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王莽的发迹史,正是西汉的衰败史。西汉的衰败大致可以分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东风破。
演绎这一个曲目的人是汉元帝。汉元帝有两大爱好:一是专爱音乐,他不爱江山爱音乐,成立了大型音乐团,每天在后宫吹拉弹唱,沉溺其中,不问朝事,不亲政事;二是专宠宦官,重用提拔宦官,让他们掌管朝政大权,使得整个朝廷黑白颠倒,一团糟乱。汉元帝的所作所为正好印证了其父汉宣帝的预言: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元帝放纵的结果是“孝宣之业衰焉”。(《汉书·元帝纪》)
第二部曲:红色恋曲。
演绎这一个曲目的人是汉成帝。汉成帝有两大爱好:一是沉溺女色,宠爱能在掌上跳舞的赵飞燕姐妹,花天酒地,不问朝事,不亲政事;二是专宠外戚,开始重用提拔外戚王氏,结果使整个朝廷更加黑白颠倒,腐败昏暗。汉成帝的所作所为正好印证了史学家对其的评价:“汉治陵夷,始于元帝,而其大坏则自成帝。”
汉成帝放纵的结果是“朝廷自始乱,外戚之势自此成,汉事遂不可为矣”。(《汉书·成帝纪》)
第三部曲:爱上你给我的痛。
演绎这一个曲目的人是汉哀帝。汉哀帝有两大爱好,一是专幸男宠,貌似潘安的美男子董贤成了他的最爱,两人日夜不离,同宿同床,如胶似漆;二是专用男宠,在满足身心欲望的同时,汉哀帝还把董贤封为位居三公之列的大司马,让他成为朝中一号权臣,使整个朝廷到了黑暗至极、腐败至极的地步。他的所作所为导致的恶果正好印证了当时大忠臣鲍宣对其的评价:“七亡七死的惨境。”意思是说不是逃亡就是死亡,总之没有一条活路。
汉哀帝放纵的结果是朝廷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在这时,压垮西汉的最后一根稻草降临了。这根稻草便是王莽。
王莽是谁呢?就是那个把西汉翻了个底朝天的爷们儿。为了方便阅读,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重量级人物的个人档案。
姓名:王莽,字巨君(能想出这个字来的人太有胆了)。
生卒:公元前45年至公元23年。
籍贯: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
称号:黄帝的后代。
家庭出身:贫农之家。
学历:不详。
相貌:美须眉,英俊至极。
武器:口蜜腹剑。
特长: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爱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热衷政务,崇尚权力。
性格:温润君子,谦恭俭让,礼贤下士。
智商:高智商,属精英型人才。
情商:情商低,属人渣型帝王。
座右铭:
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青年时代)
二、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中年时代)
三、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帝王时代)
经历:富农-太学生-太常偏将军-封武信侯,拜破虏大将军-司隶校尉-行大司马事,持节定河北-封萧王-即位为新朝开国皇帝。
业绩:
一、建立了“新朝”。新朝共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二、打击了外部侵略。他曾经多次讨伐匈奴,意图将匈奴赶出北方草原,还命令将“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贬“高句丽”为“下句丽”。(真佩服他的博学多才。)
结局: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死于乱军之中。
历史评价:
一、政治上的“周公再世”。
二、篡位的“巨奸”。
三、社会“改革家”。
其次,我们来看看王莽的发迹生长史。
想要捋顺王莽的发迹史,我们就必须搞清楚皇帝的御用临时工团体——外戚。
且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明星帝王,我们把他们逼到墙角,摘掉他们的皇冠,扒掉他们的龙袍,戴上眼镜好好瞅瞅,发现他们也只不过是平凡的俗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人的生活,他们的亲戚也是人的亲戚。
皇帝的上位往往历经艰辛。对帝王来说,同姓的宗族一般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为他们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在实际利害和最高权力面前,被牺牲的往往是淡薄如纸的亲情。所以,帝王会对自己的亲兄弟们严加防范。可是,帝王单靠自己的智慧和手腕不足以坐稳天下,却又不敢把权力分配给自己的兄弟们,于是,外戚势力脱颖而出,皇帝可以把天平倾向于和自己亲近但又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外戚。
外戚就是临时工,皇帝永远不用担心这个人力资源会枯竭,这批不顺眼换下一批,而且下一批之后还会有十足的后备军。汉代自高祖到哀帝期间,外戚就像杂草一样一拨又一拨地生长:吕氏、薄氏、窦氏、王氏、卫氏、李氏、上官氏、霍氏、许氏、王氏、傅氏……前一拨被抄家株连九族,后一拨再享受前一拨的荣华富贵,由此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生态圈。
最初,汉武帝为了照顾自己的小舅子卫青,将其封为大将军,这一职务也自此成了外戚专有。
王莽也不例外,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他开始了奋斗之旅,来了个“三管齐下”。
“第一管”是指他的脾气性格,两个字:恭俭。恭就是恭敬,俭就是节俭。王莽之所以会有这样好的脾性,全拜他的父亲王曼所赐。其父王曼是汉成帝的生母王政君的异母弟弟。王曼在王政君这个山头还没起来时就死了,等到王政君做了皇太后四处封侯的时候,当然没有王曼的份儿。王莽还有个大哥,和他爹一样早早地蹬腿见阎王了,所以王莽家就剩下了两个寡妇和一个小屁孩。虽然身为贵族,但是处于贵族的末端,小屁孩王莽早早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贫寒,知道“折节为恭俭”。这是王家其他“富二代”所没有经历过的,也是王莽独具的优势。
“第二管”是指他的政治眼光,两个字:敏锐。作为一个家底不硬的贵族,青春期的王莽自然把希望寄托在裙带关系上,谋职大队中的黄牛票还要靠自己争取才行。因此,王莽勤勤恳恳地在学而优则仕的大道上做出努力。
孔圣人教育自己门下的后人们,要将入世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按照孔夫子的要求,合格的儒生都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身在青春期的王莽当然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青年以后的王莽爱表现,爱出头,他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想要拯救世界的决心,都是受孔圣人这种思想的影响。王莽成年之后时时刻刻以谦谦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行为,刻意与自己的王家同辈兄弟拉开距离。尽管王莽此后生涯中的政治表演虚假成分过多,但是比同时代的“小人儒们”好多了。王莽一边为自己树立好形象,一边观望着自己在谋职大队中所处的位置。
“第三管”是指他的政治手段,两个字:隐忍。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以仁孝之心打动人。
公元前22年,王莽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发现,他苦苦等待的机会不期降临了。当时,王莽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卧床,身边的猢狲们都已经散了,加上久病无孝子,他养尊处优的孩子们,哪里知道一位将死之人内心的寂寞和敏感呢?但是王莽知道。他对照自己的苦难童年,开始实施自己善于作秀的政治手段,趁着王凤理智尚在,随即打铺盖卷儿定居在伯父的床头床尾,精心守护。药要亲自尝,饭要亲自喂,连续几个月没洗澡,王莽尽心尽力的侍奉把王凤打动了——身边的这个侄子,比亲生儿子还亲呀!所以王凤临死的时候,特意叮嘱姐姐王政君和外甥汉成帝,一定要给王莽安排个职位。对此,汉成帝很快就拜王莽为黄门侍郎,这一年,王莽二十四岁。
第二,以廉洁之风感化人。
正式进入仕途之后,王莽面临选边站队的艰难选择。因为当时大将军继任者王音与王家武侯进行了赤裸裸的内斗,对此,王莽倾尽家财前途押宝在了武侯集团。结果再次证明王莽独具慧眼,他也因为武侯集团大获全胜而升为校尉。
王莽没有因取得这种小小的成就便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因为单单他的外戚身份就会遭到天下人本能的抵触,所以他要把自己塑造成王氏集团里的另类:出淤泥而不染的青年才俊,廉洁公正的后起之秀。
第三,以勤恳之德美化人。
经过王莽几年的辛苦经营,黑道白道都和他有了交集。王莽趁热打铁,买通从事中郎陈汤,让他帮自己在成帝面前美言几句。从事中郎是皇帝的近侍官,陈汤办事也极有效率,奏折写得曲折宛转,触动人心:“父早死,独不封,母明君供养皇太后,尤劳苦,宜封。”于是王莽被封了新都侯。他结交的各方势力群起响应,很快他便声名鹊起。
三十岁的王莽成为贵族的高层人物之后,本着“洗洗澡”的原则,依旧夹着尾巴做人,勤勤恳恳地服侍自己的皇帝表哥,深得皇帝的喜欢。
第四,以仁信之诚号召人。
王莽不但不贪污、不受贿,而且慷慨大方,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救济手底下的宾客。宾客生个病什么的,他又是嘘寒问暖,又是送金送药,总之,王莽以治病为标杆,切实做到了“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
很快,王莽的“仗义十三郎”名号打响了,他获得了从贫民到贵族的一致倾倒。这使得王莽结识权贵十分便利,有谁不想炫耀自己跟西汉帝国的“四好青年”王莽是朋友呢?
也正是因为王莽拥有了超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不再选择小富即安,而将目标直指天下权臣——大司马一职。
他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淳于长。淳于长是皇太后王政君的外甥,王氏集团“官二代”的典型代表,他因为在立赵飞燕为皇后一事中立过大功,得到了汉成帝的重用,受封列侯,位居九卿,权贵压倒公卿。
淳于长的巴结笼络手段不亚于王莽,他在外结交诸侯、州牧、太守,那些人贿赂他的钱财和皇帝给予的赏赐累积巨万。淳于长因为有这种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的双重优越感,所以压根儿没把王莽这个草根放在眼里。
当然,王莽也不是吃素的,他不动声色地搜集淳于长的罪证,手里的小本本记了他的许多猛料,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淫于声色,不奉法度。
正在这时,大将军王根病重在床。王根也和他哥哥王凤一样,在弥留之际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简直是孤独寂寞冷。而他的外甥淳于长正春风得意,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的大将军,自然也无暇关心王根的身体。王根对此深为不满。
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王莽故技重施,背上几年前伺候王凤的铺盖卷儿,揣上淳于长的黑记录,跑到了王根家,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起王根的起居来。
王根感动之余免不了要跟王莽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关心老年人,尤其淳于长,太不像话了!王莽听到这话都要哭了——辛苦十几天就等您老人家这句话了。他赶紧从怀里掏出小本子,一条一条地揭淳于长的短。精彩之处,气得王根吹鼻子瞪眼捶胸长叹,大怒道:“竟然有这等事,为什么不告诉我!”
他让王莽立马把这些告诉皇太后。皇太后听后也很气愤:“这孩子放肆到这种地步,快去奏告皇上!”于是,王莽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汉成帝。
汉成帝倒是很淡定,左手一挽袖子,缓缓说道:“朕要好好查查他。”这一查,直接终止了淳于长的政治生涯。他被免去了官职,遣送回封国,落得罪至大逆、毙于狱中的下场。
淳于长垮台后,社会舆论给予了“爆料王”王莽一致的肯定,不止在帝国高层中“莽以获忠直”,民间更是给了王莽“大义灭亲”的高度评价。
就这样,深谙厚黑学精髓的王莽,经过自己一系列的努力,一举铲掉对手,为自己的仕途迎来了一马平川。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做了两件事,两件惊天动地的事。
第一,主动让位——辞职告老“乞骸骨”。
第二,主动让贤——推荐王莽接自己的大司马之位。
汉成帝很快便批准了王根这两个请求。
至此,王莽摇身一变,成了朝中的大司马,成了一号权臣。这一年,王莽才三十八岁,便爬到了身为人臣的顶峰。
这当真印证了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