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于是就有了哪些东西非要不可,哪些东西不能要,哪些东西可要可不要的理智选择。双向人生的回答是:把成熟摆在首要,要清净快乐,要健康长寿,要亲情、爱情、友情。这些是必须得到的。而贪婪、卑鄙和索取是不能要的。功名利禄是可要可不要的,如徐志摩云:“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61即使是从事一项不得不夜以继日的连轴转的事功,只要懂得了这个人生之道,也可以做到既“抱身心之忧”,又“耽风月之趣。”(《菜根谭》)诚如戴尔·卡耐基所言:“把没有意思的工作很有意思的去完成。”在专心致志地从事工作时寻找自己适应环境的耐心、信心和毅力。找到了,那快乐便油然而生,我们便在没有意思的工作中很有意思地寻觅到了成熟的真谛。
62人生来到世间,初时象太仓中的一粒米,那么渺小而令人喜爱。接着象耀眼的电光,划破长空。再接下来象悬崖上的一株朽木,生机不再。最终象一滴水消逝在大海的洪波之中。生命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知道这个道理如何不令人悲欣交集?当一个人把生命看实了时,他就会珍惜生命而不虚度此生。当一个人把生命看虚了时,他就会看破尘缘而不贪恋此生。
63科学家说,心跳8亿次是动物的生命极限。那么,俯仰之间,一切皆成陈迹,人已不知不觉踏上了死亡之路,与自己已经创造和可能创造的一切相别而去。
64生命很容易虚度。美国人算过一笔时间帐。以60年计,一生中看电视、上网需耗时13年;排队1.5年;因交通堵塞浪费时间2.4年;打电话聊天1年;因对方无人接电话空耗0.5年;赌博1.8年;参加竞选、投票、游行3年;找东西1年;看五花八门的广告2年;拆看邮寄广告0.8年;官司3年;家庭争吵1.2年。总计无谓虚度30余年之久。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光阴就是这么容易虚掷。
6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有“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的遗训。雷巴柯夫强调说:“时间是一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又是个变数。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66然而,不管你如何会利用时间,死亡仍不可避免。人生最大的勇敢,莫过于平静地直面死亡。躯体是灵魂的小屋,梁朽墙圮,不可居矣。生死平常的逻辑大抵如是。
67“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爱尔兰),火炬连带圣火还会永不空歇地传递下去,当火炬还在我们手里握着时,我们应当为这一刻庆祝,为这一刻快乐,为这一刻加油。
68按天主教的礼俗,耶稣复活日的前40天为斋戒期,不得享用酒肉和娱乐。于是教徒们在40天斋戒之前便拥有了三天狂欢节。男女老幼,山吃海喝,尽情喷泄。庆祝与快乐是不是虚度光阴呢?绝对不是。谁如果把庆祝看成浪费生命,那他恰恰不懂生命为何物。因为他把生命之根——成熟给遗忘了。
69夕阳西下时天上的晚霞更加绚丽灿烂,深秋来临时金黄的橙桔散发出更诱人的芳香。所以一个道德高深的君子到了晚年更应精神百倍,老当益壮,对人类奉献最后的光辉。
70英国民谚说:“保持一生壮健的真正方法是延长青春的心。”“精神百倍”就是保持了“青春的心”的表现。
71少年不愁老,青山无限好。看草草忘忧,看花花含笑。有梦追蝴蝶,随意扮新潮。我蓄少年心,云我两逍遥。青春律动的心理可以超越生理障碍而伴随生命的始终。
72青春的心就是生命之美。只要你有一颗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之心,就可以握有她。如果你心如木石,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你就与她失之交臂。
73当你保持了“青春的心”而精神百倍时,你会很在乎生命能量的有效释放与燃烧,很在意生命质量的充分提炼和享用,很留心生命信息的充分利用和转换。
74“看人只看后半截。”无论是成人,还是成事,末路晚年都比开局、中局更加重要。柏拉图说过一句话:“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良好的结尾呢?当然等于全部的成功了。
75“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有这样的精神状态的人,还怕“日既暮”吗?
透孔穿窗入此间,斜晖一脉意无边。
夕阳岂至黄昏断?暮隐西山朝复还。
76当一个人被物欲所困扰之日,就会时时感到自己的一生很悲哀很痛苦;当一个人依恋和回归纯真的本性时,就会发现生命那样可爱那样快乐。明白了物欲能使人悲哀,世俗的情怀就会立刻消除;明白了天性能使人快乐,清纯的境界就会自然到来。
77摆脱“那是我的”“那是他的”等种种物欲计较,赶在生命终结之前,平静地回归到原点——人类共有的灵魂家园,再造一个充满了童性,充满了真性,充满了仁爱心、平等心的自我。
78一个人经历了一生的风风雨雨、寻寻觅觅、跌跌撞撞,现在到了一局棋的终局了,生命即将消失,他的本能驱使他思考:我究竟干了些什么?我还需要干什么?
79于是,他在比较与鉴别中寻觅生命之真,于是,他在不期而遇中会找到同道之人。儿时的兴趣和寻觅劲儿又往上窜。他的视线可以跟着一只鸟儿一直飞进树上的新巢,可以跟着一只蚂蚁一直爬进黑糊糊的蚁穴,他可以将一条小胡同走到七弯八扭的尽头,可以将一只猫送到狗面前看两种小动物脸上各有什么表情。一切有情的、无情的事物都进入了他的思考范围。
80求真。真理是时间的女儿。经历了那么长久的人生历程,该拥有真理的领悟了。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真理留着。真理即使没有人支持,也能立足。
81古往今来,凡是智商高一点的优秀人物,都会殊途同归走到同一点上——无条件、无差等地爱整个人类。
82晚年的孔子喜读《周易》,乃至“韦编三绝”。他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岁学好易经,可以没有大错误了。孔子对《易经》研究的最伟大功绩是理清了乾坤二卦是64卦之首,天地阴阳之道变化一切。他在《系辞传》中一再强调“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其易之门耶!”孔子这个“天地人一体同观”的思想影响极其久远。
83晚年的孔子把教授弟子作为主要实践活动,带出了颜回、子贡、子路、曾参等一批道德修养很高的“贤人”、“仁人”。正是孔门弟子弘道不息,才使孔学延绵至今。
84纵观孔子一生,54岁之前在鲁国从政,而后带着部分学生周游列国14年,最后5年整理《诗》、《书》、《礼》、《乐》等典籍,写作《易传》和《春秋》。其事业顶峰,正在晚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与孔子一生的大结局正好相符。
85现代人不求超凡入圣,但同样追求回归真性之乐。尼克松1973年9月被迫辞去美国总统之后,马上转入思想领域,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卢梭、托克维尔、穆勒、黑格尔、马克思、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并不断写作,成为一个深怀智慧的人。他对自己晚年的生命这样解释:“生活的目标应该是比生活更重要的东西。如果不投入到比你自身更伟大的事业中,你就看不到生命的意义。那是找到自我的唯一途径。”
86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自我,到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便是生命的再造、升华和回归天性了。
87“出则为剑,隐则为龙”,实际上是孔子“有道则出,无道则隐”思想的形象表述。“出则为剑”是表现外才。“隐则为龙”是蓄养内才。
88一个人的才能不外乎外才和内才。这两者之间何者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呢?内才。
89“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内才修练好了,每个人的才能都是会有用的。自己用,社会用都叫用;当代用,后代用都叫用;用于成熟,用于事功都叫用。注重内才,就决不会存在什么“怀才不遇”的烦恼。
90年岁大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看到一个勤勉好学的小孩,大人会交口称赞说:“那孩子内秀!”看到一个浮躁好虚荣的小孩,大人会批评说:“绣花枕头好看不中用。”“羊屎面上光,里头一包糠。”《红楼梦》诗词说贾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那是正话反说。宝玉有平等待人的深沉的博爱,他应当属秀外慧中那类新人。
91有没有集中概括“内才”的古训呢?有的,《孙子兵法》上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是关于“内秀”的经典名句了。智慧,诚信,仁爱,勇敢,严谨,五个方面的素质都具备了,就可称为“内秀”了。
一个“智”字可以生出无数个反馈调节的变招;
一个“信”字可以顶替无数种挖空心思的谋略;
一个“仁”字可以赢得无数个支持者;
一个“勇”字可以在经受无数次失败后最终获得成功;
一个“严”字可以让无数个进攻者望而却步,无隙可乘。
92平时我们讲“厚积薄发”,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要厚积内才而薄发外才。我们讲“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核心竟争不是别的,正是一项事业的当家人、经营者的内智、内德、内功、内力,亦即内才。
93一个方面的内才可以衍生出一百种,一千种,一万种表现于事功的外才,诸如技术能力、知识能力、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抗扭曲能力、组织能力等等等等。
内才是能量储存,外才是能量耗散,外才的消耗不能超过内才的储存,分母越大,分子越显不足。
“社会”可以是一个小群体,也可以是一个大群体,还可以是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或更长的时间跨度。因此,一个人的表现程度首先应当选择好分母,而不是不顾分母而只顾分子,自不量力地肆意表现自己的才能。
94如果内才储量不足而外才表现有余,那就会出现勉为其难,恶性透支的状态,那是用生命去抵偿内才之不足了。接下来,是打肿脸充胖子,半桶水拼命淌,有的甚至以结束生命来掩盖江郎才尽,后劲不足。
95今天的世界,如果说在思想领域里还近似于“春秋年代”,那么在经济领域里则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了“战国年代”。垄断性竟争和争夺资源控制权的格斗拼杀愈演愈烈。如果一辈子开一个小理发店,服装店,游戏室,或者受聘于某家广告公司做一辈子电脑操作工,那是确实不需要过多地想剑呀龙呀,内才外才,智信仁勇严的问题。但如果你想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更大的用途,那你就必须要有更自觉的内才蓄养,内才历练,把自己锻练成一条龙。
96我们来看看真正的商人是怎么讲的。全世界都公认,最会经商,最会赚钱的是犹太人。美国2003年《福布斯》公布了这样一条消息:世界300亿美元以上的财富巨人犹太人所占比例高达75%。犹太人会赚钱的秘诀何在?就在于蓄内才、练内功、养内德、增内力。犹太商人以赚钱为训练手段,时时提升自己经商的智慧,选择时机出奇制胜。这是犹太人屡次成功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