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一种心境,不管是对事还是对人,都要求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超然世外,不为俗事所累。正如佛法中所说,一个人只有抛开杂念,明心见性,看透名利,看破红尘,感到人生处处无碍,处处自在,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颗平常心。
佛法中常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淡然的心态,不为俗事所累。不仅佛法中如此,尘世中亦然。如果我们总为得与失斤斤计较,整个人就会飘起来,就再也看不清脚下的道路了。人生难免会走错路,既然错了,不如就放下吧,以平常心去对待,让我们拥有一颗闲适的心,而平常心正是我们人生至纯的一种心境。
有人去拜访慧海禅师的时候,问他:“禅师,您能成为禅师,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慧海答道:“有。”那人继续问哪里不同。
慧海继续回答说:“我饿的时候就会吃饭,累的时候就会休息。”
那人非常奇怪:“这有什么不同吗?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慧海淡淡地说:“世上的人很难做到一心一意,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会想着其他事情;休息的时候也会做梦。而我吃饭的时候就是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也只是睡觉,根本就不会被俗事所扰,这就是我和世人不同的地方了。”
不能做到一心一意,总是被俗事纠缠,只会让我们偏离轨道,越是如此,就越需要我们保持平常心。淡然处世,不为世事所累,拥有这样心境的我们才会让吸引力从心底发出芽来,不断生长壮大,最后,长成参天大树,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正面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孔子主张以仁义治天下。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周游列国,但却始终四处碰壁,有时候甚至被别人弄得非常狼狈,遭到周围人的嘲笑。但是,孔子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有一次,孔子到了郑国,因为人生地不熟,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只得在城郭东门等候弟子们。
子贡打听孔子消息的时候,有个郑国人对他说:“城郭东门有一个人,额头又扁又平,还非常大;脖子很长,肩膀又很窄,腰部以下非常短。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狼狈,就像一条丧家之犬一样。”子贡非常生气,但是通过这个人的描述找到了孔子,子贡就把这些话说给孔子听。
孔子不怒反喜:“外形之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单说我像丧家之犬,他就说得很对啊!”
又有一次,孔子和自己的学生子路走散了。子路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就作揖行礼问他:“您看见孔夫子了吗?”
老者满脸的不屑神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天下谁是夫子?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等到最后子路找到了孔子,就把路上的见闻和孔子说了。孔子说:“这人是个隐士啊!”于是就和子路去找这位老者,可是却再也找不到了。
孔子在晋国与小童项橐的故事更是意义深刻。
在去晋国的路上时,孔子被一个7岁的孩子拦住了去路,说要孔子回答两个问题,才能让他过去。
孩子的第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很大?”
孔子说:“鹅的脖子很长,所以叫声才会很大。”
那孩子又问:“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它的叫声也很大呢?”
孔子无言以对,打算绕行。但是,这个孩子却当在路中央,不让孔子过去。孔子以为孩子的问题问完了,就说:“你不应该在路上玩耍,挡住我们的车,这样很危险!”
孩子不紧不慢地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知道,这是孩子的第二个问题。他顺着孩子的手指的方向看去,看见了用碎石头搭建起的一座城。
孩子对孔子说:“您这样说是不对的。应该是车给城让路,而不是城给车让路。”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又懂得礼貌,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说:“我叫项橐,今年7岁了。”
孔子微笑着点了点头。
后来孔子和学生们讲了这件事后,曾经非常惭愧地说:“在这件事情上,我不如这个7岁孩子!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很多人失败之后,总是希望能东山再起,但是他们无法保持平常的心态,不是急于求成就是在失败的阴影中走不出来。保持平常心就要求我们要直面失败的打击,承担各种各样的压力。拥有一颗平常心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平常”二字说出来简单,但是想要获得它却是一件非常不平常的事情。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拥有一颗平常心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我们为人处事时一种重要心境。只有拥有这样的平常心,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而吸引力也会在平常心下发挥出不平常力量。
平常心是一种心境,不管是对事还是对人,都要求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超然世外,不为俗事所累。正如佛法中所说,一个人只有抛开杂念,明心见性,看透名利,看破红尘,感到人生处处无碍,处处自在,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颗平常心。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拥有一颗平常心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我们为人处事时一种重要心境。只有拥有这样的平常心,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而吸引力也会在平常心下发挥出不平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