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虽长要有终,富死未必输生穷。但恐珠玉留君容,千载不朽遭樊崇。”——宋·苏轼《薄薄酒二章并序》
赤眉军占领了长安,更始皇帝在劫难逃,如果说最着急的是刘秀,那么最失意的人莫过于邓禹了。
刘秀对邓禹充满期待,希望他带领这支西征大军拿下长安。而刚开始,邓禹也的确是顺风顺水,三战三捷,更始政权震惊,邓禹自己也名声大震。天下人都在看邓禹率领的汉军和赤眉军谁会先拿下长安。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原本顺风顺水的邓禹却突然改变了行军节奏,非但没有推进,反而原地踏步,裹足不前。他把军队驻扎在关中北边三个偏远宽广的郡里便不再动弹。
龟兔赛跑,最后的胜利者是乌龟,因为兔子虽然跑得快,但跑一下休息一下,最终败给了跑得慢但却一直锲而不舍的乌龟。刘秀自然不愿邓禹就当这样一只半途而废的兔子。他当然是希望邓禹早点拿下长安,拒赤眉于千里之外。然而,眼看邓禹不作为、无所为,他心里也急啊,于是马上给邓禹写了一封信。信的大致意思是大司徒你就好比尧,而赤眉军就好比夏桀,现在长安城正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还不知道何去何从,你得早点打到长安去,解救那里的百姓啊!
应该说刘秀的信写得很委婉,在夸邓禹的同时,明确地告诉他现在应该马上向长安进军才对。
邓禹接到信后,觉得很委屈,因为他现在面临着三大“内忧”。
一是忧身。他的部队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兵多而杂,战斗力不强;人多而粮少,温饱还是个问题。
二是忧心。邓禹担忧的人是寇恂。
寇恂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过,因为搞后勤工作不错,刘秀把他比喻成“萧何”。邓禹之所以能在中原一带孤军深入,都是因为寇恂坐镇后方,送兵送粮,让他无后顾之忧,才开创出这样一片天地来。
然而这个杰出的河内太守此时却因为一步不慎而丢了乌纱帽,致使邓禹的粮草告急。
寇恂被封杀的原因只是他的一个部下越级向刘秀打了一个小报告。这部下打小报告倒也罢了,但偏偏又让寇恂给看见了,于是,他把这个人连同小报告一起扣留了。
就是这么一件芝麻大的事,却被刘秀知道了。刘秀就想啊,有人向我汇报,你却把人抓了关起来,莫非你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一怒之下,刘秀就将寇恂免职了。
摘了寇恂的乌纱帽,刘秀转念一想,不对呀,不能因为一件事就来个一票否决吧,于是他马上又给了寇恂一顶新官帽——颍川太守,让你到基层去锻炼锻炼。
寇恂没有自暴自弃,相反在颍川干得风生水起,得到了那里老百姓的拥护。然而,就在百姓对寇恂的一片歌颂声中,却夹杂着一个很特别的声音:寇恂你这个乌龟王八蛋,别让我见着你,见着你一定剥了你的皮,抽了你的筋,让你生不如死!
发出不和谐声音的人名字叫贾复。
贾复打仗每次都身先士卒,长此以往,刘秀便对他进行了“雪藏”,不到万不得已,不派贾复去战场,原因是怕他太过勇猛,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有什么闪失。由此可见刘秀对贾复的器重和厚爱。
刘秀的担心并不是多余,果然有一次,贾复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医生见了直摇头。刘秀听说后,赶紧来看望贾复,为了让他能安心地去,刘秀还给了他一个承诺:你老婆现在怀孕了,如果生的是个男孩,我就把女儿嫁给他,如果生的是女儿,我就让儿子来娶她。
刘秀不会知道,就是这样一句话却创造了奇迹。贾复不但奇迹般地挺过鬼门关,活了过来,而且还对刘秀更为敬佩了。
后来在东西南北乱时,贾复主动要求去平定最为棘手的郾城。刘秀曾派数将都没有啃下郾城这块硬骨头,因此,虽然担心,但还是应允了。事实证明,贾复就是贾复,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很快就平定了郾城。接下来,贾复继续向周边地区开进。
而正在这时,他却挨了寇恂一记闷棍——原因是贾复有一员部将在颍川残杀了无辜百姓。
虽说是乱世,但寇恂却是颍川的青天大老爷,他马上派人把这人给抓起来了,这个人很快就把杀人的事实招供了。供也招了,押也画了,接下来,寇恂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把他押到大街上游行示威一圈后,直接送上了断头台。
原本寇恂秉公办事杀一个罪犯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寇恂的游行示威直接伤害了贾复脆弱的心灵。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贾复觉得自己这回的脸丢得太大了,于是,路过颍川时,对自己手下说出这样一句狠话来:“我一定要亲手杀了寇恂。”
面对贾复的公然挑衅,按理说寇恂应该避其锋芒,躲起来才是。然而,寇恂就是寇恂,他不是蔺相如,和廉颇出现嫌隙时,看见对方远远便驱车避之。当听说贾复的部队要经过颍川时,他非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而且准备了丰盛的酒肉供他们食用。
贾复本来一见寇恂便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眼看这么多好吃的,他决定先填饱了肚子再来找他算账。然而,等他们吃饱喝足之后,早已不见寇恂的人影。而且此时再去找寇恂的麻烦,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
贾复之所以会对寇恂说出要杀了你这样的狠话,原因就是觉得寇恂没给他面子。但寇恂好酒好肉地招待他,正是弥补他失去的面子。
尽管如此,两人还一直在僵持着,闹腾着。
后院都起火了,邓禹哪里还能毫无顾虑地进军啊,因此,接到刘秀的“催军曲”后,他马上回赠了一件礼物给刘秀。
这个礼物很特别,不是信,更不是财物,而是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太守的儿子。这个太守也是刚刚归降邓禹的,太守刚投降邓禹,邓禹就把他的儿子送到洛阳刘秀那里,并且美其名曰洛阳数日游。以后,每隔几天就送一个人去长安,邓禹的喻义很明显:我按兵不动,归降的人也大有人在,长安这边我知道该怎么做,您不用担心了。
同时,他也委婉地把贾复和寇恂的事告诉刘秀。
刘秀是聪明人,一经提醒,马上醒悟过来。他很快就做起了和事佬。他把贾复和寇恂两人召集到京,来了个“我们约会吧”。两个大老爷们儿一照面,齐刷刷地把对方的灯灭了,然后大有另寻高就之势。这时,刘秀说话了,他说你们一个都不能走,我看你们两个是绝配。接下来,刘秀进行了现场调解,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左右逢源,消除了两人的误会。果然,再出宫时,贾复和寇恂的手紧紧相握,似乎再也分不开了。
就这样,寇恂重掌旧印后,邓禹的粮草危机顿解。
刘秀相信,邓禹很快就会大举进兵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邓禹还是在徘徊,还是在犹豫,还是在裹足不前。兵法有云:兵贵神速。邓禹这样消极怠慢,不是对刘秀有意见,公然和他“对抗”,而是一种策略——等。
很快内乱被解决,接下来,邓禹不敢再等了,发动了对长安的进攻。邓禹做好了打艰苦战的准备。然而,事情却再度出乎他的意料,他带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长安,看到的却是一座空城,全城连一个扫地的人也没留。
等什么呢?等待时机,等待赤眉犯错的时机,等待出兵的绝佳时机。
赤眉一定会犯错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现实很快就证明了这一点。
话说赤眉军占领了长安城,打倒了更始政权,一切可以用“功德圆满”来形容。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长安穷。
长安本来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但更始政权进入长安后,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洗劫。虽然后来更始皇帝刘玄带领手下文武百官在长安建都,恢复了经济建设,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的光景,赤眉大军已打到长安城来了。而更始皇帝在逃离时,长安城已被张卬等叛乱三人组洗劫一空了。后来虽然更始皇帝又重新打回了长安,但几经波折,长安城里早已粮尽财空。等赤眉军进驻长安城时,全城已是空空如也,有两个事例为证。
事例一,后宫“白领”成“白骨精”。当时的皇宫里剩下千余没有逃散的宫女,她们平常享受的是“白领”的待遇,吃的是“皇粮”,穿的是“皇衣”,用的是“御品”,可以说是富绰有余。而经过几番变乱后,“断粮”后的她们只好“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到最后只能以后宫里的花草树木等东西来充饥。宫女死了,就相互埋葬,抛尸荒野,落得个庭院深深深几许,乱坟孤魂独自悲的下场。她们之所以宁可饿死也不逃,是因为天大地大,无她们安身之处;天大地大,无一口饭可吃;天大地大,找不到一个好人。
事例二,宫中“艺人团”成“乞丐帮”。宫里的艺人是专门为刘盆子表演节目,消遣和排忧解难的,按理说这些专门为新皇帝服务的艺术家自然位高一等,自然薪高一等,自然是衣食无忧了。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每次演出后,主动谢绝酬金,用乞丐般可怜巴巴的眼神乞求几斗米。刘盆子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他自己能混得衣食无忧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哪里有能力和权力为这帮乞丐艺人解决温饱问题呢?最终,这帮艺人都死了,不是被他杀或是劫杀的,就是被饿死的。别人是死了都要爱,这帮艺人是死了也不逃,原因很简单:逃出去会死得更惨。
第二,长安乱。
相对于穷苦,动乱更让人害怕。赤眉的动乱不是来自民众的反抗,而是来自内部的矛盾冲突。
拿下长安后,赤眉大小将领们非但没有居安思危,反而个个居功自傲,个个目无法纪。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宫殿上干这样一件事:争功。具体体现,一方动口肆意唾骂,另一方就拔刀相向。最坚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赤眉内部不讲团结,图功名;不讲纪律,图私利;不讲奉献,图回报;不讲责任,图享乐。这样导致的结果自然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有事例为证:
公元25年年底,赤眉军搞了一个年终“团拜会”。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在这个喜庆的氛围中,当然是大家放开胸怀,放开手脚,一展才华的时候了。因此,个个争先恐后,登场亮相。结果在有人表演“现场雕刻”时,为了增强互动,现场钦点了一位将军,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刻名留迹。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大家看到后,纷纷要求刻上自己的名字,结果问题来了。
一是入榜是个问题。这和粥少僧多是一样的,竹简只有这么大,而这么多人,怎么刻得下?为了不想成为“落榜英雄”,大家都挤破头颅想要刻上去。
二是排名是个问题。没上榜的为了争上榜闹得不可开交,而上了榜的又为了争排名而闹得不可开交。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争头名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因此,大家都挤破头颅想要争名次。
你争我夺,你唾我骂,场面很快失控,乱糟糟的像是赶集。“茶话会”成了“口水会”,“团拜会”成了“群殴会”,这是很少见的场景。
浑水可以摸鱼,浑水也可以抢劫。
就在大殿乱成一锅粥时,宫外的赤眉军士兵们也都冲进来蹚这趟浑水了。他们不是争竹简留名,而是为了争口饭吃,争美酒佳肴。结果众将们争名夺利还是停留在大吵大闹、拉拉扯扯,相互推诿上,士兵的争夺就进一步升级了——你争我夺,你砍我杀,你死我活。场面进一步失控。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举动,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负责安保工作的卫尉诸葛稚关键时刻,率领特种部队冲进来,一边吆喝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边对不听话者拔刀就砍,就地阵法。
一百多个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鲜血洇红了大殿,触目惊心;猩红的血气弥散开来。
大殿内所有的将士都被震住了,都松手了,唯独十六岁的皇帝刘盆子却哭了。他天天哭,夜夜哭,时时哭,刻刻哭。这时,刘盆子的大哥刘恭站出来说话了,并且教会了他一道菜——炒鱿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