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互动,纵横天地谁与争锋
捭即开,阖即闭。捭阖,即大开大合,大启大闭。纵横捭阖,是战国策士们立身处世、说诸侯、干人主、掌机变、握形势的总原则,是《鬼谷子》的中心思想。
捭为阳,阖为阴。捭阖之道,即阴阳法则。《鬼谷子》认为,游说人主,掌握形势,操纵政治风云,处理社会事务,必用捭阖之术、阴阳之道。或开启之,拨动之,促其发展变化,并在其发展变化中因势而利导之,实现施术者的既定决策,此为用阳;或闭藏之,压抑之,令其停滞,使其转化,以更好地把握形势,使事物按施术者的意向发展,此为用阴。阴阳之道,就是在处理事物时发挥施术者的主观能动性,促其发展转化,而使施术者从中获利。
原文
粤若稽古①,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②。观阴阳③之开阖以命物④。知存亡之门户⑤。筹策⑥万类⑦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⑧焉,而守司⑨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⑩。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崩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谋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①粤若稽古:粤若,语气助词。稽,考察。
②先:先知先觉,意思是指导者,先驱者。
③阴阳:《易经》上的用语,指创造宇宙间万物相反相成的两种气。
④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通过观察阴阳变化来辨别事物。
⑤门户:这里比喻道理。
⑥筹策:计算策划,安排。
⑦万类:万事万物。
⑧朕:指征兆、迹象。
⑨守司:看守加以管理。
⑩其道一也:大自然的规律只有一个,这里指圣人的道理只有一个。
审察其所先后:应该在先的事物就居先,应该在后的事物就居后,一切都应该依调查判定。
捭:开的意思,敞开心怀积极行动,采取攻势,或接受外部事物及他人的主张和建议。
阖:闭的意思,关闭心扉,把进来的事物化为自己的事物,或不让外来事物进入,取封闭形态。
以牧:用来统治。
实:实际情况。
指:同“旨”,意思是宗旨。
阖而捭之:假如明白实情,就应自行封闭或开放。
求其利:权衡对方言辞的善恶利害。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有时开放使事物显露,有时封闭使事物隐藏。
原其同异:探讨事物相同与不同的特点、性质。
离合:离,不一致。合,一致。
有守:确立自己的观点而信守。
欲捭之贵周:周,周详、周密。指要行动时,必须作周密的考虑。
微:微妙。
与道相追:合乎道之理,与道相贴近。
料其情:察验情况的真假。
结其诚:使对方诚意坚定。
为之度数:测量重量和长度。
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假如不符合事物的规律,圣人就要继续指引。
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如同四季、万物均在变化一样。
纵横:自由自在地变化。
反覆:变动、倾覆。
道之大化,说之变:道的大变化,游说要灵活运用。
终始其义:万物始终保持着阴阳变化的道理。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放或封闭,都以阴阳之道试行。
阳言者依崇高:和情之阳刚者交涉时,就谈论崇高并对之加以试行。
阳还终始,阴极反阳:阳气运行终归于阴,阴气运行复返为阳。
译文
如果考察古今历史,就可以知道: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他们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做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事物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他们能精心策划各种事件的开头和结尾,洞察人们共同认可的道理,预见事物变化的征兆和形迹,从而掌握其关键之所在。所以,圣人在世界上作用是一样的,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的。
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因此,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明辨其中的来龙去脉和先后次序,并以此来衡量他人的权谋和才干,比较他们的才艺的长短。
一个人好或者不好,聪明或愚蠢,勇敢或怯懦,讲仁义或者不讲仁义,都是有差别的。分析之后从而判断是否可以启用或者闭置,可以提拔或者压制,可以轻视或者重视,这些都要靠无为来认识把握它们。
判断一个人的虚实,要通过分析他们的嗜好和欲望,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会打开言路,反复强调自己,并加以反驳,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他真实的想法了,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以沉默让对方打开话题,分析并求得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或者开放而显现,或者封闭而隐藏。开放时使之显现,封闭时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与情趣一致;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与对方意愿不同。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清楚,推究其中的同异,必须要有主见,同时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志向,来加以区别对待。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缜密。周详和缜密最重要的是要合乎规律和道理。让对方放开,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要为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现有实力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再加思索。因此,开放,或是要自己出去,或是让别人进来。封闭,或是自我约束,或是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与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始行和终结,促使万物发生变化。
由此可以明白万事万物的纵横变化,不论怎样变化,都是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的。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首先必顺慎重地考察这种变化,因为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决定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喜好、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法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协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做“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它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它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开放和封闭的道理,必须配合阴阳二气来实行。因此,按崇高的原则引导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按卑下的原则引导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用卑下来索求微小,以崇高来索求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要进入无限微妙境界——阴;要做大事的时候,要进入无限广大境界——阳。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在阴、阳的变化中实现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开端是阴;阴的方面,到了极点就反归为阳。
凡是凭“阳道”运动者,道德就会与之相生;以“阴道”而运动者,可以依靠形势取得成功。所以,用“阳”来求得“阴”,就要用道德来包容;用“阴”来求得“阳”,就要施用力量。“阳君”与“阴臣”相互追求,就是遵循“捭阖”之理。
这是天下大道理——阴阳之道,也是向他人游说的基本方法。捭阖阴阳的道理,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先决条件,同时也可以说是天地间的至理,宇宙的真谛。
活学活用
“捭阖者,天地之道也。”在历史的进程中,利用“捭阖之术”大开大合影响历史的实例也是屡见不鲜。中国在建国之初与美国闭交,到1980年代与美国复交,这就是收放之术。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先后收回香港和澳门,并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这都是先闭后开的外交策略。在历史上,合宜的“捭阖”之术常于应“闭”时必自守,以韬晦之术一度以“闭关”而后称名于天下。
“捭阖”术在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特别是处于不利的环境时,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往往会撞得头破血流,相反,如果采取先“捭”,即表面上装傻卖痴,让对方放松警觉,而自己内心却极度清醒,这样就能圆融处事,给自己赢得喘息或脱身的机会。
处世之艺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身处其中每一个人都无法完全做到坦然和随心所欲,所以,适当地了解和运用一些“捭阖术”是很有必要的。当身边的环境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时候,就应该采取“捭”的战略,开启自己,积极主动地进攻,以便获得更大的胜利。然而,当环境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要果断地采取“阖”的战略,闭藏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但是,“阖”并不是说消极地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是应该主动去创造条件,用适当的战略使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换。一捭一阖,一阴一阳,到达极点便归于合,而合到极点也会归于开,二者将循环始终。
忍辱负重,高洋称帝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少不了要运用“捭阖”之术,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味地进攻,也不可能一味地防守,只有做到捭阖有度、攻守兼备,才可能在不利的情况下不受到伤害,甚或说是少受伤害。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捭阖术”时,关键要掌握恰当的时机,切不可乱用或错用,否则也只能是自取其辱或自惹其祸。
高洋,北齐的开国皇帝,是东魏权臣高欢的次子。
东魏权臣高欢在朝中拥有很大实力,兼任东魏大丞相和齐王二职,战功赫赫,连东魏开国皇帝都是高家一手扶持起来的。在这样一个权势膨胀的家族里,高洋却只能屈居二等公民。
高家帅哥如云,却唯独高洋相貌丑陋。处在一群帅哥的包围下,高洋如同鸡立鹤群,无形之中就被孤立了。高欢对长子高澄倒是竭力栽培,先是通过自己的关系让他入朝为政,并在后期的内外斗争中让高澄打头阵,进而树立了高澄在朝廷中的威望。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坐镇晋阳;高洋则被封为京畿大都督,仅仅在邺都辅佐朝政。
高澄仗着自己的权势狂傲不羁,凶横暴烈,处处锋芒毕露,总揽朝政,不可一世。不但是朝臣,连皇帝都惧怕他三分。
相反,高洋则处处表现得温文尔雅,愚钝憨直,讷言少语,对国家大事也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文武大臣都以为高洋是一个弱小书生,不足畏惧,素来看不起他。而高洋在兄长高澄面前也是从来百依百顺,他为夫人购置的一点好的服饰,高澄看上了就硬是当众据为己有。高洋劝夫人不要气恼,改天一定给她买一件更好的,实际上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衣服再抢回来。自己的美妾多次被高澄调戏,高洋也佯装不知。
三弟高浚(异母)也不甘示弱,常常指桑骂槐,斥责高洋左右:“为什么不替二哥擦鼻子!”完全把他看作弱智儿了。
高澄对这个丑弟弟更是不屑一顾,常常对着群臣摸着高洋的头说:“此人亦得富贵,相法亦何由得解?”说完,群臣哄笑散去。
退朝后,高洋常常一个人闭门静坐,茶饭不进,妻妾都以为他没有食欲。高洋有时在大冬天赤着脚,光着脊梁,在院子里不停地奔跑。殊不知,高洋正是通过这样独特的方式在鞭策自己,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等待合适的时机。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洋平时韬光养晦积蓄的能量,终于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来。
高澄野心勃勃,对皇位垂涎已久,一直想把皇帝元善赶出皇宫,自己登上皇帝宝座。一天,高澄急匆匆地赶到邺都,与几个心腹密谋废帝之事。不想被旁边的家奴听到,而这个家奴又是死心塌地地拥护元善。因此,当他听到高澄欲废帝后,马上召集附近的几个家奴,带上切菜刀,声称为国家除此贼。
平时高澄飞扬跋扈,当众肆意调戏妇女,颇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早已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再加上高澄对家奴戒心不足,不一会就被这几个家奴结束了性命。
高澄被刺杀,事出突然,内外震惊,大臣们不知所措,高家的命运以及东魏的命运都悬在一刻。
元善以为高澄一死,高家群龙无首,政权要回归了。试想,如果皇帝真的掌握了政权,第一个要收拾的肯定是高家了;当然,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再出现第二个高欢,结果也是免不了要血洗一下高家;东魏发生内乱,旁边的西魏南边的大梁肯定要趁火打劫。
这个时候,高洋处变不惊,是他站了出来拯救了高家。他冷静地指挥部下剿灭乱党,而后从容宣布:“家奴反了,大将军受伤,不过没有大问题。”然后,他连忙赶回晋阳,调亲信把持各州兵权。
高洋回晋阳后,当即召集群臣布置政事,推行新法,革除弊政。不到一年,晋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百官惊叹不已。高洋见内外安定,这才宣布高澄去世,并为其兄发丧。元善认为他毫无野心,便晋封他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齐王。
数月后,高洋率兵抵达邺都,逼元善帝禅位。元善闻知,惊得目瞪口呆,只好交出玉玺。
公元550年,高洋登台面南,改国号齐,北齐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