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终将会彻底改变银行客户的使用习惯和资金的流转方式,作为传统资金渠道的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该如何进行反击,守住自身阵地?银行的线下渠道又是否真的不堪一击呢?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威胁到底存在于哪些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有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综合金融平台、征信以及互联网货币等。就目前来说,影响最大的是阿里金融等拥有海量客户、数据资源的第三方支付和P2P等。
这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威胁在于:割裂了银行和终端客户的直接联系,银行客户开始分流,银行被电商前台后端化;银行资金开始脱媒,小额高频度的资金流水通过第三方或者P2P进行流通、投资。
在终端零售客户方面,传统银行业已经切实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威胁:虽然短期对银行的大额客户构不成吸引力,但对小额流水的客户,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金融操作的比例不断提高。简单地说,互联网金融从量和质两方面开始侵蚀传统银行,量就是在渠道方面,银行被稀释分流;质就是彻底变革银行融资渠道,资金开始脱离银行。
那么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大潮面前是如何应对的呢?
应该说,银行业并没有外界流传的那样后知后觉,银行一直在进行业务网络化、电子化的尝试,各大银行网上商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都是银行吸取互联网发展趋势而开发出的产品。
银行在公对公业务上也一直占据着绝对优势。但问题就在于,银行缺乏一个绑定资金流和具体信息流的媒介,传统的银行资金流和商贸物流是割裂的。因此,在电商平台快速崛起并掌握交流数据流的情况下,电商平台的金融属性就衍生出了资金流绑定的需求,这对银行的威胁才是最关键的。银行需要这种类似的通道来直接维系好自身的客户和数据。于是,银行系电商开始脱颖而出,民生电商、交博汇、善融商务都是例子。
这只是第一步,银行开办电商是从框架结构上建立一种通道,是线上的。从短期来看,在业内电商市场份额已经近乎饱和和固化的趋势下,效果值得商榷。毕竟和几大电商相比,银行系的电商缺乏先天资历和后天优势。那么银行除了用电商方式来争取自身的客户渠道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式?
方式一:线上直销银行
近日民生银行联手阿里巴巴即将推出的直销银行可以视为传统银行业在线上的一种方式。直销银行没有物理网点,不发行实体银行卡,所有业务和资金操作都通过网上银行来办理,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培养互联网上的客户。
目前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仍作为电子银行部下属的二级部门,但按照独立银行体系设置。一旦监管机构发放牌照,(直销银行)将从民生银行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直销银行。
传统银行布局直销银行,有点类似阿里、腾讯等申请的网络银行,就是把银行业务搬到网上去,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支付和信息查阅,以及庞大的网络客户资源来进行业务开发和产品销售。当然,两者的根本出发点不一样:传统银行渴望解决的是渠道和客户的直接化,而互联网金融则是希望获得银行牌照。
传统银行如能获得直销银行牌照,再和拥有海量客户和数据的平台进行合作,那么也就成为了银行互联网化的另外一个表现形式。从线上来说,布局直销银行是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有益尝试,这种途径的优势在于获得了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和客户,也打开了银行业务的新渠道。
方式二:线下社区银行
传统银行有自身的优势在:线下网点和长期积累的线下客户,有很大一部分暂时还脱离不了银行,而银行的现场安全性和对大额交易的操作经验则是互联网金融暂时完成不了的。现在国内的几大股份制银行,如民生、兴业、中信、平安、广发等都在推行社区银行,也就是立足社区,结合当地金融服务需求而开设的集业务办理和咨询服务于一身的微型银行。社区银行就是传统银行后台的触角延伸,主要定位就是便捷、高效、安全的社区金融服务。
对于银行来说,不应盲目地抛弃线下的资源优势,全盘搬到线上。线上和线下都有一些固定的客户群体,应该差异化考虑。如果社区银行就在楼下,下去遛个弯儿就到了,办业务,存取款,汇兑也十分方便,那互联网金融的快捷支付和便利都能在社区银行得到满足,而且还能够当面咨询柜台人员,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目前进度较快的银行已经准备布局数百家的社区银行,这能够为银行确立直达终端客户的连接渠道,在线下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用户入口。相比于线上,线下市场是银行相对比较熟悉的领域,而且可以借鉴传统网点的运营经验,做好差异化服务。线下的社区银行布局,既可以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同时能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缺地带,获得客户认可,一举多得。
传统银行的反击策略
互联网金融从渠道和客户方面,从量和质方面对传统银行构成了很大威胁。传统银行业开始谋定思痛,迎接互联网的渠道挑战。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客户和数据,银行的优势在于产品和线下经验。银行在反击策略方面,可以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入手:线上的银行系电商、直销银行,线下的社区银行,最终解决的问题是渠道入口和客户资源数据的掌握。传统银行日后的发展趋势也将是O2O的,线下为基础,线上为延伸! 金融机构微笑服务是典型弱智文化
文/江南愤青江南愤青无业金融人士。
■
现在所有谈互联网思维的人都在扯金融机构要向互联网学习用户至上的思维,我是鄙视且不认同的。什么叫用户至上?我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一个是我们在美国德州投资了个油田,刚去的时候,要接受前期汇款,去银行开一个户,银行当场回绝我们,他们说不开设3000万美金以下的账户。还有一个是在旧金山办理汇款业务,虽然服务态度很好,但前后用时3个小时。
在这里其实反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在对待客户上的认知是不同的,互联网可以将所有的客户当成用户,对金融机构来说却不现实也不可能。事实上,互联网企业涉及金融业务也必然不现实,我们看余额宝,它满足的也只是一件事情,在投资理财上做到了较好的客户体验,满足了大量屌丝客户的需求,但是这个就是用户至上了吗?用户还有贷款的需求,还有理财收益更高的需求,它都满足了吗?都提供了吗?用户至上,永远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所做的事情,而不是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做你做不到的事情。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都要沦落到为客户提供纯粹的非价值创造的形式服务上来的时候,必然是悲哀的事情,那意味着你无法给客户创造价值。在金融机构里,其实很多人和机构压根谈不上什么服务,巴菲特需要点头哈腰对待他的客户吗?压根不需要。巴菲特曾经因为对一个股东提出的问题不爽之后,立刻让这个股东自己撤资走人。当年王亚伟下海,多少人拿着钱挤破了脑袋要当他的LP。我也见过当年有人为了买罗伟广的私募产品,打得头破血流。一个人一旦被认同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的时候,服务基本上就可以靠边站了,拼服务永远是最辛苦的活儿。当然要能创造价值,也是很辛苦的事情。但是区别在于服务可能是又辛苦,还往往赚不到钱,同时还受气。至少金融机构是如此,因为来找你的人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赚钱。
真正的核心服务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点头哈腰,满脸堆笑。这种其实都是被培训公司给忽悠洗脑导致的弱智文化,典型的忘记了客户来这里,真正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所谓用户至上,永远是对客户第一性需求的核心解决。
在IT人士看来,客户体验是第一位的,但是这恰恰也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在金融人士看来,风险揭示是第一位的,哪怕你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是必须进行揭示的,再好的客户体验,一旦给客户造成了亏损,那么所有的体验都将归零,毫无意义。你可以每天赔着笑脸跟人道歉,但是你能给人赔钱吗?!当初你所说的每句话,每个宣传,都是在事后对自己的打脸行为,这样的客户体验,再好有什么意义?!
很多人现在都在谈,因为屌丝不专业,所以你不需要跟他们说清楚专业问题。这里隐含的逻辑就是个大的问题,是否可以因为客户不专业就成为你欺瞒的理由?必然不是,金融讲究投资人教育,就是尽可能建立起风险意识,天下是不存在无风险高收益的事情的。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所以,正因为屌丝不专业,你就更需要跟屌丝说明白专业问题,否则,就都是大的一系列风险事件。所以,任何形式的用户至上都是要有先决条件的,并非简单一个服务范畴的问题。
确切地说,金融行业其实比互联网更在乎客户的感受,因为客户是金融行业的上帝,没有客户就没有管理费,没有收入来源,所有的其他业务无从谈起。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呢?事实上,我发现互联网的客户需求其实相对复杂,但是供给反倒容易,而金融需求极为简单,但是几乎很难解决。资产管理行业的客户需求,其实就是一句话,给客户赚钱。所以,在资产管理行业,外在的所谓客户至上都是虚的,你拿到人家的钱,其实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不断地、持续地呈现你的盈利能力,客户才会有所停留。而这个问题,我前面论述了,互联网技术其实是解答不了这个命题的。如果无法解答这个命题,互联网的用户至上思维就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