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要看到,行政干预存在着天然的忽略市场实际的随意性倾向和可能,因此运用要适当、谨慎。笔者认为,在消除和减少行政分割带来的集团化的困难(如跨区、跨省兼并等)和解决集团建立后遗留问题时(如媒介兼并、联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批下岗、转岗人员安置),行政干预分量可以加重;而在传媒集团的个体运作上,直接的行政干预应该减少,给媒体以适当自主权,使其按照市场需求,从效率前提出发,实现集团内部的品种、经营结构和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避免组建集团化过程中,以行政手段强迫媒体不顾一切条件实现合并的“拉郎配”现象,要在尊重市场实际和媒体需求基础上,以行政促联合(兼并);二是避免在集团内以行政干预减弱竞争性。垄断竞争者的竞争不但对外,在集团内部也要实现,也只有竞争才能在集团内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维持集团整体的竞争积极性。相反,在集团形式下,在集团内部用行政手段强行拉平收入差距,“劫富济贫”,不仅无助于以竞争促效率,反倒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内部积极性,削弱集团竞争实力,这是应当努力避免的。
除上述两个主要方面外,在媒体外部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制定相应的竞争规范,使集团化媒体竞争能更为有序和公平,防止垄断之下出现垄断信息源、擅自抬高报价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是当务之急。只有体制和规范都逐步健全,媒体竞争才会沿着健康的方向顺利地开展下去。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自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至今,经过7年多来的发展,报业集团已逐渐成为中国报业市场的竞争主体。就报业集团自身而言,今后数年正是其成长、壮大的关键期。中国的报业集团第一步主要是依靠行政举措来组建的,报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然而,依靠行政力量组建的报团又普遍出现了主报(党报)地位弱化、子报结构重复、内部机制不畅等一系列矛盾。长此以往,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前景堪忧,甚至可能与当初组建报团的初衷背道而驰。
集团化以后,第二步应该怎么办?
目前来看,报业集团要由大而强,首先必须通过内部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建立一套适应中国媒介市场竞争环境、突出效益目标的管理、经营机制,这是报团由大而强的当务之急。这一内部整合的中心课题是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如果报业集团第一步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来做大的话,那么第二步报业集团要真正做强则必须要依靠市场机制。
结构:强化主报错位竞争
目前已组建完成的38家报业集团,除上海的文新集团属于两两强强联合外,均是一家党报为龙头加上若干家子报、期刊以及各类多种经营公司。这些子报、子刊或是原先党报自己所办都市报、晚报,或是在前几年报刊结构调整过程中并入的厅、局、部、委机关报刊以及其他小报小刊。报业集团基本属于“同类项归并”。而归并之后,短期内由于内部报刊定位层次不明,市场重叠引发的“内耗”和办报思路的混乱削弱了党报在集团内的主体地位,也降低了集团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因此,集团必须根据各地报业市场竞争环境和受众需求,更多从市场出发,重新优化内部结构,这要从两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内部错位、互补竞争。
在传媒多元化格局形成、传媒种类和数量均有极大增长的前提下,媒介市场竞争日趋演化为细分化的目标市场的争夺。报业集团必须明确:它走入市场,已不再是哪一家报刊的“单打独斗”,而是以集团整体参与报业市场竞争,要考虑集团的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报业集团的市场战略首先是内部结构层次分明,错位竞争,优势互补。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要,下决心关、停、并、转没有市场、缺乏受众的报纸,创办一批真正有市场、有受众的报纸。另一方面要从集团长远发展战略出发,宁弃勿守,重新确定各报刊的定位(包括受众定位、功能定位、风格定位),突出各报刊目标市场的差异性,避免由于定位重复,内部市场互相挤压、争夺造成的多种“内耗”,形成集团内部不竞争、分层参与外部各细分市场竞争的结构布局,达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竞争力。
从当前各报业集团内部设计来看,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结构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路。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体结构:
《南方日报》——省委党报,面向各级行政领导、企业管理者、中年知识分子。
《南方都市报》——都市报,面向市民。
《南方周末》——新闻类周报,面向中、青年知识分子和都市白领。
《南方体育》——体育类专业报。
《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类专业报,以企业管理者和知识分子为主。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体结构:
《解放日报》——市委党报,主要面向各级行政领导、企业管理者、中年知识分子。
《申江服务导报》——主要面向都市白领,引领都市消费时尚。
《新闻晨报》——面向城市上班族和股市投资者。
《新闻晚报》——面向广大普通市民。
《报刊文摘》——面向各级行政领导、知识分子。错位定位、分层竞争、减少内耗是集团内部结构设计和调整的主要思路。南方日报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几年来运营较为成功,整个集团包括党报在内绝大多数报刊实现盈利,各报读者基本没有重叠,集团内没有明显的弱项,这充分说明了这种结构思想的合理性。《广州日报》虽雄踞中国报业广告收入之冠,且多年称雄本地市场,但业界对集团子报弱化、成长太慢多感忧虑,只靠《广州日报》独木撑天必然影响集团发展后劲,对此集团内也开始有较清醒的认识。
在一度烽火连天的成都报业市场,经过行政力量的“整合”,由所谓七雄并立进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双雄对峙时代。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应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剥离《成都晚报》的机关报职能(2001年7月),恢复《成都日报》,让它忠实履行党报功能,依靠市级党报的地缘优势在争抢本地硬新闻、树立权威性上下功夫。而《成都晚报》则改头换面、彻头彻尾地走通俗化的市民报发展之路,重拳出击争夺都市报市场,“攻城略地”,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华西都市报》针锋相对。而集团内日报、晚报两者在定位、方向、分工等方面都试图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结构调整应该是意味深长的。然而,集团内改版后的《成都晚报》(1997年12月起已改为早上出版)又与集团内的《成都商报》的市民报定位基本趋同,如不及时错位可能会对集团今后发展带来隐患。
在竞争激烈的武汉报业市场,2001年10月基本同质的《武汉晚报》与《今日快报》合并,共同应对《楚天都市报》。两报合并后发行量增加了20万份,2002年1-5月,《武汉晚报》广告收入比2001年两报广告之和增加了30%。与不少报团频繁创办新报相比,这种“逆向”调整应该算是对市场的理智的反映。
在笔者所走访的报业集团中,寻求市场空间、调整定位、错位竞争已成为许多报团领导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