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形学,是研究如何识别和利用地形的一门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识图用图、简易测易、制作沙盘、判读航空航天相片等。本章主要研究地形对军队作战行动的影响、地形图基本知识和现地使用地图的内容。
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一、地形的分类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地貌是指地表物质的起伏状态和性质,如山地、丘陵、平原等;地物是指地面上位置固定的物体,如居民地、道路、江河、森林等。
由于不同的地貌和地物的错综结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依地貌状态,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依地物的分布和土壤性质,可分为居民地、水网稻田地、江河与湖泊、山林地、石林地、黄土地形、沙漠与戈壁、草原、沼泽等;依对军队作战行动的影响,又可分为开阔地、隐蔽地和断绝地等。不同的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有着不同的影响。
二、各类地形的特点及其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一)平原
地面平坦宽阔,海拔在200米以下,高差在50米以下的地区叫平原。平原地区展望良好,射界开阔,道路较多,便于摩托化、机械化部队行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部队宿营、补给方便。但遭核武器袭击时,危害范围较大。
(二)丘陵
地面起伏较缓,岗丘错综连绵,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叫丘陵。丘陵地谷宽岭低,岗丘形状圆浑,斜面较缓,人烟较多,物产较丰富,便于部队通行、观察和射击。
(三)山地
地面起伏显著,群山连绵交错,高差在200米以上的地区叫山地。山地地形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对军队机动、展开、指挥、协同、通信联络和运输补给等带来一定困难,但便于隐蔽和凭险固守,能减少核武器的杀伤效能。
(四)热带山岳丛林地
群山连绵交错,丛林聚生,植被茂密,炎热多雨的地区叫热带山岳丛林地。我国滇南、粤南、桂南和台湾省东部地区均属热带山岳丛林地。其特点:山高坡陡,谷深岭窄;林密草深,荆藤交织;温高雨多,湿大雾浓;道少路小,坡陡弯急;河多流急,船小桥少;毒虫较多,疾病流行;民族众多,人烟稀少,经济文化落后。热带山岳丛林地便于军队隐蔽和露营;但判定方位、通行、观察、射击、协同、通信联络等均较困难,易滞留毒气和造成火灾。
(五)岛屿和海岸
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陆地叫岛屿。通常较大的称岛,小的称屿。岛屿是国防的前哨,是捍卫陆地的天然屏障,是海军作战的重要依托。
海水面与陆地接触的濒海地带叫海岸。它是抗击海上入侵之敌的前沿阵地。海岸的性质和曲折程度、港湾的大小、滨海的地形、近岸岛屿及潮汐情况的不同,对军队行动也各有不同的影响。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一、地图概述
(一)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写。它是将地面的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按一定的投影方法和比例关系,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注记,综合测绘于平面图纸上的图,通称地图。
当前,地图的测绘正处在发展时期,使用卫星进行激光摄制的全息地图已经问世,存储于计算机内并在屏幕上显示的电子地图早已出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出现完全崭新的地图。
(二)地图的分类和用途
地图的分类,是根据地图的某些特征,把它们分成一定的种类。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按比例尺可分为大、中、小比例尺地图;按用途可分为教学图、政区图、军用图、飞行图、航海图、交通图、游览图等。
1.普通地图
普通地图是综合反映地表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主要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如地貌、水系、土壤、植被等;社会经济要素,如居民地、行政区划、工矿、交通网等。普通地图又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是编绘专题地图的基础。
通常大于1:100万比例尺的普通地图,叫地形图。它是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军队作战训练研究地形不可缺少的主要地形资料。我国地形图比例尺系列为:1: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1:50万、1:100万等七种。在地形图上能较详细地反映长度(距离)、高度、坡度、坐标、方位角和面积等。
2.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又称专门地图,是在地理图上简明、突出地显示一种或几种要素,具有专门化的内容和用途。如地貌图、交通图、地质图、水文图、人口图、植被图、气象图等。
军用地图除地形图外,还有海图、航空图等专用地图。海图主要供舰船在海上航行、作战和训练时使用,它突出地表示海洋水深、沿海地形以及各种助航设备等。航空图,它和普通地图的内容较接近,是在普通地图的基础上着重显示供飞机导航的各种专门内容,如为确保飞行的安全和判定方位,特别着重标示地面起伏高程和超高建筑等内容。
二、地图比例尺
(一)地图比例尺的概念
图上某线段的长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叫地图比例尺。即:
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
如图上某两点长为厘米,实地该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则为。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是按其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图上显示的地形就越详细,精度就越高,同一幅面的图中所包含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地图比例尺越小,图上显示的地形就越粗略,精度就越低,同一幅面的图中所包含的实地范围就越大。
(二)图上距离的量算
用直尺量算
用直尺量算距离时,先用直尺在图上量取所求两点间的长度(厘米),然后乘以该图比例尺分母,即得实地水平距离。其公式为:实地水平距离=图上长例尺分母如在地形图上量得某两点长为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
3.4厘米×50000=170000厘米=1700米
2.在直线比例尺上比量
直线比例尺上注记的数字,表示相应实地的水平距离。从“0”向右为尺身,注记的是公里数,用来量500米或整公里的距离;为尺头,注记的是米数,用来量取不足500米或不足整公里的米数。
在直线比例尺上量读时,先用两脚规(或纸条)量出两点间的长,并保持张度不变,再到直线比例尺上比量,即可直接读出两点间的实地水平距离。
3.用里程表量读
在地形图上量取弯曲线段时使用指北针上的里程表比较方便。里程表由表盘、指针和滚轮三部分组成。量读时,先使指针归零,然后手持里程表,把滚轮放在起点上,沿所量线段滚至终点,并注意使指针顺时针方向转动,按指针在相应比例尺分划圈上所指数字,读出该路线的公里数。
前述三种方法量得的距离,均为水平距离,当路线起伏较大时,应按其平均坡度另加坡度及弯曲改正数。
三、地物符号
地面上的地物,在地图上是按照《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和注记表示的,这些符号称地物符号。根据地物符号和注记,可以识别出实地地物的种类、性质、形状和分布情况,了解它在军事上的价值。
(一)地物符号的图形
地物符号的图形,多数是参照地物的平面形状设计的,如居民地、桥梁与江河等;有些是参照地物的侧面形状设计的,如亭、塔和烟囱等;也有少数是按有关意义设计的,如矿井、气象站和变电所等。
了解设计地物符号的一般规律,再与实地的地物形状进行联想,就易于识别和记忆。
(二)地物符号的分类
1.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实地面积较大的地物,如居民地、森林、大的江河及湖泊等,都是按比例尺缩绘的,在图上可量取它们的实地长、宽和面积。
2.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实地的线状地物,如道路、墙垣、土堤、小的河流、通信线等,宽度较窄,无法按比例尺缩绘。但其长度是按比例尺表示的,在图上可量取实地长度。其准确位置,在符号的中心线或底线上。
3.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实地对军事行动有价值的某些独立物体,如独立树(突出树)、亭、塔、三角点等,由于面积较小,无法按比例尺缩绘,则以规定符号表示,其图上的准确位置在符号的定位点(主点)上。
4.说明和配置符号。说明符号只用来说明某些符号所不能表示的地形资料,如森林的种类(针叶林或阔叶林)、江河流向的箭头等。配置符号主要用来表示某些地区的植被及土质特征,如草地、岩地和路旁行树等。
(三)符号的有关规定
1.注记的规定。注记是用文字和数字来补充说明各种符号还不能表示的内容,如居民地、江河和山的名称以及有关情况的说明,像山的高程、河宽、水深,桥梁长、宽及载重量等,通常用数字注记。
2.符号的颜色。为使地图内容层次分明,清晰易读,因而用不同颜色来区分地物的性质和种类。我国出版的地形图多数为四色,少数为七色。。
四、地貌判读
地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等高线法、晕渲法、分层设色法、写景法等。在此,主要研究等高线法。
(一)等高线显示地貌
1.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
由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称等高线。
设想将一座山从底至山顶按相等的高度,一层一层地水平切开,在山的表面上就出现了许多大小不同的截线口,再把这些截线口垂直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就呈现出一圈套一圈的等高线图形。
地图就是根据这个原理以等高线显示地貌的。
2.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
(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等,并各自闭合成圈。
(2)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多,说明山就高;等高线少,说明山就低。凹地则相反。
(3)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间隔密,说明实地坡度陡;等高线间隔稀,说明实地坡度缓。
(4)图上等高线的弯曲形状与相应的现地地貌形状相似。
3.等高距的规定
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实际垂直距离叫等高距。各种比例尺地图等高距一般规定为:1:2.5万为5米;1:5万为10米;1:10万为20米;1:20万为40米;1:50万为100米;1:100万为200米。
4.等高线的种类和作用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分为以下四种。
(1)首曲线(基本等高线)。用来显示地貌基本形态,按等高距用细实线表示。
(2)间曲线(半距等高线)。用来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按1/2等高距绘长虚线表示。
(3)助曲线(辅助等高线)。用来补助间曲线还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按1/4等高距绘短虚线表示。
(4)计曲线(加粗等高线)。为便于计算,每隔四条首曲线绘的粗实线。
5.高程起算注记
我国过去规定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的观测数据所计算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全国高程起算的基准面。20世纪80年代,通过复查和计算,又对原起算基准作了准确修正,定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从平均海水面起算的高程称为绝对高程,也叫真高,或称海拔,通常简称高程。两点间高程之差叫高差。地形图的高程注记有两种:一种是高程点的注记,用黑色,字头朝向北图廓;一种是等高线的注记,用棕色,字头朝向上坡方向。
比高(由物体所在地面起算的高度)注记,与其所属要素的颜色一致。
(二)识别地貌
在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和地貌符号,可以识别地貌的各种形态。
1.山的各部形态
山顶,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顶。图上以等高线中最小环圈表示,有时环圈外绘有示坡线,表示斜坡方向。
凹地,比周围地面低下,但却经常无水的地方叫凹地。图上也以环圈形等高线表示,在圈内都绘有示坡线或注记深度。
山背,即从山顶至山脚的凸起部分。图上表示山背的等高线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凸起部分顶点的连线叫分水线。
山谷,即两山背之间的低凹部分。图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线,逐渐向顶或鞍部方向凹入,最凹部分的连线叫合水线。
鞍部,是两个山顶间形如马鞍状的部分。图上用一对表示山背和一对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显示。
山脊,由若干山顶、山背、鞍部所连接的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线为山脊线。
2.特殊地貌形态
特殊地貌(变形地),是指等掷无法显示的地貌。如冲沟、陡崖、陡石山、崩崖、滑坡等。
(三)高程、起伏和坡地的判定
1.高程和高差的判定
首先了解本图等高距,在目标(判读)点附近找一等高线或点的高程注记;然后根据目标点与高程注记的关系位置,向上或向下数等高线,相应加减等高距,即可判定目标点高程。
根据两点的高程相减,即为两点的高差。
2.地面起伏的判定
判明行动地区和行进方向的起伏,可依等高线的疏密情况、高程注记、河流位置和流向,判定山脊、山背、山谷的分布和地形总的起伏状况。
判明行军路线的起伏,首先应判定等高线的起伏方向,再按行进路线穿越等高线的多少、疏密和方向等进行判定。也可在判定山背、山谷及河流位置后,依行军路线的方向来判明路线的上下情况。
3.坡度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