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深藏,嘉谋良策克敌制胜
战国时代,是一个竟于力的时代,是一个竟于计的时代。处在这一时代的每一家热衷于社会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诸子流派,都曾讨论过计谋的策划和运用,《鬼谷子》也不例外。本篇便主要论述计谋的产生、使用及其特点。
本篇在论述中,始终贯彻着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主线。计谋的产生必须依据现实情况,从事情出发,从人情出发。计谋的运用要考虑两种现实情况:一是作为用计对象即对方的实际情况,一是作为用计主体即自己的实际情况。只有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才能制定出克敌制胜的嘉谋良策。只有依据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才能在用计中博取胜利。另外,作者还认为,计谋的特点是阴,是隐,“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定计也好,用计也好,都要加强保密原则。
原文
为人凡谋①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②。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③。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④。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⑤。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⑥,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⑦。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类⑧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⑨。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⑩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注释
①谋:计谋、手段。
②得其所因,以求其情:根据对对方的心理状态调查,来掌握这个人的本性。
③三仪:指上智、中材、下愚三者。
④参以立焉,以生奇:假如参考三仪来评论人物,就可以施展卓越的策略。
⑤始于古之所从:并非现在如此,而是自古以来就当作道,人人遵行的事。
⑥司南之车:即指南车,是装置有磁石的车,用来指引方向,这里比喻正确判断。
⑦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如果君主同时憎恨二人,但两人之间又互相有矛盾,受害的只能是其中一位。
⑧以察同异之分类:用这个来判断同异的原因。
⑨墙坏于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墙壁倒塌,是由于有缝隙;树木毁坏,是由于有节疤,这都是由于它们有缝隙可分裂的缘故。
⑩一数:“数”同“术”,指一种方法。
三才:指仁人、勇士、智者三者。
因事而裁之:裁,判断、裁夺。指谋略家策划计谋时,要对此进行相应的裁夺。
因其疑以变之:根据对方疑问随时来改变自己的言辞。
因其见以然之:根据对方的表现来推断其游说活动是否恰当。
因其说以要之:根据对方的言辞而交往于他。
微而正之:(对于即使在恐吓或权威下也不知改变的人)要巧妙地引用证据来证明。微,悄悄地。
符:取信于人的证据,为证明而作的符叫割符。
拥而塞之:“拥”通“壅”,就是用土堵。塞是封闭,也就是封闭进去。
私不如结:心的结合要比私下的解决来得好。
正不如奇:正常的、一般的计谋,不如出奇的计谋。
其身内……言深者危:虽然是自家人,但是却把隐私泄露于外,这种人就会被疏远;虽然是外边人,但是他的言论却深通内情,这种人就会陷于危险。
阴道而阳取之:当顺从对方又忌讳时,假如能悄悄进行,对方就不至于伤害感情。因此私下进行是谋,却从公开中获得。
貌者不美……至情托:不论对任何事物都不喜形于色的人,是属于冷静而不偏激的人,这种人可以全心信赖。
可知者可用也:可以交往的君王,便可以为他出谋划策。
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要失去了的东西是不能恢复并存在的,危机是不能够转为安全的。
言有之:古语有这种说法。
道理达于此:要透彻地认清这种道理。
译文
大凡替别人谋划策略的人,都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那就是一定先要了解有关事物的因果联系,然后弄清事物的实情。
根据实情的研究,来确立“三仪”。所谓“三仪”,就是上智、中才、下愚,此三者互相参验,就可以谋划出奇计。这样产生的奇谋,拥有所向无敌的威力,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开着指南车去,为的是不迷失方向。在考量才干、估量能力、揣情度理方面,也类似做事时要使用指南车一样。
凡是观点相同、感情亲密的人一同谋事,大家都可以成功;凡是志向相同而感情疏远的人,办事之后只能部分人得利;凡是臭味相同,而又感情亲密的人,办事之后,一定是共同受害;凡是恶习相同,而又感情疏远的人,一定是在办事后,一部分人先受损害。所以说,想要互相都有利,就必须密切关系。如果相互间受到损害,就要疏远关系。依此方法行事就可以判断事物的异同。这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墙壁都是由于有裂隙才塌倒,树木是由于有疖疤才折损。这就是事物一般的规律啊!
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因为要解决问题才需谋划,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于议论,议论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退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见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道理,控制万事万物也是同一法则啊!
一个具有仁德的君子,自然会轻视钱财,所以,不可以用物质引诱他们,却可以让他们提供钱财。一个具有勇气的壮士自然轻视危险和困难,不能用危难去吓唬他们,却可以用他们解除危难。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以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却可以向他们讲明道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的仁人、勇士、智者三种人才啊!由此看来,愚昧的人是容易蒙蔽的,不肖之徒是容易被吓住的,贪婪的人是容易被引诱的,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然而,强者不是天生的,是由弱者累积而成的;正直也不是天生的,是由委屈累积而成的;同样,富裕者也不是天生的,是由贫穷者累积而成的。这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所以,表面上亲善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去游说他;对于那些内心亲善而表面上疏远的人,要从表面上入手去游说他。因此,要根据对方所疑惑的问题,来改变自己游说的言辞;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活动是否恰当;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确定自己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来适时地说服对方;要根据对方的厌恶情绪来权衡利弊得失;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加以防范。揣摩之后,施以恐吓;抬高对方之后,加以鼓动;削弱对方之后,加以扶正;验证对方真假后,再决定是否响应他;壅塞蒙蔽对方后,打乱他的思路,使他陷于困惑和不知所措的境地。这些就叫作“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者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党是内部没有裂痕的。另外,正常的策略不如奇谋,施以奇策是无往不胜的。所以说,游说人主的时候,必须先与他谈奇策。同理,向人臣游说时,必须先与他谈私交。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着有利于外人的话,就会被人疏远。同理,他是外面人,却知道许多内情,也会有危险。不要把人家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不要把人家不懂的事强教于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可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可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这也就是用你暗暗讨好的方式,来达到他回报你的目的。因而,想要除掉的人,可以放纵他,让他犯过错,待其留下把柄后抓住机会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视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以机密大事相托。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于那些还不曾了解的人,即使他有谋略也不要重用他。所以说,办事情最重要的是控制人,而不要被人控制。控制别人的人,手中握权,受制于人也就被别人掌控了命运。一般说来,圣人处世之道称为“阴”。愚人处世之道称为“阳”。聪明的人,成事容易,而愚鲁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灭亡了是难以复兴的,一旦国家动乱就难于安定,所以运用“无为”则是最聪明的方式了。“无为”的智慧和能力要运用在众人所不知,众人所不能见之处。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
所以,圣人是主张用“阴道而阳取”的谋略来治理人世的。古代有句名言说:“天地的运转变化在于高深莫测,圣人立身治世在于隐而不露。不单单讲求忠诚、守信、仁慈、正义,而在于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偏不倚。”只有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谛,才能游说他人。如果双方都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
活学活用
中国谋略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几千年乃至上万年血与火的搏杀所进发出的智力极限。在中国战争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等谋略式的策略思维早已经成为兵家们耳熟能详的道理了。在本篇中,鬼谷子给我们讲述了中国最早的一些谋略术,如谋略的产生,谋略运用,谋略的效用等等。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凡是遵循一定的法则去筹划计策,必须查明事情的原委,以探得实情。若要探得实情,便需要构思其中的谋略,鬼谷子特别强调了奇谋的重要性,“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所以说,相互间有益处,人们就会相亲近;相互间有损害,人们就会疏远。事物的这种规律就是这样运行于天下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辨查事物间细微上的差异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你看墙的损坏是从缝隙开始的,树木毁坏一定从它的节丫处发生,“斯盖其分也”。
因此,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产生了需要解决的事情,有了事情就需要认真的去谋划,根据谋划自然产生了执行操作的计划安排,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又需要议定措施和准备,有了措施和准备才能进入下一步执行(即游说),游说自然推动事情的前进,不断的游说进取,面对成功与失败,退回来总结提高,总结提高必然会提炼出规律和理论。这时,事物的规律就被掌握了。谋生于事,即事生“谋”。谋略产生于现实生活中,在形形色色的事件里,要解决种种矛盾,就产生了谋略。所以,因事而生谋略。
这是一个循环过程,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惊人的相似,鬼谷子是最早阐述这些管理理论的人,难怪他的弟子范蠡先生当政治家可以助勾践灭吴国,退身做生意能够富甲一方,这些学问在现在不新鲜,在几千年前的时代,其作用可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鬼谷子还讲到了“阴谋”。这里的“阴谋”,指的是隐蔽地进行谋划,“计谋之用,公不如私”。凡用计谋必须隐而不露,只有愚笨的人谋划事情才张扬外露。隐而不露地策谋事件并不意味着谋划者心地阴暗,而常常意味着谋划者丰富的智慧,圣人的心怀。
在现代社会,将“谋”术运用到做人、办事以及经商领域,也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只有头脑中装有“谋”术,并灵活地加以使用,才能取得成功。
处世之艺
做人不懂得“忍”,便会处处树敌,四处碰壁;处世不懂得“争”,则会软弱可欺,到处受气。人生没有强弱之分,只因懂不懂怎样为人而殊,行事并没有成败之说,只因会不会用“谋”而异。谋篇讲述的是如何才能练就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本领——事事留意皆机遇,勤思多想即成谋。正确判断与增强智慧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
结而无隙交友之道
“结而无隙”,是说朋友之间要团结一致,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隔阂,否则就可能导致事业不顺,给双方都带来危机。
战国时候,蔺相如代表赵王出使秦国,完成了“完璧归赵”的壮举,又在渑池会上为国争光,立下大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职位比大将廉颇还要高。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蔺相如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就叫车夫退到小巷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纷纷要求离开。蔺相如挽留他们,说:“你们说,秦王和廉将军谁更威风?”门客表示当然是秦王威风。蔺相如接着说:“秦王那么威风,可我就敢当面指责他,我又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是怕我们两人不和,秦国就会来攻打我们。”廉颇听到这话后,感到十分惭隗。他光着上身,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两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
这则“将相和”的故事传颂千古。蔺相如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王,仗义直言,毫无惧色;而面对盛气凌人的廉颇,则为顾全大局,理智地选择了忍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盟友问的不和,就会给敌人带来可乘之机,给自己招来灭亡的命运。当然,老将廉颇先矜后海,“负荆请罪”,其胸怀之坦荡也同样令人敬仰。如果天下的同盟者都有蔺、廉二人这样的胸怀,又何愁不能同舟共济,共刨一片天地。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就说明了朋友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交朋友之前,除了自身保持中正之外,还要注意所交朋友的人品。以防止所交非人,对自身造成某些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
有一则寓言,说驴子和狐狸共同去打猎。突然它们碰到了狮子,狐狸一看情况不妙,立刻向狮子许诺说:“如果你不吃我,我可以把驴子交给你。”狮子答应了。狐狸把驴子引到一个陷阱里。狮子看到驴子已经逃不掉了,就先把狐狸吃掉了,然后再去吃驴子。像狐狸这样出卖朋友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