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第一次拍电影是在1920年,拍摄的是《春香闹学》。影片是无声的,拍片时没有导演,由摄影师指定演员在镜头前面的活动范围,演员自己安排表演。
拍完了昆曲《春香闹学》,接着拍京剧《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在天蟾舞台拍摄的。所用的服装、道具、布景和班底都是用天蟾舞台的。“云路”一场是全剧最主要的一个单人歌舞场面。可惜这无声的影片,无法将梅兰芳美妙动听的成套唱段表现出来,观众只可对照字幕上的唱词来欣赏美妙的红绸舞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的拍摄成功,尽管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较差,影片还不足以显示出梅派艺术的风韵,但却为梅兰芳拍有声片、彩色片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使国内、海外那些看不到梅兰芳舞台艺术的观众,可以从银幕上看到梅兰芳的精湛艺术。
这以后,1923年春天,由美国电影公司摄影师拍摄了《上元夫人》。1924年秋天,民新影业公司委托华北电影公司拍摄了《霸王别姬》的“剑舞”、《上元夫人》的“拂尘舞”《木兰从军》的“走边”和《黛玉葬花》的片断。
通过这次拍摄,梅兰芳在拍摄电影的艺术经验里,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他觉得像《黛玉葬花》这样的京剧,和《木兰从军》相比,适合拍电影。在以“舞”为主的几个片段里,表情是次于舞姿的,而在以“情”为主的“葬花”片段里,梅兰芳感到它不但不同于“舞蹈”剧的表演,也不同于舞台上的靠唱念来表达感情。因为无声片里唱念手段被取消了,只有依靠缓慢的动作和沉静的面部表情来刻画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这些表情和动作,梅兰芳经过一番设计和提炼加工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无声片的需要,也才能感染观众,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梅兰芳第二次带剧团到日本时,应久保田先生之约,在日本拍摄了《虹霓关》的“对枪”和《廉锦枫》的“刺蚌”。
1930年,梅兰芳率剧团到达纽约后的第二天,派拉蒙公司驻纽约的代表到旅馆拜访梅兰芳,一是请梅兰芳看电影,二是请梅兰芳参观派拉蒙的拍片分厂,并约请梅兰芳拍电影。
当时美国有声电影刚刚兴起,电影界对梅兰芳来美演出,发生很大兴趣。有些编剧、导演、演员在看完梅兰芳的演出后,异口同声地说:因为现在有声电影的趋势,有很多地方变得很像中国戏了。里面有说白、有表情,到需要唱的时候,就唱起来了。电影公司认为梅剧团的演出,除了唱、念不懂外,从表情、动作中可以懂得剧情,这种表演方法,美国电影界视为极宝贵的参考。
经过认真的准备,派拉蒙公司拍摄了《刺虎》,影片放映虽只有几分钟,可这段有声新闻片的拍摄却花了很长时间。在梅兰芳访美未归之时,北平真光电影院已经在一部正片之前放映了这段新闻片。同时报纸上电影广告栏内将“梅兰芳《刺虎》”五个大字登在显著的地位,还附刊了《刺虎》的照片,影院门口也是画着这幅广告。放映期间,天天客满。
1935年3月,梅兰芳率团在苏联演出,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来看梅兰芳。他说:“我想请您拍一段有声电影,目的是为了发行到苏联各地,放映给没有看过您戏的苏联人民看。剧目我想拍《虹霓关》里东方氏和王伯党对枪歌舞一场,因为这一场的舞蹈性比较强。”
梅兰芳在苏联演出结束后,便投入了电影的拍摄,爱森斯坦说:“这次拍电影,我打算忠实地介绍中国戏剧的特点。”梅兰芳根据“对枪”的特点和多次拍片的经验,特别是在日本拍“对枪”的经验,对爱森斯坦建议:“像《虹霓关》这场‘对儿戏’,有些舞蹈动作必须把两个人都拍进去,否则就显得单调、孤台。所以我建议少用特写、近景,多用中景、全景,这样,也许比较能够发挥中国戏的特点。”
“我尊重您的意见,但特写镜头还是需要穿插进去的,您知道苏联观众多么渴望清楚地看到您的面貌啊!”爱森斯坦诚恳地说。
“拍电影应该服从导演,我们就听您的指挥吧!”梅兰芳谦虚地同意了。
正式开拍时,由于苏联处理镜头的方法,比美国拍《刺虎》时又复杂了许多,镜头的角度、远近,变换频繁。拍了停,停了拍,斟酌布置的时间耗费得相当长,再加上因角度、画面、录音等不合要求非重拍不可的镜头,使得梅兰芳和朱桂芳(演王伯党)头上的水纱网子已经勒了5个多钟头,感到异常疲劳。乐队同事更显得不耐烦,以致没有拍完就收拾乐器了。最后还是梅兰芳的劝说,大家才把镜头拍完。梅兰芳这才明白了爱森斯坦所说的“演员和导演有时会变得跟仇人一样”,并非笑谈。爱森斯坦也认为:“在短短一天的合作中,我已感到你是一位谦逊的、善纳忠言的演员,您如投身电影界,也必定是一位出色的电影演员。”
1948年6月,梅兰芳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
梅兰芳高兴地对费穆说:“因为我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几时听见过唱旦角的唱到六十、七十?那就成了老旦了。可是,我经常接到各地观众的来信,希望我到他们那里去演出。”他把观众的来信递给费穆,接着说:“大家这样盼着我的戏,我从师友那里学到的东西,加上我自己多少年来刻苦琢磨出来的一点小小成就,极应该到各处走走,使大家能够看到。但目前的情况,第一、交通不便,行动极为困难;第二、中国地方那么大,不可能都走遍。我每想到这些,心里就觉得不安,所以很想拍一部电影,使许多边远地方的人,也能从银幕上看到我的戏,这是我的心愿。
经过细致的准备,《生死恨》于1948年6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原“一联华”三厂的第二号棚内正式开拍。从舞台剧到电影,艺术形式变了,布景和道具由写意变成写实,程式化的表演也要改变。梅兰芳凭着多年的舞台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有多次拍片的经验,他在深入角色、体会剧情、考虑环境的情况下,突破了舞台上的表演方式,从身段到表情,根据现场实景重新设计了韩玉娘的表演。梅兰芳在发挥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适合电影需求的表演方法。
《生死恨》历经半年拍摄,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终于完成了。它渗透了导演、演员、摄影、录音、音乐、洗印、职员、工友等所有人的辛勤劳动,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拷贝从美国寄回来后,大家怀着满心的喜悦,到影院看试片。谁料,看过之后,却大失所望,颜色失真,音响忽低忽高。梅兰芳痛苦地对费穆说:“我们这部片子是靠彩色产生号召力,现在颜色走了样,如果拿出去公映,对观众无法交代,只有坏的影响。美国电影公司太不负责,我们的底片是很鲜明的,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我主张不发行。”
弰第二天,许姬传向梅兰芳转达了费穆的苦衷:由于我们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都无法符合美国洗印公司的苛刻要求,才造成这样的结果。如果这一部彩色戏曲片不能问世,资金停滞,华艺公司将就此垮台,还请梅兰芳顾全大局,经过认真考虑,梅兰芳同意了华艺公司发行《生死恨》。梅兰芳也通过此次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为他解放后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等彩色影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中央电影局给梅兰芳送来了《梅兰芳舞台艺术》彩色戏曲片的拍摄方案。
方案中关于表演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古装”的艺术动作,剧目有《贵妃醉酒》、《游园惊梦》、《宇宙锋》、《梁红玉水战》、《霸王别姬》、《思凡》等。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部影片的拍摄,为了把影片拍摄得理想,梅兰芳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参观皮影,参考古画,观摩影片。通过大量准备,梅兰芳为《霸王别姬》、《洛神》等剧目的拍摄,做好了准备。
经过整整两年的准备工作,《梅兰芳舞台艺术》于1955年2月8日正式开拍。这以后,历经10个月不停地拍摄,先后完成了《宇宙锋》、《断桥》、《霸王别姬》、《洛神》、《贵妃醉酒》等5部大戏的拍摄,还穿插拍摄了《春香闹学》、《思凡》、《虹霓关》、《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剧的片断。
《梅兰芳舞台艺术》除了时装戏因梅兰芳身体发胖,穿着窄袖紧身的衣服形象不美而没有选入拍摄计划之外,基本上概括了他在各个时期演出的不同类形的角色。
1959年,梅兰芳以《穆桂英挂帅》一剧向国庆节献礼之后,又开始拍摄《游园惊梦》。从1959年11月13日摄制组成立到1960年1月21日影片全部摄成的两个多月中,梅兰芳和全体同志一起,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拍片任务,同时他也以极大的毅力,战胜了病魔。
1959年12月12日,正在紧张拍摄中,梅兰芳忽感头晕,寒战发热。停机一检查,高烧39℃多,医生诊断是恶性感冒。14日高烧刚退,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使影片停拍,不能使上海戏校的师生迟日南归,耽误学业,又投入了紧张的拍摄。
1960年1月26日,在北影的标准放映室里,梅兰芳和同志们看到了全部接好的影片。梅兰芳注视着影片的每一个镜头,禁不注浮想联翩。1918年,他演出了《游园惊梦》,饰演杜丽娘。1959年,时隔40多年,他拍摄了《游园惊梦》,这四十多年中,从舞台到银幕,表演形式变了,内容也因时代不同起了变化,演员也变了,舞蹈形式也起了很大变化,然而,梅兰芳完成了他艺术的一次次飞跃。
影片无论是色彩的运用、布景道具的设计、镜头的处理、录音效果、化妆、演员表演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戏曲表演的每一个动作,更接近生活。然而,当《游园惊梦》在全国放映之后,梅兰芳打算将《穆桂英挂帅》搬上银幕之时,恶疾突然夺去了他的生命。梅兰芳以其奋斗一生的辉煌经历,走完了他人生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