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华阳城已经封城已久,城中的百姓根本无法出城,而君兰有安然地暂住在小木屋内,杜大哥很自然就认为君兰是从别处来到华阳城的,因为华阳城的城门被封住,她才暂住在小木屋的。但是,义军和秦军在日前的交战极为猛烈,为什么这个女子一路而来都没有听见,实在是可疑!
“姑娘不知我们我义军就在华阳城外吗?”
君兰不动声色地看着杜大哥眼中复杂的眸光,轻蹙眉,“我当从宣州城而来,半途只知道华阳城城门被封,并没有听见义军一事。义军分散在天下各地,为何会聚集于华阳城外?”
“宣州城?”杜大哥心中猜疑,嘴上解释道,“姑娘有所不知,如今秦王****,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秦王却丝毫不怜悯、体恤百姓,有意在年后,就是初春之时继续发兵四处捉拿百姓去填河,建长城,我等义军一心为民为天下,自然不会让秦王得逞。所以,李文杨、李文忠等将军就打算趁着春节时分,亲自来到华阳城面见秦王,怎料,秦王以为我等有意谋反,日前竟调动华阳城内的守城兵与我等交战,我等心系城中百姓,不敢与秦王交战,唯有全军暂退到山林内。”
“姑娘应该知道,在华阳城百里外就是扬城,扬城中有数十万秦军,我等恐防秦王会将扬城内秦军调派到华阳城,两面夹攻,将我等围困而死,遂派出几队兄弟在山林内巡视,不料就发现了小木屋这边的情况,不知是姑娘在此处休息,打扰姑娘了。”杜大哥抱歉地朝君兰拱了拱手,忽然问道,“姑娘在此处呆了多久?不知打姑娘有没有看日前暂住在此处的一男一女?”
“我一路赶路来到华阳城,城门不得进,我只好在山林在休息,意外发现这间小木屋,但木屋内空无一人,并没有你们所说一男一女。”君兰回答。
“这样?”杜大哥意外一下,和旁人对视一眼,又朝君兰笑道,“想来,他们早已离开了小木屋,我等并不知道,打扰了姑娘休息。姑娘,恕在下多言,姑娘一人暂居于此,附近空无一物,山林漆黑,一向有野兽出没,哪怕是经验十足的猎户也不敢在晚上停留在山林里,姑娘若是不介意的话,可随我等去到村庄内暂住一晚。”
君兰沉默一阵,目光在杜大哥等人身上扫过,可能是见他们没有恶意,君兰就答应了杜大哥的话,跟随他们一起回到村庄内休息。
村庄位于山林内,以前是一片有数十人居住的小林村,但在秦王攻打六国之时,村中的男丁几乎都被抓去了打战,剩下的村民也不敢再留在华阳城附近,所有村民都搬离了华阳城,现在的村子内空无一人,正好成为义军暂时居住的地方,相当于军营。
君兰跟着杜大哥等人来到小村庄,一路上,杜大哥等人都没有过多地询问君兰的来历,似乎也不关心她来华阳城是为什么事。
回到小村庄内,杜大哥找来一名妇人,让妇人帮君兰安排一间屋子,让她今晚在这里留宿。
妇人一口答应此事,杜大哥又朝君兰交代几声,随后就带着几人离开了。
“杜大哥,我觉得这名女子有可疑!”
几人默契地闪身到房子旁,悄悄地打量着君兰那边,屋内正点着烛光,可以看见妇人正在整理东西,君兰则站在旁边放眼打量着,表情丝毫不变。
见此情况,其中一人谨慎地和杜大哥说。
“杜大哥,这名女子如果真的是从宣州城而来,为什么她身上没有包袱行囊?而且,我老吴虽然是粗人,但也见过不少人,这个女子一眼就和其他人不一样,肯定不是寻常百姓!”
“老吴说得对,杜大哥,我们为什么要将她带到村子里?万一她真的是秦军的奸细,我们岂不是要被秦军扫杀清尽?”
方才一路过来,他们就在怀疑这点了。一个从宣州城千里迢迢赶路而来的姑娘家身上居然没有包袱?这是不是太奇怪了,而且看她的衣着上也没有任何赶路的痕迹,她口中的“赶路”肯定是欺骗他们的!
老吴他们虽然是一阶草民,但因为经常四周走动,对这些事相当敏感,他们都不明白为什么杜大哥要将这个女子带进村子里。杜大哥有什么可能会看不出这个女子的底细?
“不!”杜大哥抬手拦住老五他们,转过身,眼中带着一抹睿智,“这女子的身份固然可疑,但我们也不能马上将她视为是秦军的奸细,可记得水阳先生曾经说过的矛与盾?如果这名女子真的是秦军的奸细,我们何不从她身上套取关于秦军的事情?如此一来,就能帮助我军了解秦军的底细,正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快去找水阳先生吧!”
杜大哥一声交代,老吴等人当即会意,眼中冒出精光,不禁大赞杜大哥睿智。随后,杜大哥独自去找水阳等人,让老吴等人留在原地监视住君兰,不能让她趁机窥探义军的底细。
秦军将华阳城守得固若金汤,无论义军在城外如何利诱,秦军都没有半点松懈,义军根本无法得知秦军内部的情况,逗留在华阳城内的义军不能将消息传出来,这对义军相当不利。
他们要寻机进入华阳城,却对城中毫无所知,一旦秦军在城内设下陷阱,他们岂不是要全军覆灭?
“文杨大哥,水阳先生,你们来了!”
“情况如何?”
走到最前头的是一个年约三十岁左右,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男子,他五官刚毅,弄眉间透出英气,使人不自觉地信服于他,颇有领导者的风范。
此人便是义军其中一个头领,李文杨。据闻李文杨本是吴国大将,后来因为秦王领兵踏平吴国,李文杨和胞弟李文忠带着剩余的兵马逃出了吴国,一路听闻秦王****害民,李文杨兄弟就有了起义之心,没想到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直支持,义军的队伍日渐壮大,发展到了今时今日的五百万大军。
当初李文杨在吴国中并不是第一大将,手中兵权不过数万人,如今拥有百万大军,心境自然有了变化,加上同伴的支持,李文杨渐渐将目光放到了秦王之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