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于是与众生同心
生若浮萍,命若草芥。人不要将自己看得太重,我们都不过是茫茫众生中平凡的一员。从相同的地点出发,伴着相同的方向而去。无人能够挣脱宿命的安排。若然人生是如此之相似,众人应多一点相知、多一点惺惺相惜。
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提到:“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腾出心的空间,才能将世界装下。人生唯有无我无心,才能做到没有妄想。如此一来,没有市侩庸俗的比较,人生对人对事的目光才能清澈纯净,不再有人贵人贱的偏执优越感,更不再有人强我弱的卑微自轻自贱。
在深山间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这里流水潺潺、河清见底,在河底有一块七彩的鹅卵石,它静静地躺在众多的鹅卵石之中。每当阳光投射到河面,河底的鹅卵石便反射出特有的耀眼光芒。
青山绿水相称、鸟叫猿鸣不断。这是造物者塑造的人间仙境。但处于这人烟罕至的深山之中,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作为这深山中的一员,七彩鹅卵石更是默默无闻。它从未意识到自己与同伴们的不同。在它看来,它只是众多鹅卵石中的一块,平凡无奇。对于这深山外的世界,它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但是平静的日子是短暂的。七彩鹅卵石最终还是告别了它的同伴,踏上了新的认识之旅。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到深山中采集山石的工匠。
这工匠是专门负责雕刻宫廷石像的老工匠了,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山寻找优质的石材,以备雕刻之用。而这处深山因少人知晓而保有着别处少见的好石料,如今终于被石匠发现,于是这里成为这位石匠近期常来的采石之处。
这次他如往常一样,进山采石。当他满载而归,驾车返回之时,行至河边,那块七彩石正好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河面反射出七彩的光芒。老石匠看到时惊为天物,马上停车采集,但没有发现其他好看的鹅卵石,便独独将七彩鹅卵石带了回去。
鹅卵石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不知所措,它不知自己为何会被老石匠带走,更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将会如何。
老石匠将七彩鹅卵石和其他的彩石放在一条通往皇宫花园的路上,铺成一段色彩斑斓的彩石路。从此鹅卵石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人、接受着别人惊羡的目光和赞美,鹅卵石似乎慢慢也觉得自己真的与众不同,开始洋洋自得起来。
它不像过去在河边那般与同伴和睦相处,现在的它傲慢地看着身边的同伴,时不时向同伴们炫耀一下它的与众不同。
但是显赫只是一时的。在一次皇宫花园的翻盖中,它跟其他同伴一起被铲除,新的花园变成了更加珍贵美丽的水晶做道路。鹅卵石和其他同伴一起被丢回了河边。
荣耀过后尽是落寞。重新回到河边的七彩鹅卵石比原来变得更加沉默。
因为不再听到赞美、再也没有同伴愿意忍受它的傲慢。在这条它曾经生活过,以后也将继续生活下去的小河里,它只是一块与同伴颜色不太一样的普通鹅卵石罢了。
最终的最终,七彩鹅卵石回归到原来的生活,继续谦卑地存在于众多鹅卵石之中,不再骄傲,也不再失落,因为它知道:不管它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不管它是多么的美丽夺目,它终究只是和它身边千千万万同伴一样的一块石头。
历尽万千宠爱,终究孑然一身。身外之物往往只是瓶中沙、水中月,永远无法抵挡它的流失。唯有无心无我才能认清自己,才能从芸芸众生中超脱出来。
人生中繁华有时、颓败有时,只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本就无谓高低,生活也无谓悲喜。虚空本无我,众生皆平等。锦衣玉食固然不错,粗茶淡饭也自有一番风味。人生学会随遇而安,不要把自我禁锢在固有的框架中。
《心经》有言:“无我出世间。”五个字却道尽一生。那何为无我?何为出世?无我即真心,出世即超脱。人之超脱,要处变不惊、要安之若素。风云变幻、人世沉浮,皆是平常之事,不为它哀叹、不为它伤怀,将自我放在旁观的位置,旁观对人,更旁观对己。那么万物皆无法伤及我,那么万物皆是我,我即是万物。
功名利禄如尘土、锦绣华裳若浮云,不要因为外物浮华的装饰来评断人之高低贵贱。虚华不过幻象,剥掉这层虚伪的外壳,生命的轮廓才能真实自在的呈现。宠辱不惊地面对沧海桑田,内心的起起落落就不会那么多,对于自我的认知也会始终如一。
身在尘世,卑微若我等的凡夫俗子,虽不敢奢求能够与天同量,但依然需要自度度人,让心中无我,用平等的目光去看待人生路上的每个人。
看破,才能与世界共生
时空变换,斗转星移。苍茫辽阔的宇宙以我们无法预料的速度变化着,我们无法企及更加无力挽留。
行过高山、淌过绿水。生命在天地之间肆意畅游。无须去担忧结束的时刻,不必去惶恐终点的临近,走过就可以无悔,望过便能够铭记。冥冥中自有定数。这世界正如佛陀所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人生从来就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因果循环、恩怨情仇,尘世之事纵然纷杂,但上苍终会为你理出一个头绪。
命运的轨迹无处追寻,生活神秘不可探测。若然生命不能由我们掌控,前方更是尚不可知,那又何苦纠结于无法把握的未知。想要跟上世界变化的脚步、想要洒脱淡然地踏上前行的征程,只需放下忧烦、超然物外,便能轻装上路了。
灵隐大师终年隐居深山,每日晨起礼佛,日暮伴虫鸣莺啼而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享生命的恬适与自由,也让他获悟佛法,成一代名僧。
在这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大师抛却了纷扰,逃离了尘嚣,安然自得的生活,仿佛整个世界都已经与他无关。但是世人却未将他遗忘,时不时会有人寻到山里,来向大师请教。来到这里的人们,有的苦于奴役,有的厌于浮华,有的迷于金银,有的惑于名望。他们都无法摆脱心中的烦恼,也无法释然尘世的苦乐,于是希望能在大师这里找到答案,借助佛法解脱身心。
对于前来求教的信徒,大师总是秉承渡人即自渡的佛家胸怀,不厌其烦地细心倾听、耐心开导。这样一年又一年,有人来,有人走,有人了悟,有人再惑而求助,大师的隐世没有换来隐没,反而让他名气越来越大。
后来,民众对他这样的爱戴甚至惊动了朝廷,有好事的官员向皇上禀报,认为大师的声望是对朝廷的一种威胁,甚至将大师比喻成邪教歪僧之流。并非常不怀好意的给大师扣上结党谋权的罪名,要求皇上将大师收押论罪,定罚处死。
皇上本来不以为然。但后来闻说民间有人开始为大师建庙供奉,而且前来上香的信徒络绎不绝。皇上也才觉得事态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害怕再不干涉会有更加无法控制的局面出现,于是他命人将大师抓捕、囚禁了起来。
但令皇上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太多人受到过大师的恩惠,听到大师被囚禁的消息后,纷纷赶赴京城,为大师祈愿求情。官民无法相安无事,各种意外频发,导致整个京城因此民怨滔天、动荡不堪,一度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一时间整个朝廷上下炸开了锅,不知要将这场闹剧如何收场。无奈之下,想起解铃还需系铃人,只得去牢中请出大师。
大师见到皇上之后,态度不卑不亢,仿佛一切早已了然于心。对于皇上请他去安抚民怨的请求,他不假思索便很豪爽的一口答应。朝廷见他如此合作,于是也答应只要民怨得平,就既往不咎。不过大师似乎并没有将这些放在心上,而且他在将要离开之时劝诫皇上:“世上本无忧,凡人自扰之。切莫让嫉妒冲昏了头脑,到头来只是徒劳!”
大师的话让皇上羞愧不已,不由得自省甚深。待到京城动乱平息之后,大师重回深山,皇上便派人送了一块牌匾给大师,上面写着“在世活佛”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大师看后哈哈一笑,对着来人摆了摆手道:“世间无我,佛坐心间。人人皆可成佛,但非我也,这四字我担当不起,你们拿回去吧!”
人生若能宠辱不惊,始终怀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淡然情致,那傍晚天空中的落日、冬日飘零的雪花都与平日无异。
让人生超脱红尘之外,在无我的境界中、以旁观者的姿态看人世的沧桑变化,生活的幸福不过如此。人生由不得我们自己选择,但心是住在自己身体里的,是我们可以掌握的。悲伤或喜悦都是心的抉择。人生可以将伤口越划越深,也可以选择将它掩埋,让它在时光的治愈下慢慢结痂、愈合。世界很大,我们很小。但若让心超然物外,看破世间纷扰后,我们便能与世界同宽,畅快游荡于天地间。
人生之路漫长曲折。风浪时起、暴雨常临,明日之事我们无法预料,今日之遇我们无法逃避。“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生之事未可知,且将当下过好才是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忧愁烦事挂心头,生命灰尘无光;愁云惨雾随风散,人生云淡风轻。冰雪总有融化之时,随之而来的是新一年的丰收;暴雨后总会有太阳升起,伴之而行的是清新的泥土芬芳。没有一直享不完的荣耀,也没有永远熬不出头的苦难。生活的路自有它的方向,不必太在意、无需太拘谨。
尘世浩荡,人微若蚁。脱离自我,放下俗世,蝼蚁可托起浩瀚天空。
菩提圆满,归无所得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八字俗语揭示了人生的整个过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就应学习诗仙李白的洒脱,生命苦短,何必为了无谓的浮华苦苦挣扎、搏命争夺呢?有时学会放下,学会释然面对人生中的虚华,或许会更接近圆满的境地。
曾经在一座残破的寺庙中,住着一个老僧人和一个小沙弥。
这座寺庙外表看上去荒废已久,无法修葺;它的周围也没有什么人烟,一片荒芜。小沙弥在寺庙中成长、学佛,却总是觉得很空虚、很无聊,觉得这样的生活与他理想的学佛生活相差太远,也无法让自己学有所成。于是自懂事后一心向佛时开始,他就向往外面的世界,一直非常想要离开寺院。他觉得一旦去那样的寺院,一定会遇到许多良师益友,也会有许多让自己受用不尽的修学资源,自己一定要去那样的地方才能如鱼得水,习得佛法精进。
一日,小沙弥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告诉了老和尚:“师父,我自小在寺院中长大,没有去看过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够走出去看看,最好能到一些大寺院去看看。”
老和尚似乎并不惊奇,他淡然地问小沙弥:“你能告诉我你出家是为了什么吗?”
小沙弥不假思索地答道:“希望能够修身养性,早日参透禅理。”
老和尚笑了笑,宽怀地说:“既然如此,在何处参禅、在何处修行又有什么不同呢?要知道,树木长在山下也是树、长在山顶也是树,只有出身位置不同罢了,本质都是树啊!”
小沙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缓缓地答道:“徒弟愚昧,一直以来都嫌弃寺院太过破旧,希望能够到外面更加大的寺院去修行。却不知这小小寺院也是我修行的一部分。”
自此,小沙弥便打消了离开寺院的念头。每天在寺内陪师傅潜心礼佛,平静而快乐地生活在这深山之中。
英雄不问出处。只有心中有佛,处处皆可修行;只要心空如镜,人生都是净土。生命这场归零的旅程里,唯有抛开尘世之物,以空灵之心对待,才能扫净世间尘埃,达到安乐境地。
尘世本无忧,凡人自扰之。人生如若戒除贪欲、摒弃攀比之心,让万物归一,让自我超脱,便能将凡夫俗子之肉体置之度外,让心在无欲无求中冲出自我的束缚;慈悲之心常在,便能原谅尘世间的不完美,更能容忍自身的平凡与安逸。
争抢之心多劳心,贪慕之情总费神。学会放下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才能迎来生命中的柳暗花明。妄想心不在,生命才能回归本真。而本真之境地既是人生之极乐境地。清净、悠然、安心、无忧,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若能看透人生终归于零的宿命,便能云淡风轻地度过一生,在平常心中得以圆满。
无论我们如何用力紧握,生命总是在流逝,那些终其一生去追寻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随着生命消失的那一刻四散飘去。
空门之中,尘世之外,从来都不是什么难达之地。只有想与不想,愿与不愿。这短暂的人世之行,若能心空如也,豁达以对,生命自然辽阔无比。
身无外物,方可成佛。莫让尘埃迷了眼。
生命短暂如花火,一瞬即逝
人生短暂的旅程当中,我们没有任何征兆地降临于世,亦将不可抵抗地离开,人们能够把握住的只是存在时的数十载光阴。因为人生旅途的短暂珍贵,人们须让生命的内核更加饱满,让生活流淌得更加汁甜水蜜。
况且往日不可追,明日之事未可知。人们更不必浪费时间与心思去为逝去的昨日扼腕叹息,因为痛惜悔恨也无法挽回曾经的遗憾;亦不必为未知的明日而杞人忧天,因为即使你我万分担忧也无法改变终将降临的现实。若不顾所以地与命运做抵抗,更会遭到命运的反击。
唐朝有个皇帝,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将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令天下呈现出一幅繁荣昌盛的景象,因而得到黎民百姓的爱戴,在百姓间被广为称颂。
他戎马一生,从未停止过南征北伐,甚至几度险些丧生沙场,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从未胆怯过。可是如今在太平盛世、天下一片祥和之时,他却随着年纪的增大而产生畏惧,时刻都在担忧无常的死亡随时出现。
为此,他整日忧心忡忡。每天早上起床洗漱之时,望见铜镜里自己日渐衰老的容颜,他的内心便会被愁云笼罩。
因为这无法驱逐的浓烈忧愁,皇上开始不思茶饭,更无心打理朝政之事。
随着日日的担心和惆怅,他的心情日渐变糟,身体状况亦每况愈下。
终于有一日,他病倒在忧愁当中。整个皇宫的氛围都因为老皇上的病情而变得异常紧张。大臣们为此寻遍了天下名医,但即使有许多医术高明的大夫治疗过,皇上的病情亦一直没有好转。
为了令自己身体早日痊愈,并且可以长生不死,皇上发诏天下,广招名医,共同进宫研制可令人不老的神丹妙药。
数日之后,各地名医齐聚皇宫,共同为这个荒诞至极的任务而努力。他们每研制出一款丹药,皇上便亲自试验一款。在皇上心中,延长生命已经变得比百姓疾苦与朝政大事更为重要。
在众人忙于制作丹药的时日里,一些忠臣大胆进谏,奉劝皇上以国家社稷为重,并且说明了制作长生不死丹药的不可能。听此劝言,皇上带着愤怒,固执地对众人说:“朕贵为天子,是上苍之子,没有什么是不可为的。唯有延续朕的生命,朕才能继续保护天下的子民,让世人永享朕的恩泽。”
但是皇上这逆天而为的制丹行为最终受到了上苍的惩戒。一次又一次的试药,让皇上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毒素,逐渐进入了病入膏肓的状态。这场意图延长生命的行为,最终却缩短了皇上的生命。
大臣们想要将制丹的大臣全都处死,但这对于皇上的岌岌可危的性命也已经于事无补了。在皇上奄奄一息之际,他突然回光返照,精神熠熠地召见了身边亲信的大臣,语重心长地嘱托他们说:“朕自知命不久矣,望众卿能辅佐太子,保住我大唐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