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与国内南开大学的交涉,张彭春可以随梅剧团工作,梅兰芳聘请他担任总导演,负责演出。张彭春和大家一起研究剧目的安排。会上,张彭春指出:“外国人对中国戏的要求,希望看传统的东西,因此,必须选择他们能够理解的故事。中国戏的表演手段唱、念、做、打,都是为剧情服务的,外国人虽不懂中国语言,如果表情动作做得好,可以使他们了解剧情。每次演出要多样化,如同一桌菜肴,具备不同的色、香、味,才能引人入胜。我主张以传统戏为主,武打和古装戏作为片段,服装、化妆要搭配。”经过一番讨论,选定了三组剧目。
第一组:《汾河湾》是久别夫妻的生活故事,戏名译为《一只鞋的问题》。《青石山》是关于降妖的故事。“剑舞”是《红线盗盒》片段。《刺虎》是复仇的故事。
第二组:《贵妃醉酒》是宫廷生活故事。“羽舞”是《西施》的片段。《芦花荡》是《三国演义》的故事。《打渔杀家》是渔民反霸的故事。
第三组:《汾河运湾》、《青石山》、《别姬》、《杯盘舞》。
这三组戏,故事、化妆、穿戴多姿多样,既突出了梅剧团的特点,也满足了美国观众的口味。在纽约、芝加哥就是这三组轮换着演。到了旧金山,华侨要求演《天女散花》和完整的《霸王别姬》。除此,还加演了《春香闹学》、《打城隍》和《空城计》
1930年2月16日,梅剧团在纽约百老汇四十九街剧院第一次上演了中国京剧,受到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最高票价6美元,黑市达16美元。两星期后移到帝国剧院又演出三星期,每场满座,观众达七万多人次。在市面不景气的时候,可算美国的一个奇迹。
在美国各地演出时,华侨都来协助。有的帮助梅剧团办入境护照,有的照顾梅剧团的食宿,有的到后台帮忙,有的扮演龙套,有的担任翻译。
美国剧评权威斯达克·扬在纽约报纸以显著篇幅发表文章,分折介绍中国戏剧及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引起学术界的密切注视。斯达克·扬说:中国戏的组织法与古希腊戏剧有相通的地方,很高明,过去对古希腊戏剧不消化,看了梅兰芳的做工、表情,不理解的懂了。他还说: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现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梅兰芳的做工、表情,从眼的动作到手的动作都是恰到好处,姿态形象生动,有含蓄不尽的美。
在华侨最多的城市旧金山,梅剧团前后在提瓦利戏院、自由戏院和喀皮他儿戏院演出了两个星期。旧金山市长特地从外地赶回来到车站欢迎,并陪梅兰芳到广场致欢迎词,全场数万人欢声雷动。梅剧团成员分乘十几辆汽车、六辆警卫车呜笛开道,还有写着“欢迎大艺术家梅兰芳”的两面大旗和乐队。市长与梅兰芳共乘敞蓬汽车,在夹道欢迎的人山人海中,缓缓行驶到大中华戏院。门口也挑着两面大旗,上写“欢迎大艺术家梅兰芳大会”。市长和梅兰芳挽手进入会场。欢迎会在侨胞的热烈情绪中开始,首先是市长致欢迎词,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和商会代表相继发言,最后梅兰芳作了答谢词。事后,市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对梅兰芳说:“这种热烈情景是八十年来罕见的。”
1930年5月12日,梅剧团到达洛杉矶,中国华侨及各国领事向梅兰芳献花。洛杉矶市政府特派警卫队呜笛开道,以演武侠片著名的电影演员道格拉司·范明克的夫人玛俪·壁克福派代表到站迎接,并派摄影队为梅剧团拍摄有声新闻电影。范明克因事在英国,特意委派其夫人玛丽·壁克福招待梅剧团食宿。
第二天剧场经理请梅兰芳到夜总会里喝酒,就在这里,梅兰芳会见了喜剧大师卓别林。两位艺术家拥抱在一起。卓别林风趣地说:“我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可称幸会。啊!想不到你这么年轻。”梅兰芳也幽默地说:“十几年前我在银幕上看见你,你的手杖、帽子、大皮鞋、小胡子真有意思。刚才看见你,我简直认不出来。因为你的翩翩风度和舞台上判若两人了。”卓别林说:“我还没看过你的戏,但明天就可以从舞台上看到最能代表中国戏剧、享有世界声誉的天才演员的演出了。”梅兰芳和卓别林,东西方两位大艺术家,互相倾谈了东西方的艺术特点,表演心得,心走到一起。
梅兰芳在洛杉矶演出时,该市波摩拿学院院长晏文士博士召集全体校董开会,建议趁此机会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学位,大家一致赞同。并决定于该校6月16日举行毕业典礼时同时颁发。为此,院长向梅兰芳征求意见,梅兰芳对此荣誉拒不敢受。院长说:“您这次访美演出,宣传东方艺术,联络美中人民之间的感情,沟通世界文化,这样伟大的功绩几十年来还没有过,所以本校才决议将这个荣衔授予您。您不敢当,谁敢当呢?”盛情难却,梅兰芳只得欣然接受。但因6月6日要赴檀香山演出,辞谢不能参加授衔典礼。
晏文士院长和校董们决定改为5月28日提前颁授博士学位,这在该校历史上是一次颇为罕见的破例之举。
数日之后,梅兰芳又至南加利佛尼亚大学接受该校颁授博士学位。
在檀香山演出后,梅剧团带着演出成功的喜悦和美国人民的美好情谊回国。这次访美演出成功,梅兰芳成为第一个用京剧艺术打破了欧美人士向来不看京剧的艺术大师,并成为第一个用京剧艺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为国争光的艺术使者。他把中国京剧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引起国际上,特别是欧洲文艺界的注目。
1930年夏天,梅兰芳和他的剧团愉快地结束了美国之旅,回到了上海的马思南路“梅花诗屋”。
归途中,梅兰芳即产生了到欧洲旅行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戏剧的想法。回国后就与英、法、德驻华的外交官联络赴欧演出之事。同时和旅欧华籍友人以及在欧洲留学的中国朋友交换赴欧旅行演出的看法,尽管只是计划,但社会上已广泛传开了“梅兰芳要赴欧洲旅行演出”的消息。但消息变成事实,要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是很难实现的。
1934年4月,梅兰芳从汉口演毕返沪时路过南京,南京中国银行经理吴震修把外交部托转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来电抄件给梅兰芳看,大意是:“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闻梅兰芳赴欧表演消息,极盼顺道到苏一游。”并表示:“梅君在苏境内食宿招待,可由苏方负担。”回到上海后,又接到苏联来电:“热烈欢迎梅兰芳,请将表演节目,酬劳及其他一切条件详细函示。”
梅兰芳经过深思熟虑,旁咨博采,决定赴苏演出,几经磋商,终于在1934年12月底,接到了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理会长库里雅的正式邀请书。
为迎接梅兰芳的到来,苏联政府成立了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著名戏剧、电影、文学界知名人士组成的“梅兰芳招待委员会”,并派“北方号”专轮接梅兰芳从上海直达海参崴,而后,乘专车经西伯利亚大铁路西行抵达莫斯科。
经过周密的安排和准备,1935年2月21日,梅兰芳率团登上“北方号”专轮启航到苏联。
经过长途跋涉,梅剧团于3月12日到达莫斯科。梅兰芳等人一下火车,立即受到苏联方面的热烈欢迎。
访苏首场演出在苏联音乐厅进行。以后又相继到列宁格勒演出,无论走到哪,梅剧团都受到热烈欢迎,其盛况不亚于美国。特别是在莫斯科大剧院的招待晚会更令人称羡。
会上,梅兰芳与王少亭合演了《打渔杀家》,和朱桂芳合演了《虹霓关》,杨盛春主演了《盗丹》,这是孙悟空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外国舞台上。
梅兰芳的演出,受到了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尔德、文学家高尔基、A·托尔斯泰、著名芭蕾舞演员谢苗诺娃,以及专程来苏观摩梅兰芳表演的德国著名剧作家和导演布莱希特等人的热烈欢迎。电影名导演爱森斯坦还邀请梅兰芳拍摄了《虹霓关》里东方氏和王伯党对枪一场。
对梅兰芳的表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梅博士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可供我们探索研究。”又说:“中国戏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梅耶荷尔德评价说:“俄国戏剧受德、法、英各国的影响,走到自然主义路上,在舞台上讲究和真的一样,像照相那样呆板,没有生气。《打渔杀家》中,父、女二人,两支船浆,在毫无布景的台毯上,表现江上的风景,观众从想象中,觉得他们在大江中的生活是有诗意的,而且是有真实感的。你们的手法高明,对我有很大启发。”他还评价说:“梅博士的表演,面部的表情,特别是善用眼神来传达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令人叹服。梅先生手势的美妙多姿,随着剧情的发展,使我们不懂汉语的人,也能够了解剧中人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应该用心学习的。”
布莱希特也指出了他多年来所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却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世界三大演剧体系的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荟聚一堂,各抒伟论,互相交流,对戏剧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广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梅氏演剧学派,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梅兰芳终于以其卓越的表演,使京剧成为世界戏剧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他通过戏剧。将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传达给了世界各国人民,他通过戏剧,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他把京剧提高到一种崭新的高度,他无愧于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