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正题,我们还说互联网思维的用户至上,其实核心点并不应该在于要把客户放在第一位,而是在于如何把客户放在第一位。我自己感觉,用户至上在互联网里其实首先必然是建立在第一有技术实现的可能性。第二有强大的资本支持实现的可能性。互联网的砸钱模式,本质上是先哄好你,然后杀你,它们都不是雷锋,它们对你的所有的好,都是为了有一天更多地从你身上挖掘出利益。这是互联网的生存模式,如果不采取这个模式,它必然被股东搞死。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其实每个人都是用户,都能带来价值,而且带来的价值都基本可以被平均瓜分。而金融机构不是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特定的客户带来的价值远高于其他客户,它的用户群不是常规地均衡分布的,而是差异极大的。所以如果金融企业真把互联网的所谓用户至上当成真理,那就真的是被忽悠到哪里去也不知道了。
目前银行业面临几个问题,其中第一个是的确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把客户转化成用户,无论是屌丝理财也好,还是屌丝贷款也好,其实银行都没有特别好的手段来解决。这种情况下,并不是银行的所谓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事实上,全球在这方面都有相同的困境,并非是中国特色。而从社会的情况来看,其实二八结构是必然的,20%的人掌握了社会80%的财富,而80%的屌丝只占社会20%的财富,个别国家可能差距更大。也就是说,即使得到了80%的客户群体,到最后也未必一定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数量跟质量是不呈现正比例关系的。甚至我们可以说为什么余额宝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那是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但是正因为不可复制,也必然说明它不是个普遍性案例,也不是可以通过学习实现的。
第二,银行都如此热衷于讨论所谓用户至上,背后隐含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目前各个银行都未体现差异化的服务,每个银行都想做大而全的银行,哪怕是个村镇银行,农商行,都想全面发展,可能吗?现实吗?什么都做,其实本质是什么都做不好,缺乏自身的核心优势,也形成不了很强的护城河,到最后,只能沦落为比价格、比服务。比服务也就罢了,好歹给人愉悦感,关键是比价格,那简直是噩梦,弄得整个市场都一锅粥,做得了的也报价,做不了的也报价,到了最后,就是比拼风险容忍度,你要抵押,我就只要担保,你要担保,我就不要抵押不要担保,到最后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然后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一个比拼风险容忍度的市场,说白了就是个大赌场而已。金融机构如果都要沦落到靠服务取胜的时候,基本上也就是金融机构的悲哀了。
第三,我们现在的所谓多层次金融市场只是个美好的梦想罢了。人为的想当然地认为大银行就是服务大中型企业,中小股份制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城商行、农商行扎根本地、服务当地,然后设立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规定只能做小微企业。但决定市场竞争格局的永远都是市场主体的自我能力的优化选择,在长期的实践中自我摸索和实践的结果,哪里是可以通过规定来实现的?
我们目前所有的金融机构其实干的事情都差不多,同样是做信贷业务的,为什么要受到区域歧视和业务规模歧视呢?差别监管其实带来的社会成本更高,因为谁都会想着监管套利的事情。规定小贷只能走小额业务,人家不会想着办法来做大额吗?明着亏钱的事情还会去做,那才是见鬼了。
一个不充分竞争的市场,其实是无法倒逼金融机构进行体系内的优胜劣汰和自我进化的,更无法让银行知道自己到底准备走什么路径,建立什么样的护城河。也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只能每天喊着所谓的用户至上的口号,却不知道如何区分到底谁才是自己的客户。貌似所有的人都是,貌似所有的人又都不是。到最后别人的客户你抢不到,自己原有的客户也留不住,何必呢?
坐和等的传统银行无药可救
文/李明顺
好贷网(www.haodai.com)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从事互联网13年。
不久之前,我在希尔顿酒店参加了一个感恩节酒会(好贷网也是活动的联合组织方之一),朋友让我上去讲话,我就说了:“在互联网金融的今天,如果你是一个美女,再找传统的Banker对象就out了。”
虽然这是一个调侃,但我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今天传统的银行文化已经彻底落后了,传统银行文化的特点是“坐”与“等”的文化,现在这个文化正在导致这个行业走下坡路,如果不去改变,传统的银行无药可救。
不久前CCTV报道过一则新闻,说一位病危老人的家属为了去银行取款,不得不接受银行苛刻的“规定”,用担架把老人从医院用120急救车送到银行柜台按一个手印,结果悲剧发生了,因为折腾太厉害,老人死在了银行的大厅。我觉得,这是银行把自己的规定当天条,体现银行坐等文化的一个最为严重的讽刺案例。
在金融行业,以往甚至现在,银行人是最令人羡慕的。以前我以为这种羡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人素质高、收入高,后来我进入这个行业才逐渐认识到,传统银行人备受羡慕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其可以享受垄断利益带来的各种福利和便利,比一般行业更少地付出却得到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回报。
这种羡慕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尊重和欣赏,因为传统的银行文化是只为大企业服务,只为有钱人服务,并不为大众服务,不为小微企业服务。它们把更多的精力、资金和时间投入到了极少的一部分人和企业身上,而大多数真正需要钱和贷款的老百姓,只能从银行业获得极少的一点点杯水车薪的资金,而这些行动还大多数是在政府强制性的一些政策下才做的。
相比而言,同在金融行业的保险文化就优于银行文化,保险文化就是走出去,真正建立了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文化,不等不靠,体贴服务,大多数业务人员靠着真正的服务和业绩提成来创造收入,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等着服务就能享受高额的收入。但非常奇怪的是,银行人还非常看不起今天更先进的保险公司。在小微贷款领域,我经常表扬平安银行是中国做小微贷款最好的一家银行,因为平安是保险文化,他们愿意走出去,愿意上门服务,愿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买个车险,人家就不需要你上门,而是到你指定的地方给你拍照片为你提供上门服务。这就是差别。然而,经常会有资深银行人打断我,告诉我“平安怎么能算是一个银行,平安是一个保险公司而已”。甚至在他们的眼里,保险业是低于银行业一个等级的金融类别。
事实上,今天的消费者口味完全变了,如果你还是坐等的文化,消费者就不会认可你,换句话说,那些自认为银行文化更先进的,以为自己仍然是资金方就是甲方的文化,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将会被不断唾弃的。在互联网行业内,一个免费用户的需求和反馈,都会获得非常及时和充分的尊重,大多数的服务可以保持在7×24小时内随时响应;而在传统银行业,如果你不是VIP贵宾客户,基本上很难有优质的服务,而在银行下班的时候,你的任何需求都可能被拒之门外,无论多么要紧和着急,你的需求都不能被满足。
如果60后、70后甚至80后还能忍受今天银行的各种不爽,那么,我认为90后和00后这些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彻底“惯坏”的一代,将不再会去忍受那些所谓的规定了。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一定不会把钱放在传统的银行,甚至都不一定去用那些兼容性还没解决的传统银行网银了。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作为一家和银行需要深度合作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一个和每个银行信贷部门紧密合作的好贷网,会用这么严重的口气来和银行业对话,说这样的重话。有些善意的银行业朋友担心我这些观点,说银行文化落后有可能“把自己放到批评者和革命者的姿态角度上,可是会碰钉子的”。他说“改革者有两类,一类为体制外变革者,一类为体制内变革者”。他建议我“尝试用体制内的变革思维去做,金融是基础,不是说革能革的,从体制内来看,银行体系的制度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总批评会让自己比较孤立”。
我非常感谢他的善意,但我认为其实无所谓,互联网行业往往就是喜欢说实话,把真正的问题展现出来,互联网对金融最大的刺激,同时也是最大的帮助正在于此。事实上,这段时间,我接触了许多银行业和金融业的朋友,大家对目前的困局和问题均非常理解,但苦于体制和文化动不了,银行的文化确实已经过时。所以,这种问题是必须讲的,尤其是外人,而且也必须是外人才可以讲。如果我是体制之内的人,反而无法说。最近,好几个体制内的金融机构找到我们,一方面希望我介绍一下好贷网的贷款搜索平台业务模式;另一方面更希望我过去给他们的团队洗脑,因为如果是金融体系内的领导自己讲,有时候效果反而不好。
银行必须改变,才有未来。否则,微信支付的便捷性、余额宝的1000亿速度、2012年至2013年P2P的10倍增长等等这些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巨大创新和成就,将彻底摧垮传统银行业。我们看到央行的统计,2013年银行业的存款一个月内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900亿,我相信,随着2014年余额宝内部计划的5000亿以上目标实现的时候,银行业的存款数单月可能减少4万亿~5万亿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善意的批评,自己的行动也是真正在帮助银行。我相信,今天所有银行里面真正愿意创新的改革派,都在争取着和互联网加紧产生关系,重新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面对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