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的赘婿”,“开一只书店,拉几个作家,雇一些帮闲,出一种小报”……鲁迅影射灯下的“唯美”派诗人、新月派主将邵洵美好生尴尬。
有钱不是错,何况,他还着实办了几件漂亮的大事:办进步文学刊物;借钱给丁玲,使她顺利送雏回湘;印刷毛泽东著作……慷慨任侠,素有“沪上孟尝君”之称的他与“阔太太”盛佩玉的爱情更是民国时期风花雪月中的一则经典。
1905年,上海滩第一豪门盛家一女婴呱呱坠地。这便是盛佩玉。母亲殷氏为父亲守孝三年后和另外四位姨太太被盛家以薄资遣散。令人欣慰的是,正室大娘、叔叔、姑母、哥哥、姐姐百般宝爱着小佩玉,小佩玉从小便过着众星捧月的贵族小姐生活:跟着姚姓女老师读英文,大哥亲自驾车送她到白渡桥旁的爱普尔电影院看电影,享受吃西餐的奢华:西崽奉上长脚银杯盛的番茄蚝肉,用刀叉切吃鹅脯,用汤匙舀汤,用小匙往咖啡里加糖、吃冰淇淋,用短叉吃蛋糕……矜持的贵族小姐从容地操作着细致的用餐工具。这一切也不过如她裙裾上的精美绣花,是有闲阶级的习气,经历了,也就看淡了。
她是盛氏家族公认的“唯一的美人”。
单看照片,很难苟同那“唯一”,不过就是一个细眉眼、薄嘴唇、鹅蛋脸的温婉小姐。她美在静极之偶动,如一池的红莲,笑时才哗然绽放。长辈们喜欢看她的笑容:“总是喜欢轻轻地拉一下我的手臂,叫我回头看看。我心中有数,报以一笑,如他们的愿。”于是他们叹道:“一笑真像一朵茶花。”这样的笑,清嘉婉媚,恰是李渔激赏的媚态。“尤物维何?媚态是已。”李渔认为,媚态是尤物不可或缺的硬件,木美人有何看头!外国摄影师注意到她那中国版蒙娜丽娜式的微笑,极力抓拍,将这种笑容定格:笑意极浅,像含苞菡萏欲开不开,却有一股笑波打眉眼、嘴角轻倩而过,有莲的况味。
1917年,苏州留园,盛佩玉便是以这种微笑打动了姑家表弟邵云龙的心。生性浪漫、追求极致的邵云龙随亲友陪送盛宣怀的灵柩到苏州安葬,认识了舅家表姐盛佩玉,惊为天人,一见折腰。稍后,她随嫡母到杭州散心,他携着照相机,偷拍下在“清泰第二旅馆”长而宽的走廊的摇椅上小憩的她的一颦一笑。
湖心亭,盛佩玉看人家向庙里的月老问婚姻,磕头、跪着祷告。云龙见了她,直对着她笑。这一笑里,有多少的女心清好、男心荡漾。
陷入单相思的他写下《偶然想到的遗忘了的事情》,细数他与蛇的难解之缘:襁褓期的他曾受一条六七尺的黄蟒蛇照护。“从此我更爱蛇了。”明眼人看到这篇文章都莞尔——盛佩玉属蛇。
吟诵着《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的“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他灵感突至,改名“洵美”。男性的阳刚之美在于行,他要以实际行动,一辈子对她好。“山有木兮木有枝,我悦君兮君不知”,藏有心事的他,几多甜蜜几多忧伤。
16岁那年,她本来可做教会女校的住读生,但大娘担心她体弱,受不惯学校的苦,改让妹妹去。周末,她去看妹妹,见到外国女人的校长,清净的校园,低声交谈的学生,不准践踏而格外葱茏的草地,惆怅如傍晚的薄云罩住了心空。她和妹妹的同学相处得很好,以此对失之交臂的校园生活作深情回眸——中有四人后做了她婚礼上的女傧相。
她每日随中文女老师读读诗、写写字,很少外出,空闲了就在房中打那时流行的长阔式的围巾。她是寂寞的春闺少女。而他的爱,如明月般装饰了她的青春。
1923年邵洵美赴英留学前,请母亲回娘家代他求婚。大娘在众多候选人中挑中了他。家人的心意也是传统式的:佳人配才子。
盛家一直保留着他7岁时巧对外公盛杏荪对子的记忆。18岁的她与小1岁的他订婚。她着绿色绸面花边旗袍,恰似菡萏亭亭初放。他的眼,倏地像晨星般晶亮!
她送他的定情物是一件白毛线背心。他回以一首《白绒线马甲》的诗:“这是我永久……诚实……希望的酬报呵!白绒线马甲呵!你身价万倍万万倍了!你得我终身的宠幸了!你将做我唯一的长伴了!你须将你的本色,代表她底呵!”在他的意念中,她,以及他俩的爱情都是唯美的。此诗在《申报》上发表,她一直偷偷地收藏着这份报纸。日子一天天过去,美人迟暮,报纸发黄。而读诗时的心跳依然一如初见。那张发黄的《申报》剪报陪着她走向古稀之年,而诗人已在天堂。
捧读他的信,“两个人的心里都很苦,才得碰头,便要分离”。她向他约法三章:不可另有女人,不可吸烟,不可赌钱。这些是盛邵二家族的劣根性,她一向最反感。她要他做本色的才子,而非浪子。他答应能办得到。他出国了,代她走在日月山川里。回国,他专为她印集有150多页“明信片”的诗集《天堂与五月》,扉页印着“送佩玉”。在国外,他每到一地,就在精美明信片上写满思念的诗行。相思的印痕,如枫如火,将她的守候岁月晕染得绚烂多姿。
1927年12月,他俩在上海大光明舞厅举行的盛大婚礼轰动上海滩,画报上刊登了他俩的结婚照。婚后,孩子来了,战乱也来了,不变的是她的情意。他做的事,只要和“文化”、“友情”有关,她无不倾力支持。为了盛佩玉:佩玉锵锵,洵美且都他的事业,她将首饰全送进当铺,为此不敢回娘家;她相信他和他的绯闻女友项美丽一片冰心在玉壶;她不稀罕他做官,只希望他将纯粹的文人坚持到底……相濡以沫四十一载,直到1968年5月邵洵美在贫病交加中撒手西去。她平静地提起笔,如烟往事纷涌而至,蓊郁晚景的,仍是与他苏杭初见时的无猜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