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有时这个人才以前正好是他的对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领导,应当具有宰相度量,大将风范,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应当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大胆起用人才。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都要放任自流,对人才的缺点错误,还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其不断地改正。
领导者应该具有容人的度量,善于理解和容忍人才的缺点和短处,虚怀若谷,不能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将心比心、投桃报李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懂得的道理。你善待了你身边的任何人,他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善待你。会做人的人会善待身边的每个人,不会做人的人只会善待自己。
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扬,无论是地位卑微、一贫如洗的人还是身世显赫、腰缠万贯的人;无论是年幼还是年长,无一例外。
聪明人会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适当的时候,满足人们希望被他人称赞的这个愿望,以获得他人的好感;迂腐的人即使知道别人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也不会开口夸赞他人,更有甚者还会给人当头一棒,如同向热炉子上浇一盆冷水,打消别人为之自豪、等待他人夸赞的念头,这种人说其迂腐一点都没有夸张。
只要是有心人都不难发现,时下的广告语就有点这样的味道:“聪明的人都会使用……审美观念强的人都会使用的……想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就要使用……”等。商家早已摸透了人们希望被他人称赞的心思,而把它作为自己的经营方法,运用到混乱的商战中。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平凡者,不可能一下子由平庸变成世人瞩目的传奇人物,就好像一个丑陋的村妇不可能因为使用了某个广告上宣传的产品而一下子变成贵妇,但可能的是,虽然她明知道自己不会变成贵妇,她也舍得花大价钱购买那些名贵的产品。原因很简单,因为销售人员对她们的赞美,使她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正因此聪明的商家才能财源滚滚。
由此可见,只要抓住他人的心理,让他人愿望得到满足,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重要性,你再求他办事他会为你肝脑涂地、义无反顾,这样一来你的人气也逐渐升高,办起事来自然顺畅得多。我们可以把满足他人希望得到赞美的愿望,当做做人的一件法宝。怎样才能将此法宝应用得活灵活现呢?这是人们急切想知道的问题。大多数人做理论探讨时夸夸其谈,但在实际生活之中,却忽视了赞美他人的重要作用。所以,善待生命中的每个人,满足他们内心的愿望,就等于为自己的成功增添了一片瓦。
在交往中,人们经常可以听到“你算什么东西”、“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你以为你有多么了不起”等之类的话,这种言语是最伤人的。说这种话的原因是,大部分人看到别人尤其是那些似乎无关轻重的“小人物”时,不把他们放在心上,总感觉这样的“小人物”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用,因此就忽略了他人的作用。殊不知,这种“小人物”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也有可能帮你大忙。俗话说得好:“不走的路都要走三遍。”你自己也不知道哪个“小人物”什么时候能够帮到你。所以,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所以,若想成为人上人,就必须拥有一颗宽大的心;要想受他人尊敬,就要从热情对待身边的每个人做起。
圣经箴言
不能为了给别人让路而损害自己,不能因为放弃权利而给自己带来毁灭。遇上机会时不能踌躇不言,不要隐藏你的智慧。如果生活中没有爱:一定加倍珍视自己的爱
什么是爱?爱就是无限地宽容,些许之事也能带来的喜悦。爱就是无意识的善意,自我的彻底忘却。
《圣经》上说:“生活中没有了爱,便失去了意义。”这里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付出”和“奉献”。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握好“爱”。看看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的经历就知道了。
有一次,安东尼·罗宾乘飞机时坐在一个大学生旁边。那个大学生看上去似乎无所不知,可是在他们的交谈中,他每句话都带着“我”。
最后罗宾说:“你知道在这500英里的空中旅程中,你讲了多少次‘我’吗?为什么不谈谈‘我们’呢?”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宾在芝加哥机场遇到的一个人。当时,大雪漫天,他们被困在那里已有两天了。有的入一天到晚地叫:“我要离开这里!我要去辛辛那提!”然而,就在这群人中间有一位妇女,她挨个儿走到每个带孩子的母亲面前说:“来,把孩子交给我吧!我要搞个幼儿园。给孩子讲个有趣的故事,您可以借这个机会喝口水、上厕所或是买些东西吃。”
共处一个场合,同被风雪所困,可人们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答案在于:是否有一个强烈的意识——一个为他人着想、努力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意识。当你这样做了以后,你将会从中得到一种幸福和快乐。
在开始一天生活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去爱他人,应该努力去发现世间美好的事物。那么,从外界的反应中,你将发现一个可爱的自我。假如在你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紧紧握着你的手,这说明你在一生中未曾伸出友爱之手去帮助他人。请看下面的故事:
学生们常来问牧师:“你总是讲要为他人做些什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一次,一个叫吉尔的男孩子问牧师:“有什么可做的呢?”于是牧师把他带到离南加州大学不远的一个疗养院。面对那些躺在床上、两眼直视天花板的病人们,吉尔说:“我对老年医学一无所知,到这里来做什么?”
牧师对他讲:“别忘记,你看见那边有位太太吗?走过去说‘你好吗’!”
于是,他坐下来和她谈了起来。吉尔惊讶地发现,她的学识是那样的渊博,灵魂是那样的高尚。她对生活、对爱、对痛苦和不幸谈起来滔滔不绝,她甚至还谈到怎样努力以平静的心情去迎接死亡的来临。从此以后,吉尔向那位老太太及疗养院的其他人伸出了友爱的手,他们之间不断发生着感人的事情。一天,牧师看见吉尔带着30多个老人从校园里走过——他们是去看足球赛的。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激动的吗?
所以说,生活本身不是一个目标,而只是你走向某个目标的过程。目标的实现要靠一步一步地走,如果每一步都迈得扎实而有意义,这就意味着生活。
如果给爱下一个定义的话,唯一能够概括其全部含义的字就是生活。你一旦失去了爱,也就失去了生活。请加倍珍视自己的爱,用行动去表达自己的爱。人这一辈子与其悲悲戚戚、郁郁寡欢地过,倒不如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活,豁达才是爱的真谛。
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豁达是一种宽容。恢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吐纳百川。飞短流长怎样,黑云压城又怎样?心中自有一束不灭的阳光。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从容容地对待一切,待到廓清云雾,必定是柳暗花明。豁达是一种开朗。豁达的人,心大,心宽。悲愁的,痛苦的,都在嬉笑怒骂、大喊大叫中撕个粉碎。豁达是一种自信,人要是没有精神支撑,剩下的就是一具皮囊。人的这个精神就是自信,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给人智勇,自信可以使人消除烦恼,自信可以使人摆脱困境,有了自信,就充满了光明。豁达的人,必是一条敢作也敢为的汉子,那种佝偻着腰杆、委曲求全的君子,绝不是自家兄弟。
当然,豁达不是李逵式的自我流露,豁达是一种修养、一种理念,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说到底是一种对待人世的态度,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却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说来,豁达开朗之人比较宽容,能够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以至他们的宗教信仰、种族观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别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权利。有时候,往往是豁达产生宽容,宽容导致自由。记得胡适先生说过,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话,每个人均应采取两种态度:在道德方面,大家都应有谦虚的美德,每人都必须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态度;在心理方面,每人都应有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来宽容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换句话说,采取了这两种态度以后,你会容忍我的意见,我也会容忍你的意见,这样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
当然,豁达并非等于无限度地容忍别人,开朗并不等于对已构成危害的犯罪行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对于个人而言,豁达往往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在心理上也会减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宽容开朗,无疑是创造一种和谐气氛的调节剂。因此,豁达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同时也是一个人完善个性的体现。
美国有位作家曾说过:没有豁达就没有宽松。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功,无论你爬过多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少闲暇,无论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标,没有宽容心,你仍然会遭受内心的痛苦。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古今中外因豁达、开朗、宽容、谦让的品德而获得他人的友情、爱戴,或者消除仇恨、恩怨的例子数不胜数。
唐高宗时期有个吏部尚书叫裴行俭,家里有一匹皇帝赐的好马和很珍贵的马鞍。有位部下私自将这匹马骑出去玩,结果马摔了一跤,摔坏了马鞍,那位部下非常害怕,因此连夜逃走了。裴行俭叫人把这位部下招回来,并且没有因此而责怪他。
又有一次,裴行俭带兵去平都支援李遮匐,结果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珍宝,于是就宴请大家,并把这些有价值的珍宝拿出来给客人看,其中有个部下在抱着一个直径两尺、很漂亮的玛瑙盘出来给大家看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盘子摔碎了,顿时害怕得不得了,伏在地上拼命叩头以至流血。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脸上并无可惜的样子。
这些历史上忍让的故事,受损的一方并没有因自己的损失和难堪而大发雷霆,怀恨在心;相反,他们都表现出宽宏大量、豁达开朗、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损失、得到更多的难堪,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平息了纠纷,博得了别人的颂扬。
一个人只有豁达、开朗、宽容,才能接受别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他也就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为集体所接纳,就能与别人互相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才会协调,才能与集体成员融为一体。合群的人,常常能够与朋友共享快乐,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情感;即使在单独一人时也能安然处之,无孤独之感。因为这种具有积极情感的人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个性、情感、长处和不足做出恰当和客观的评价,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能恰如其分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做人的原则,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并不回避和否认自己的缺陷,尽量用自己的乐观情绪去感染别人,正是这些特点,才赢得大家的喜爱和认同。
宽厚容人,不求全责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认识到“人无完人”
比如说,一个人虽然成绩好,口齿伶俐,但不等于一好百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总有他的弱点,即使在他的长处方面,也总有比他强的人。他与人争辩、吵架经常赢,偶然输一次,本是生活中一件正常的事,他却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因而以这次偶然的失败为契机,导致心理失衡,情绪一落千丈:出现明显的担心、害怕、惶恐不安等不良情绪。实际上他在初三时已有过一次教训,虽然老师帮他爬了起来,他却只“吃一堑”,而没有“长一智”。所以,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中,要认识到“人无完人”,既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又允许自己偶尔失败,才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得理也要让人
别人把他驳得说不出话来,他是那样气、那样恨别人,将心比心,他次次把人逼得无话可说,别人会不恨他?所以,他在同学中的对立面太大,以致他出现不良情绪后,没有人同情他、帮助他,反而趁机攻击他,使他“没有任何朋友”。他的教训告诉人们,与人发生争论、冲突时,只要占到了理,就应主动给人台阶下,给别人留点面子,这样你不仅在道理上战胜了别人,更会在情感上战胜别人,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别人就会主动帮助你。
三、要“宽容别人”
我们常听人说:“我恨死别人了。”这种憎恨心理对人的不良情绪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他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一种失望、莫名烦躁之中,使他失去了往日那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扰得他心神不宁;另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由于疏远别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言语上贬低别人,行动上敌视别人,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以致树敌为仇。而且,今天记恨这个,明天记恨那个,结果朋友越来越少,对立面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成为“孤家寡人”。这样一来,不仅负性生活事件的来源广泛,而且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社会支持则不断减少,以致在他情绪一落千丈之后便一蹶不振。可见,憎恨别人,就如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苦种,不断伤害着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如己所愿地伤害被他所憎恨的人。
所以在别人伤害了自己,心里憎恨别人时,不妨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假如你自己处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也会如此?当你熟悉的人伤害了你时,想想他往日在学习或生活中对你的帮助和关怀,以及他对你的一切好处,这样,心中的火气、怨气就会大减,就能以宽容的态度谅解别人的过错或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化解矛盾,和好如初,从而使自己始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心情舒畅地学习与工作。这样,宽容的是别人,受益的却是自己。
圣经箴言
我们的爱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爱,而是真爱,须用行为证明出来。摩西的责备:不要心怀不平,不要忌妒他人
每一个埋头沉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忌妒别人的。
《圣经》上说:“知足常乐,不要整天忧愁。忧愁对人没有一点好处,它已毁了许多人。它会使你未老先衰。忌妒和烦恼会缩短你的寿命。”“愤怒杀死无知的人,忌妒使愚妄人丧生。”
摩西设立70个长老的时候,这70个人本来应该都到会幕面前,让上帝把降给摩西的灵分给他们。其中有两位长老,一个名叫伊利达,一个名叫米达,他们却没有到会幕面前。《圣经》没有记载为什么他们还留在自己的营幕里面;但是当上帝的灵降下来,叫那70个长老说预言的时候,这两个人虽然在自己的营里,他们却同样受感说话。约书亚看见了就请摩西禁止他们,结果反受到摩西的责备,他说:“你为我的缘故忌妒人吗?唯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