的台阶不那么好下哩!但台上的节目会很精彩的。不信,你们瞧他们!这里杨澜急中生智,自下台阶,把观众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引开。
对于听众的起哄,英国前首相威尔逊是这样对待的。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台下反对者起哄大喊:“狗粪、垃圾!”威尔逊心里一动,机智地不紧不慢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会谈到你提出的脏乱的问题。”之后,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演说。
对于听众的提问,球王贝利是这样做的。一次球王贝利发表演说,有一个听众突然发问:“有无可能出现另一个贝利?”贝利机灵一动,灵感即来,他于是说:“世界上有很多喜剧演员,但卓别林只有一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足球运动员,但贝利只有一个,而且我觉得我父母的制造厂早就关门了……”这种跳跃式的灵感思维,使贝利的回答巧妙而自然。
4.演讲者的能力构成
演讲者要作一场新颖、深邃、精彩的演讲,仅从演讲者的素质、知识、思维方面注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演讲者有深厚、扎实的能力。演讲者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o演讲者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演讲者通过感觉器官对周围现象和事物进行深入体察从而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是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是演讲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演讲者也同样需要这样的观察能力。
(一)演讲者观察力的作用任何人不论从事什么形式的智力活动,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观察是人们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窗口,对于演讲者来说,敏锐的观察力是使演讲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合格的演讲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从生活中获取大量的典型材料,通过分析、判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使演讲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从听众的面部表情、姿态举止、有声语言中发现听众的心理变化,及时地调整、改变演讲的内容,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演讲者观察力的提高,不仅会增强演讲效果,也必然会促进演讲者智力结构的综合发展。如奥地利剧作家弗朗茨·格里尔帕策的《在贝多芬墓前的演说》,就随处可见其敏锐的观察力,有一段是这样的:
他是一位艺术家,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呢?就像巨兽在海里呼啸而过,他飞越了自己的艺术疆域。从鸽子的咕咕叫声到隆隆雷声,从所谓挖空心思地编织顽固不化的艺术手法到令人生畏地把温文尔雅的音乐逐渐变成喜怒无常、咄咄逼人的自然力量,他跨越了一切,掌握了一切。他的后来不是要继续,而是要开始,因为他的脚步就停止在艺术所停止的地方。阿黛莱德和莱奥诺拉!维多利亚的英雄礼赞以及庄严弥撒曲!你们这些三四声部交织而成的瑰宝!暴风雨般的交响曲。“神的美丽火花之欢乐”,你这天鹅之歌!掌管歌曲和弦乐的缪斯!请你们围绕在他的坟墓旁,把桂冠撒在坟墓上。
这样的演讲,材料十分丰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是不行的。
(二)演讲者观察力的体现
1.对演讲材料的感知或发现。
在准备演讲时,要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获取大量的典型材料,通过分析、判断,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仅使演讲内容丰富,而且也能够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的主流,这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美国第41任总统布什的《一个归队老兵的演讲》,是布什于l990年8月针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事在五角大楼会议大厅向国防部军官们作的一次演讲,其材料就十分丰富,如:
40年过去了,人类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富理智,更具责任感;战争结束了,东西方的铁幕消融了,社会的物质发展与文明进步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苏联、东欧的政府更富人情味;美苏两国的裁军正在大踏步地向前推进;这一切,都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希望,战争消失了,和平的曙光再一次照射在人类栖息的地球上。
布什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世界都在追求和平,而在这种情形之下,伊拉克却发动了战争。
2.对演讲环境的了解和洞悉。
演讲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举行的,因此在演讲时应对演讲环境有所了解和洞悉,一般情况下演讲越接近听众的具体环境效果越好。1863年11月19日,美国国务卿埃弗雷特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开头是这样的:
在明净的长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现在还安静憩息的广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脉隐约地耸立在我们的前方,弟兄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
这次演讲完全由眼前景物讲起:长天、田野、山脉、坟墓。一下子把听众吸引进了追忆先烈功绩、缅怀先烈的具体氛围之中。听众正是用耳朵听着,用眼睛看着,同时用这两种方式摄取演讲内容,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信息接收量。
3.对演讲对象反映的反馈。
演讲总要面对听众,并且要征服听众,才能达到目的,而要征服听众不去了解听众是不行的。要去观察听众的有声语言和动作语言,以此来了解听众的心理,并将反馈的信息与演讲的内容统一起来,做出迅速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方能达到演讲的效果。福州一大学邀请某教授作关于演讲技巧的报告,而与此同时校园又在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当教授走向报告厅时,看到厅里虽然有空位,但走廊上却站着不少学生。教授观察到这~情况之后,立即分析并做出判断:这些听众是最不可靠的动摇分子,只要开场白不合胃口就会离开,并且会造成不良影响,带动其他一大批人。于是教授将原开场白“听说今天有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同时间唱对台戏,本不想来,但是时间排不开,只好硬着头皮来,如果讲得不好,请大家原谅”。改为:
今天首先是你们鼓舞了我。你们放弃了青年歌手大奖赛,来这里听我演讲,这说明你们严肃地做了选择,在说的与唱的之间,一般人选择唱的,而你们却选择了说的;在年青小伙子、姑娘和老头子之间,一般人选择小伙子和姑娘,而你们却选择了我这半老头子。这说明你们认定说的比唱的好听,老头子比年轻人更有魅力。这使我产生了一种返老还童之感。
话音一落,得到了热烈的掌声,走廊里的人挤进了座位,后来的人又挤进了走廊。这是善于观察听众而获得的效果。(三)演讲者观察力的培养演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演讲者要根据演讲的具体目的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演讲者会对与演讲有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演讲者的观察目的,在演讲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对材料和信息的获取,在演讲的进行阶段则着重于对现场听众心理的洞察。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使演讲获得成功。对成功的期待会使演讲者集中注意力并合理分配注意力,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演讲者应该是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有心人,特别是在演讲现场,演讲者应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从听众的有声语言和动作语言中分析听众的心理及其他基本情况,特别重要的是要判断出听众对演讲者的合作或抵制态度,并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这都需要演讲者敏锐的观察力。
3.培养观察的准确性。观察应该准确,所得的材料应当符合客观实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有经验的演讲者对观察到的材料能准确地加以运用,能准确地辨别出听众是真诚地听演讲还是出于礼貌或慑于会场纪律而坐在那里。观察的准确性,实际上反映了演讲者的思维能力及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些演讲者虽然能看到一些情况,却不能做出准确判断,或者放过有价值的材料,或者以感觉甚至错觉代替客观实际,这都是观察不准确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