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舂陵旧帝家,黍离千古此兴嗟。萧王何事为天子?本爱金吾与丽华。”——宋·宋庠《怀古》
夜,黑夜,漆黑的夜,漆黑的夜色吞噬了世间万物。
静,寂静,寂寞的静,寂寞的宁静覆盖了尘世喧嚣。
时间定格在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十二月初六深夜,世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兖州陈留郡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的一座行宫。这原本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陈旧得不能再陈旧的行宫,此时之所以万众瞩目,原因有三。
第一,这座行宫不简单。这座看似极为不显眼的简陋行宫来历非同小可。相传汉武帝刘彻微服私访时曾将它作为寝宫。虽然后来“武帝行过宫,常封闭”,但汉武帝的到此一游显然使这座行宫整体知名度得到了提升,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常封闭”也使该行宫尽可能地保持了原汁原味,具有开发价值。
第二,这座行宫不孤独。济阳县县令刘钦显然是个聪明人,他对此行宫进行了开发,做出了“以令舍下湿,开宫后殿居之”的举动。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需要勇气。对第一个开发汉武帝行宫的刘钦来说,他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正是因为他的开发,这座原本孤独的行宫一点也不孤独了。
第三,这座行宫不寂寞。事实证明,刘钦开发行宫不是为了中饱私囊——捞金的需要,而是为了繁育子孙——延后的需要。
不久之后,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行宫的寂静。
一直守候在行宫外的刘钦一下站直身子,脸上露出又惊又喜之色,然后大步冲进厢房。他的夫人樊娴都此时已近虚脱,见刘钦进来,还是挣扎着想要起来。刘钦一把按住她,柔声道:“别乱动,小心伤了身子。”
“恭喜老爷,是个胖娃娃。”接生婆满脸堆笑地说。
对刘钦来说,这已是他的第五个孩子了,但他看着襁褓中的儿子,却像初为人父时那么欣喜若狂、手舞足蹈。
“老爷,给娃儿取个名吧。”樊娴都道。
“就叫刘秀吧。”刘钦几乎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他之所以对这个名字如此胸有成竹,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株九穗。这一年,济阳县的田里长出了嘉禾,即一株禾上长了九个金灿灿、沉甸甸的大谷穗,而且今年县城风调雨顺,出现了难得的大丰收。老百姓都认为这是难得的吉兆。对此,刘钦的理解是“秀出班行”。
其次,凤凰来集。这一月,济阳县出现了美丽的凤凰。凤凰是难得一见的绝世珍品,老百姓都认为这是难得的祥瑞。对此,刘钦的理解是“龙章秀骨”。
最后,赤光照室。这一天夜里,有一道炫目耀眼的赤色亮光直照于宫室之中,亮如银锭,一时间明如白昼。没过多久,刘秀便降临了。对此,算命先生的看法是难得的福气。对此,刘钦的理解是“钟灵毓秀”。
刘钦结合一株九穗、凤凰来集、赤光照室三大吉兆,提炼出了一个“秀”字,作为自己第五个孩子的名字,饱含了对这个姗姗来迟的宝贝儿子的殷殷期待。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辈中能出现一位超级出众之人,实现自己大富大贵、大红大紫的超级“兴业强族梦”。
刘钦之所以会有这样急功近利的想法,还得从他的祖上说起。
刘秀的六世祖就是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汉景帝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在国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国际上采取和亲政策,和汉文帝联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事实证明,汉景帝不但是治国能手,还是治理后宫的高手。别的不说,他一生共生了十四个儿子,这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广施雨露之下,收获颇丰。
都说尾上结大瓜,汉景帝的最后一个儿子却结成了“歪瓜”。十四子刘发本来是不该生的,却偏偏出世了。
原来,有一天夜里,汉景帝酒后情欲大增,便叫程妃来侍寝。但是,这一天正巧碰上程妃来了月事,不方便行好事。不愿错过天子垂青机会的程妃想出了一招“狸猫换太子”,把自己的侍女唐儿精心打扮一番后,让她替自己侍寝。可能程妃的易容术太好,把唐儿捯饬得太像自己,也可能汉景帝醉得太深了,丝毫没有看出唐儿不是程妃。
就这样,一夜春风后,唐儿收获了汉景帝爱的种子。就这样,阴差阳错之下,汉景帝的第十四个儿子出生了,汉景帝颇有感触地给他赐名为一个“发”字。
后来,刘发得到了自己的封号——长沙王。但是,这个长沙王在汉景帝所有儿子中地位最低,封地也最少、最偏僻(当时的长沙属于没有开发的荒野之地),原因很简单:母微子卑。刘发的母亲唐儿只是一个侍女,刘发能被封王已经是皇恩浩荡、君恩广施了。
然而,刘发并不满足于守着自己这贫瘠的一亩三分地,他梦想着努力改变自己的境地,得到别人的认可。十三年后,刘发终于等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一年的冬天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诸侯王纷纷进京朝贡。汉景帝为诸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接风宴”。在宴会上,汉景帝让皇子们起舞助兴。皇子们自然不会放过这展示才华的好机会,个个轻歌曼舞,动如灵蛇,舞得美不胜收。但是,轮到刘发登台表演时,他却做出了两个莫名其妙的动作:一是微微地张开衣袖,二是轻轻地举了举手臂。众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刘发的表演就结束了。
“笨猪啊,见过笨的,没见过这么笨的。”兄弟们纷纷嘲笑他。
“奇了怪了,见过奇的,没见过这么奇的。”汉景帝询问他原因。
“儿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刘发慢条斯理地回答道。
汉景帝原本对刘发的所作所为“怪之”,但听完刘发的所言所语后,马上转为“笑之”,心里已“悔之”,随后“补之”——增封刘发武陵、零陵、桂阳三个郡。
刘发大发之后,为他的儿子带来了好运。后来,汉景帝为了加强对诸侯王的绝对领导权,采取了晁错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本着化整为零的原则,把偌大的天下分成了数不清的豆腐块。这是诸侯王不愿看到的局面,但对刘发的次子刘买来说却是天大的喜事。按照各个王国的王位由长子世袭的原则,刘买原本跟封王、封侯是沾不上边的,但因为这次推恩令的实施,他时来运转,成了零陵郡泠道县舂陵乡(今湖南省宁远县)一个不折不扣的侯爷。
刘买死后,他的儿子刘外的官位变成了郁林太守,刘外的儿子刘回的官位是巨鹿都尉,刘回的儿子刘钦成了南顿令。
从祖上的皇到王,从王到侯,从侯到太守,又从太守到都尉,再由都尉到县令,刘秀这一脉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刘钦作为一县之长,虽然官不大,但好歹食邑六百,确保家里人丰衣足食还是没问题的。但是,他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认为家族复兴,匹夫有责。不过,已是风烛残年的刘钦知道自己是无法完成“兴业强族梦”了,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也正是因为这样,当集各种祥瑞于一身的刘秀降临时,他才会如此激动,仿佛刘秀的降生,便是承接了自己的梦想。
刘钦嘴里一边念着“刘秀、刘秀”,一边握着夫人粗糙的双手,眼中突然湿润起来。对夫人樊娴都,刘钦既敬又怜。
刘钦之所以“敬”,是因为樊娴都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的父亲是南阳有名的地主樊重。樊重有三大特点。一是善于经商。他依靠家族力量,在南阳把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最终达到了“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牲畜,有求必给”的地步。二是乐善好施。他时常做一些赈灾资乡之举,名声很好,宗族乡亲都对他敬重有加。三是遵礼重教。他对家族子弟的管教很严格,要求不管是男是女都要读书识字,知书达礼,养成良好的脾性,具备良好的品格。
司马相如的绝世之作《上林赋》中有一佳句:“绝殊离俗,妖冶娴都。”樊重正是取其中“娴都”二字,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命名的。
刘钦之所以“怜”,是因为樊娴都不是一般的操劳。樊娴都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下,不但知书达礼、温婉贤德,而且勤俭持家、任劳任怨。这位大家闺秀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经营家庭和抚养儿女身上。看着她头上青丝渐变白发,刘钦能不怜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