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自刘演的赤裸裸的威胁,面对来自朱鲔、王匡、王凤、陈牧等人齐上阵的威逼,软弱无能的更始皇帝刘玄根本没有多余的选择,只能点头哈腰地同意大家的意见。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刘玄很快在朱鲔等人的策划下,对刘演狠下杀手了。
都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更何况自信满满的刘演根本就“不设防”。绿林军的将领们很快就找到了下手的机会。机会来源于一次内部聚餐,刘玄邀请手下的得力干将们狂欢。
酒过三巡话不绝,菜上八道兴正酣,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刘玄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并径直走到刘演面前。刘玄拍着他的肩膀,把早就准备好的台词说了出来:“伯升,这次战役,你功不可没,大英雄一个,纯爷们儿一个,朕代表全体汉军敬你一杯。”
话刚说完,众将领极配合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受宠若惊的刘演连称“不敢当,不敢当”,赶紧喝下刘玄敬的酒。
这时候,刘玄突然指着刘演身上的佩剑说:“大司徒,你身上佩的是什么剑啊?我单是站在你身边都感觉寒气逼人,这应该是一把绝世好剑吧?”
“这是家传之剑,破铜烂铁而已,哪是什么绝世好剑?”
“家传宝剑更是传世珍宝了,拿给朕看看。”
刘演二话不说,就把佩剑取下,递给了刘玄。
刘玄之所以提出要看刘演的剑,目的是想试探刘演的“忠心”。他知道刘演爱剑如命,定然不会轻易把宝剑亮出来。如果刘演不愿亮剑,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刘演违抗君命,欲谋不轨为由,现场下令杀无赦。没想到,刘演竟然交出了剑。
果然,面对刘演的豪爽,心怀鬼胎的刘玄先是一怔,随即接过剑仔细打量起来。只见他拿着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边看边赞不绝口道:“原来每把宝剑都不简单啊!”
这时候,申屠建似乎不甘落后一样,站起身来,递给刘玄一样东西,并且意味深长地说道:“臣近日偶得一块宝玉,特献给皇上。”
宝玉谁不喜欢,刘玄拿在手上,这一次还没有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看出了端倪。申屠建献上的只是一块最普通的玉而已。刘玄虽然平庸,但不傻,马上明白了他这是醉翁之意不在玉,而在乎刘演的人头也。
昔日项羽设鸿门宴,有两个经典的场面:一是范增举玦,二是项庄舞剑。鸿门宴上项羽一直犹豫着该不该杀刘邦,范增为了逼他早点下手,频频向项羽投玉示意,但木脑壳的项羽却一直没有反应,结果眼睁睁地看着刘邦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刘玄的翻版鸿门宴,过程和场景几乎和原版一模一样。申屠建献玉后,刘玄和当初的项羽一样,很矛盾,很纠结,不知道该不该下此毒手。对项羽来说,刘邦再怎么流氓,也是自己的拜把子兄弟,要他兄弟相残,他下不了手。而刘玄和刘演同宗同脉,骨子里还流着相同的血呢。
同室兄弟,何忍相残?诛杀无名,何以服众?思来想去,刘玄犹豫着,最终还是下不了手。
这场闹剧般的“鸿门宴”显然没有原版那般一波三折、曲折动人,但两者的结果都一样,都因为主角在关键时刻心太软,导致目的没有实现。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按理说刘演应该回过神来了。但他不知是真傻还是装糊涂,躲过一劫后竟然我行我素,涛声依旧,仿佛什么异样都没有察觉一样。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眼看刘演连他老祖宗的鸿门宴都忘了,他的舅舅樊宏急了。樊宏把刘演拉到一旁,旁敲侧击,循循善诱道:“昔鸿门之会,范增举玦以示项羽。今建此意,得无不善乎?”
刘演听后,却只是“嘿嘿”地干笑。笑过之后,便戛然无声,归于沉寂,再无下文。
面对刘演高深莫测的笑而不答,樊宏无言以对,只能摇头,悻悻而出,心里叹道:“过刚易折,儿刚猛有余,柔韧不足,是要吃亏的。”
这时的刘玄在朱鲔等人的唆使下,开始对刘演展开了第二轮攻击,使出了“一石二鸟”之计,而刘稷则成了这出戏的主角。
刘稷也是宗室子弟,他有一大优点和一大缺点。优点是他乃将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缺点是他乃庸才,生来性格直爽,脾气火暴,蛮不讲理,凭感情意气用事,谁要是招惹上了他就死定了。
就是这样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人,同样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生性秉直的刘演却和他十分投缘,两人的关系相当铁。
刘演视刘稷为兄弟、知己,刘稷视刘演为兄长、主子。在他的潜意识里,总认为刘演才是皇帝的不二人选,但没想到让刘玄捡了个便宜。皇帝之位,德者居之、能者居之、贤者居之,刘玄无德无才,何以居此位?
不满、不屑、不齿、不服……刘稷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感情。就在刘玄登基当天,他便不顾一切地以公开演讲的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服:“最先站出来革命的是刘演兄弟,带领我们打胜仗的也是刘演兄弟。无论才德、名气、威望,刘演都是当仁不让的皇帝人选,再怎么不济,也轮不到名不见经传的刘玄来当这个皇帝!”
面对刘稷公然的出言不逊,刘玄又急又气,急得直想马上革了刘稷的命,气得有找块豆腐撞死的冲动,但他最终选择了忍气吞声。刚刚黄袍加身,如果就斩杀部下,何以服众?再说刘稷不是一般的人,他还拥有强大的后台,有刘演罩着,他直接对刘稷下手,不就等于公然和刘演过不去吗?失去了刘氏兄弟的支持,他这个皇帝能做得安稳吗?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刘玄最终用理智战胜了冲动。而刘稷在发泄完心中的不满后,便马上打下了鲁阳,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强大本领和作用。
刘稷立了大功,刘玄表现得很大度,马上就封他一个头衔——抗威将军。刘玄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了,刘稷你有功,封你为将军,但你竟敢公然在背后骂我,诋毁我的龙威,那就叫你抗威将军吧。
以柔克刚,刘玄的策略还是不错的。这样既堵住了天下悠悠之众口,又给刘稷敲起了警钟。按理说刘稷应该有自知之明,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他该主动照镜子,自觉正衣冠。然而,性情刚烈的刘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一次,他不再抗威,而是直接抗旨了。他撕毁诏书,拒绝了刘玄的封赏,还把颁旨的官员乱棍打出。
都说冲动是魔鬼,刘稷已经冲动一次了,侥幸平安无事;这一次再冲动,终于引火上身了。
刘玄等人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公然抗旨,已犯了滔天大罪。手握刘稷把柄的刘玄没有再选择隐忍,而是利剑出鞘了。他立马派人把刘稷捆了个严严实实,押回宛城。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拒绝封赏,那叫抗旨;撕毁圣旨,那叫谋反;殴打朝廷命官,那叫无法无天。有这“三重罪”在手,抓捕刘稷也就理所当然了。按照司法程序,接下来便是定罪、砍头,但事实上,刘玄只做了抓捕和定罪,并没有直接砍刘稷的头。
抓捕和定罪只要刘玄一句话就行了,但砍头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因为关键时刻,有个人挺身而出,挡在了刘稷的身前,并且撂下了狠话:“这个人不能杀,必须马上给我放了。”
敢这样对刘玄说话的人只有一个——刘演。
眼看刘演出面了,刘玄又喜又忧。喜的是他原本就想利用刘稷这个“诱饵”,引刘这条“蟒蛇”出洞。结果刘演果然中计。忧的是,论才气,他比不上刘演,论相貌,也比不上刘演,论口才,他还是比不上。
果然,接下来围绕杀与不杀这个话题,刘演与刘玄进行了一场持久的辩论赛。面对刘演的咄咄逼人,刘玄则显得唯唯诺诺。毕竟刘演赢在气势上,而刘玄则输在底气上。
刘玄那是什么人物,是更始皇帝,是汉军的首脑啊。眼看做主子的到了词穷语塞、俯首认输的地步,刘玄手下的“智囊团”不干了。他们趁着“休庭”的空隙,对刘玄进行了现场授计,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正是李通。
李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刘演和刘秀当初能把革命付诸行动,就是靠李通的牵线搭桥。后来李通成功归于刘演麾下,成了舂陵军的顶梁柱。
然而,这个世上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来自外界的诱惑太多太多,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这一点在李通身上更是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开始李通对刘演和刘秀敬若天神,誓死相随。然而,当刘玄被众人扶正,成为汉军的皇帝后,他对刘氏兄弟的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李通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自然不会做糊涂事,因此,他很快就选择了和刘演兄弟分道扬镳,转投到刘玄的旗下,和朱鲔等人打成了一片。
尽管狡猾的李通做得很隐蔽,但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都逃不出刘秀的火眼金睛,他很快看出了李通的思想转变、行动转变。因此,刘秀专门就李通这个人对大哥刘演进行了告诫:“大哥啊,你得提防点李通!他这个人有奶便是娘,很不靠谱。”
对此,刘演还是一贯的表情,“嘿嘿”地干笑数声,不发一言。对他来说,李通这样的人不足为虑。而李通对刘演的态度却恰好相反,他认为刘演是人中龙,是心腹大患,必须除之而后快。
人心隔肚皮,善恶难辨。人性就是这样,捉摸不透。此时刘演以下犯上,为刘稷的事极力辩护。李通也挺身而出,跑到刘玄身边吹风了,中心思想就是三个字:杀无敕。
对此,刘玄又像上次一样心软起来,犹豫不决起来。李通则将绝情进行到底,给刘玄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无规矩不成方圆。皇上乃我汉军首脑,岂能让部下如此大逆不道地放肆。如果皇上不马上采取行动制止这种行为,不进行严惩,将来还怎么服众?您这个皇上还怎么当,还能当得下去吗?现在良机就在眼前,如果皇上不赶紧抓住,让机会白白浪费了,将来定会后悔一辈子啊!”
对此,“心太软”的刘玄虽然有所心动,但还是不敢马上做决定。其实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是一个懂政治的人,他内心也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他比李通还更想除去刘演,毕竟有刘演在,他这皇帝的位置总坐不踏实。但是,想归想,他还得考虑此事带来的后果。
正在这时,朱鲔站出来为刘玄解忧了。他直奔主题,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刘玄放下犹豫,挥出了手中的屠龙刀。
“一山不容二虎,今天不将刘演一网打尽,将来必将被刘演所灭啊!前怕狼,后怕虎,能成大事吗!”朱鲔的意思已经很明了了,斩草除根,刻不容缓。
刘玄终于被说动了,他马上对刘演下达到了逮捕令,理由很简单:刘稷是个大逆不道之人,是个反贼、叛将,你刘演作为他的直接领导,这么蛮不讲理地为他说情,为他开脱罪名,说明你不但和他同流合污,纵容包庇,而且证明你就是幕后主使!
《后汉书》对此记载道:“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伯升,即日害之。”
刘演正值意气风发之时,却突然殒命,和他一起赴黄泉的,还有铁杆兄弟刘稷。
至此,刘玄的一石二鸟之计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