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条是风控的主线。财富管理也是风险管理,如何能够把风险放在财富创造的第一位,帮助客户,帮助市场规避风险、揭示风险,总结不同的资产类别的不同的风险特色。如果产品专家、服务专家、监管者等从业者把风险放在第一位,形成充分的避险意识和避险的能力,同时利用高科技,就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财富管理水平,实现创新。
当我们有了好的产品,有了好的服务,有了好的财富管理机构,有了好的财富管理客户,有了好的监管者,有了好的市场环境,我们一定能够做好财富管理,“财富管理好,幸福自然来”。我们追求的社会和谐,追求的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幸福时代,一定能够早日来到!
余额宝们和传统金融业的攻防战
文/杨青丽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从事投行及卖方研究二十载,幸阅A股/港股之百态。
此处主要议论余额宝等类似产品引发的问题。
首先看裁判的态度:有关部门已经给予余额宝们金融业销售牌照,也予其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在纳入监管范围。
其次看行为是否越线,当余额宝被广泛地认作存款的等同产品,包赚不赔时,已经偏离了理财产品的本意。余额宝不是存款,负责投资的基金公司、负责销售的网络公司没有保本保息的法定责任。如果产品销售公司不明示风险,则最终被误导的投资者自然要向销售方索赔损失。有关部门日后可能会加强对风险提示的宣传和监管。
无论相关风险提示到位不到位,余额宝类产品既有可能继续壮大,也有可能有所收缩,这取决于其投资回报能力及水平。在监管者和销售公司明确提示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承担投资亏损责任的情况会出现。
第三,还是要看客观规律,避免被一时恩怨刺激。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的大发展是行业趋势,这其实是基金等新兴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之争,无法阻挡,除非该行业内部恶性竞争自断生路,只要持续维持适当收益率,即使有短期内利率下降、股市高涨的负面影响,仍会曲折前进。内地的货币基金仍处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
不过,银行业内苦衷自知。余额宝们的快速扩张,加速了传统银行的转型步伐。银行也深知应加快发展非信贷业务、基金、保险等泛资产管理类金融业务,传统信贷业务也应面临转型。基金等新型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难道不是综合经营银行的左右手?银行又何必厚此薄彼。
但是,银行并非如余额宝们拥有创新机制和其他优势,种种制约,知易行难。但银行综合化转型的指针指向新型业务时,必然涉及深层次的调整。以不同的机制参与同一场市场竞赛,如何能让市场中的攻防双方球队心平气和、愿赌服输。余额宝们有极具人气的销售平台,而传统金融业如何更亲民确实需要深层次的改革。
无论如何,金融业竞争将加剧,剧烈程度与国家对金融市场竞争的导向关系密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现有金融体系下,理论上不应该任由恶性竞争蔓延。如果金融体系有调整,金融行业即使出现一时的恶性竞争后的波动,少数赢家胜出,只要投资者、存款户的利益得到保障,社会能承受因此而导致的冲突和损失,也无碍大局。
短期来看,网络公司对金融业的冲击,或止于销售平台,其他金融牌照发放会有所放慢,而金融业的核心——投融资项目及时机甄别能力、高端客户及人脉仍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因新型销售平台出现而式微的要素。
余额宝们不容忽视的风险
文/熊锦秋
资深市场评论人士。
目前国内货币基金规模已超万亿。据称,2月21日证监会召集货币基金规模居前的十余家基金公司一把手开会,专门提醒风险。笔者认为,货币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主要是因为余额宝类互联网基金规模迅速扩大,风险应主要是互联网基金风险,而此时提示风险真是恰当其时。
余额宝们的实质就是货币基金,比如客户将钱转入余额宝,即为购买天弘增利宝基金。目前余额宝90%以上的资产投资了银行的协议存款,其中相当部分的协议期限不超过一个月。也即余额宝们做的工作其实很简单,通过互联网,将客户手中的零钱归集起来整存至银行短期协议存款,由此投资者从原来在银行享受0.35%的活期利息,转变为现在享受协议存款利息,这个年化收益率甚至达到5%~6%。
应该说,从投资手法来讲,余额宝们并没有太多技巧或技术含量,但也不能否认其重要意义。余额宝们利用其在互联网转账系统的运作,无数的中小投资者集合在一起,瞬间完成了从散户到大户的角色转换,从而也获得与银行在协议存款利息等方面的讨价还价权利,中小储户由此摆脱了在银行存款方面的弱势地位,银行暴利或难持续。
再来看协议存款。协议存款起存金额较大,利率、期限、结息付息方式、违约处罚标准等由双方商定。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的收益率主要参考指标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目前一个月期的SHIBOR为5.17%),当然还要看各银行的资金需求,如果资金需求量大,协议存款利率可能比SHIBOR要高。另外,协议存款可提前支取,有些产品投资者若提前支取,最多只能获取同期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但对于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银监会和证监会给予“政策优惠”,规定货币基金若提前支取可不罚息,利率损失由银行承担,显然这并非市场化协议。
正因为此,货币基金由此产生第一大风险。互联网基金规模不可能单向扩大,总有一天会向下走,一旦大量协议存款需要提前支取,且不罚息,银行或许难以承受,这对银行来说多少也有点不公平,因此目前“提前支取不罚息”政策优惠随时可能叫停,互联网基金高收益也将成为无源之水,由此将引发巨大风险。
互联网基金的第二大风险是市场风险。一方面,前期由于“钱荒”,互联网基金敢于向银行要价,但随着资金短缺现象逐渐改善,加上互联网基金规模越来越庞大,资金供给越来越多,甚至供给方还产生相互竞争,由此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将导致协议存款利率的下行。另一方面,互联网基金的发展,也在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将来活期存款利率也可能向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靠拢,由此也会降低互联网基金的吸引力。
互联网基金的第三大风险是基金销售可能存在虚假宣传。互联网基金可以投资协议存款,基金市场中的其他货币基金同样可以做,但为何其他货币基金不受投资者待见,唯独互联网基金独自繁荣?不可否认,其中一个原因是互联网平台拓宽了投资者范围,但最主要的还是互联网基金的营销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巨大。
《基金法》规定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不得预测基金的证券投资业绩,但在现实中,有些互联网基金在前期宣传阶段渲染其预测收益率,或者出现担保一类的词语,然后又迅速删掉这些宣传,误导投资者;有的互联网基金因不当宣传和违规销售,甚至被证监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到时基金真要达不到前期宣传的高收益率,虽然少数基金的相关主体会为此自掏腰包补足,但有些基金由于规模庞大,有关主体就是倾家荡产恐怕也难以履行承诺。
互联网基金的第四大风险是道德风险。货币基金的基金管理者主要受《基金法》等法律约束,但目前法律赋予投资者对基金管理者的约束权力还太小,由此出现马乐老鼠仓、基金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互联网基金绝大多数本质是货币基金,这些道德风险依然存在。而且,互联网基金相比其他货币基金,其中的市场主体和环节或许还更多一点:电商平台控制基金销售,从中要提取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等费用,主体越多、委托链条越长,其中的道德风险或许越多。
1999年美国全球在线支付巨头PayPal公司创造了将账户余额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模式(美国版的“余额宝”),由于收益率过低等原因2011年6月关闭。我国互联网基金的发展壮大,是应运而生,但其中风险更不容忽视,我们应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互联网基金的各种潜在风险爆发。
投资者从余额宝四面楚歌看到啥
文/周文渊
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业务资管管理人、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
关于互联网金融,最近有两件事情引起本人的关注:一件是2月26日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Mt.Gox的关闭,一时风光无限的比特币价格跌至577.52美元;另一件是国内央视对于互联网货币基金各类宝的大批判,以及随后传统银行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反击。
这两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关联?很明显,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是“颠覆”。两者都是对传统的颠覆。比特币是对货币制度的颠覆,更遑论依附于货币的银行体系了,用电子货币取代信用货币,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而中国的互联网货币基金更是直接成为银行体系低成本资金池的吸水机,正在颠覆银行业的负债、支付体系,未来还会全面冲击银行业的资产业务。
其次是“风险识别”。我理解“风险识别”就是敌意,不管是出于高尚动机的父爱主义还是出于利益集团的大反击;在我看来,对新兴事物的“风险识别”都是一种敌意。“风险识别”的形式有很多种,最流行的就是“泡沫论”,比特币不止一次被认为存在很大泡沫。
所以对比特币的监管、打压一直在强化,中国央行更是明确否定了比特币的交易;而泡沫论这种“风险识别”必然会造成创新的挫折,因为它会冲击人们的预期,但创新会不会消亡?不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情一定会合理地存在。
另外一种“风险识别”就是出于父爱主义利益受损论。糙一点的比如央视评论员这一级别的,会直来直去地说教。比如对于余额宝这件事情,评论员就会告诉你,这个事物造成了社会成本上升、造成了企业困难、造成了金融动荡,总之带来了一切的不好事情,所以千万不能发展,千万要限制。
讲究一点的,比如有影响力的教授、专家学者,他们会从较为高深的理论出发,来点醒你一定要对自己的福利有取舍、有妥协、有耐心。最近看到据说拟任央行研究局局长的陆磊老师的普惠金融一文,深有感触。文中提到,居民必须有长远之计,既要有更高的财产型收益,又不要弄到失业;互联网金融实现了普惠,但中小企业遭殃,最后总福利还是下降了;所以居民和央行都要平衡。这个理论很是有道理,但细究起来,恐怕也是有漏洞的。
普惠制的一个大的理论背景是什么?管制有效论。普惠制本来就说明原来存在一个不是普惠金融的制度,就是说原来的利益分配是不那么普惠的,有些人拿得太多,有些则基本就只剩下喝汤了。而多和少,谁说了算?实施管制的人说了算,它不是市场化的。
不是市场化的利率是不是一个合理的利率,是不是一定能够带来福利的提升,这恐怕是要产生很大疑问的。除了上述两种较为常见的形式之外,对创新的“风险识别”还有很多形式。比如行业保护、系统性风险、国家利益等等一大堆概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限制创新。
第三是倒退。特别是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态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市场化大倒退。银行对于互联网的反击步步为营,舆论造势从年初关注信息技术安全开始,一直到央行评论员跳出来将舆论对于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讨伐置于风口浪尖,无形的包围网在慢慢钩织。央视挑起话端之后两天,银行业协会的专家紧接着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其一,要求将货币基金的存款界定为一般性存款,这意味着货币基金的同业存款要开始缴纳高额的存款准备金;其二,对于货币基金存款进行利率管制;其三,对于提前支取进行罚息;其四,要求提取高额风险准备金。这些政策建议个个都会对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造成很大的冲击。而根据媒体的最新消息,2月27日下午,中国央行召开互联网金融座谈会议,讨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
诸多细节都显示,至少监管机构受到了压力,其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态度会趋于谨慎。因为只要银行业协会的建议能够得以实施,互联网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就面临下降,资金回流银行体系,导致散户议价能力下降,市场主导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出现明显倒退。
个人思考这么多,最终还是要落到策略上。其实,最近这些事情,货币基金经理们焦虑,我也焦虑,怕策略看错了。
今年以来市场机构很大一个逻辑框架是利率市场化会继续加速,因为去年市场化过程是超预期的,所以所有机构都预期今年市场化仍然会加快推进。如果,我说的是如果,政策监管者真的接纳了协会提出的建议,那基本可以确定,市场化要出现倒退,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利率水平要出现一段时间的回落了;去年基于高成本的利率定价可能需要作出修正,这意味着债市的牛市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
用准备金管理余额宝弊大于利
文/肖磊
财经专栏作家。
如果央行对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银行存款采取存款准备金管理,其实受到冲击的首先是银行,而不是货币基金。在中国金融市场日趋成熟,利率、汇率等市场化改革大潮之下,存款准备金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逐步淡化的监管和调控工具,如果把存款准备金率抬出来限制余额宝等的发展,我认为是监管方法和调控模式的倒退。
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收益相比协议存款带来的相关业务收益,低得可怜(准备金利率仅1.6%)。所以准备金率越高,银行的成本负担就越大,银行就越需要用更大的净利差去维持利润。因此也可以说,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利率市场化的阻力就越大,因为在准备金的限制下,银行可以放贷的资金在减少(更何况还有存贷比限制),银行就必须维持更大的净利差来提高收益。净利差越大,银行永远只愿意干两件事:拼命地拉存款,再想尽办法放贷;中国的银行业和金融市场改革继续陷入死胡同。
余额宝参与的银行协议存款业务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利息,很大的原因在于这部分资金并没有被存款准备金管理,可以全额参与类放贷业务,看上去分流了整个银行业“净利差”利润,但间接提高了单个银行运用资金的效率。如果将协议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系统,得到的结果仅仅是降低了余额宝收益(大概会降低1%),但更多的会降低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情绪。
至于“准备金”对维护金融系统风险、保护银行存款不受“转移”等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并不乐观。我认为轻易抛出“准备金”反而会让银行更加依赖净利差,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都会减弱,反而制造了更大的风险。天天套着救生圈的人,很难学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