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生命力弱,容易招惹病邪侵犯,哈尼人通常在其帽子或手腕上佩戴具有祛邪护佑之功的犬齿、豹牙、兽骨等饰物。绿春县城附近的哈尼人家,喜欢给幼儿佩戴“龙骨”,所谓“龙骨”乃每年阿罗欧滨祭献牺牲的骨头。每年一度当地12个村子合祭阿罗欧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安康,祭毕,12个村子家家户户分食祭献的猪肉。在当地人心目中,经过祭献的猪肉乃至猪骨都具有了护佑安康的神性,母亲带新生儿外出村寨时,还要在新生儿脚上、手腕上戴上野姜皮,在其脸部抹上黑烟,所有佩饰都是为了护佑新生儿魂灵不受邪魔侵害。
关于生育禁忌,哈尼族妇女生了小孩后,忌讳外人进入产妇家,要在门上悬挂红泡刺儿、野姜、笋叶剪成的人像和锯形木刀等物。见到这些东西,外人就不能进入产妇家了。如果有因不知道此禁忌而闯入者,主人会把婴儿抱出来,递到第一位客人的怀里。这时客人应轻轻地接过婴儿抱一下,然后留下一点钱物给孩子,以示祝贺。如小孩生下后多病、瘦弱且发育缓慢,父母就要为孩子更换名字。更名仪式可以在家举行,也可以到外面溪流桥边举行。先象征性地修修桥,补补路,杀一只大红公鸡,等待第一位过往的行人来了,请他(她)为孩子取名。据说这种更名仪式对取名者和孩子来说都是福气,因此,若是有幸遇到哈尼族人家请你为孩子取名,应接过孩子,给孩子取一个吉祥的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与孩子的父母结成亲家,留下一点钱物给孩子作纪念,以后要尽可能地与孩子及其父母保持联系。
此外,哈尼族以舅舅为最大,认为“舅舅不大,外甥不长”,因此“认舅舅”是每个新生儿必须履行的礼俗。认舅舅的那一天,一早起来,母亲就将婴儿的脸洗干净,穿戴一新,在孩子的脑门上点一指锅烟子,帽子上系一颗大蒜和一枝红泡刺儿以避邪。然后背着婴儿,肩挎装有炒黄豆、熟鸡蛋和糯米饭的筒帕“罗制”,手持一把白伞,一把锯镰,前往舅舅家。路上遇见迎面而来的人,不分民族和男女,母亲都要笑容满面地抓一把香喷喷的黄豆递上来。
第六节取名习俗
哈尼族给婴儿取名有一套奇特的礼俗。无论男女,五六岁以下的儿童或婴儿都有几个名字,少则二三个,多则七八个,而且可以随时更换。但绝不能与同宗的乃至数十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一般到七八岁后,方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死不再更换。
哈尼人的名字一般都具有象征美好事物的意义,或对降生日(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或父子连名等几种含义。
哈尼族婴儿降生后,家中老人便将婴儿抱过来,嘴里念出许多有趣的诵词,用食指在婴儿的脑门中心轻轻一点,便取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谓之“奶名”;同时,产妇或婆婆在庭院里烧起一堆大火,将胎盘投入火中烧毁,随后将烧焦的胎盘盛入一节小竹筒内收存起来。婴儿降生后的三日内,除同宗妇人和婴儿外祖母外,忌讳任何人进屋,而且门头上悬挂起笋叶剪成的人像、红泡刺、野姜叶和锯形木刀等物,为抗神、拒人之意。
婴儿降生后的第三日,要举行隆重的父子连名命名仪式。当天早晨太阳刚刚冒出,婴儿父母蒸出数甑喷香的糯米饭,杀几只老母鸡,捣出一些煮熟的老鼠豆,然后在屋前院坝里摆上数张篾桌,将糯米饭捏成若干个大若拳头的圆团,贴上少许舂烂的老鼠豆,老鼠豆上面再贴上一小条鸡翅膀肉,放在篾桌上,犹如一群杂色相间的“小宝塔”,又像身着花衣的“不倒翁”,让村里人来取食。全村每户人家都用一个鸡蛋换取“小宝塔”。按照哈尼古风,只需一个鸡蛋便可换回与家里人数相等的糯米团,不多不少,一人一团,随即开始象征性的劳动。婴儿若是男性,便从村里邀请一位童男,提上一竹筒糯米饭做“晌午”,带着劳动服,扛起小锄头,在母亲和新生儿面前挖地三锄,意即婴儿长大后会栽田种地,勤劳俭朴。同样,婴儿若是女孩,就邀请一名女童,提上一小竹筒糯米饭做“晌午”,肩挎蓑衣背架,手持砍刀,在母亲和新生儿面前砍柴三刀,表示女孩长大后会砍柴、烧火做饭,随后取下父子连名的名字;而一般女孩子却很少父子连名。哈尼婴儿取名礼俗反映出哈尼族农耕生活的历史遗俗。
第七节婚姻习俗
一、恋爱风俗
(一)花为媒
鲜花象征着美好,因此,在西双版纳的哈尼青年男女中,鲜花常被当作传情之物。因为这个含义,他们忌讳在长辈或姑嫂面前玩弄花朵。不过这种传情达意的鲜花也有些特别的要求:鲜花一般要选用红色或黄色的,扎花用的线要是黑色的,而且所扎圈数一定是双数。
哈尼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往往以花为媒试探对方是否愿意交往。男青年看上了某女青年,为了试探对方的态度,会先送一束鲜花给她。姑娘接到鲜花后要回送一束鲜花给男方。如果自己还没有朋友,就送回单数的花朵,表示大家可以继续接触,慢慢了解;若是已经有了朋友或是不喜欢男方,就送回双数,以示谢绝。
(二)劳动中的恋爱
哈尼族布孔人的恋爱多是在劳动中展开的。布孔男女青年在繁忙的播种、收获季节以及平常的砍柴、放牧活动中,都在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伴侣。他们认为勤奋的劳动就是献给自己心上人最珍贵的礼物。
(三)米年比示
居住在哀牢山东麓新平县境内的哈尼族卡多人,在男女青年恋爱过程中,有一种富有生活趣味的互送“米年比示”(即定情物)的习俗。卡多青年男女在社交中相识并频繁约会后,在达到“踩烂泥田”的程度后,即表示双方情深意笃进入了互送“米年比示”的阶段。在互送“米年比示”时,卡多青年男女会来到清风徐徐的竹林深处,背靠大青树坐下,而后掏出揣在怀中的响篾弹唱起来,尽情倾诉对对方的爱恋。
之后,两人把各自带来的“米年比示”拿出来。一般来说,男方的定情物以一副做工精细的背箩背带为佳;姑娘的则以相思带衣服为美。有趣的是,当时当地的“米年比示”是什么,还要视季节和生产而定,没有固定之物。若是栽种季节,姑娘们要背肥料,需要背篓背带、雨帽等,小伙子们的“米年比示”便是背篓背带或雨帽;若是到了收割季节,小伙子要顶着烈日收获秋收果实,非常辛苦,姑娘便把自制的绚丽多彩的汗帕、裤带等赠送给他们。双方的“米年比示”大多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既可以体现自己的心灵手巧,又能表现自己对恋人的切切真情。
他们还把为促成美满婚姻立下“汗马功劳”的小小响篾珍藏起来,只是偶尔在身旁没人的时候悄悄拿出来弹上几声,在响篾声中回忆自己甜蜜的恋爱时光。
(四)歌声传情
唱歌,对哈尼族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青年男女传情求爱的一种方式。哈尼族村寨地处山区,由于居住环境限制,他们的田地大都比较分散。平时大家各自在自家的田地里劳作,很少能有面对面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因此,许多男女青年便以歌声来交流感情,就算不能近距离接触也依然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在哈尼族聚居区的田间地头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动人的情歌声。
白天,这种以歌传情发生在田间地头,到了夜里,哈尼族青年男女也会相约到寨场上对唱情歌。通过对唱情歌的形式交往一段时间后,相互有意的姑娘小伙就会转为私下幽会。姑娘若是对哪个小伙子有意,便会在出工或收工与他相遇时把自己亲手编织的彩穗送给他。这边,若是小伙子也有意,就会在晚上带上“区哩”(哈尼语,即竹笛)或是“当宏”(弦子)到姑娘家的楼下弹奏。姑娘听到笛声或琴声,便会下楼和小伙子见面。幽会的地点也不定,有时在姑娘的楼下,有时在小伙子的小土房中。
姑娘的父母听到笛声或琴声,知道自家女儿在楼下和小伙子幽会,往往会在楼上指桑骂槐地大声指责小伙子,说他没有教养,大晚上的到人家楼下来勾引姑娘。对于这种指责,幽会的两个小青年都不会在意。因为在当地大家都知道,长辈们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想说明父母很疼爱女儿,不愿女儿出嫁,想抬高女儿的身价。
在小伙子主动约姑娘时,一般都是以鲜花来表明心迹。他们会采来哈尼山上最美丽的鲜花献给自己所爱慕的姑娘。收到鲜花的姑娘,若是对这个小伙子也有意,便会在夜幕降临以后借故从家里出来,跑到小伙子的小土房里谈情。
在哈尼族村寨内,男女青年都有自己的“头”。男青年的“头”叫“扎达阿尤”或“扎古阿尤”,女青年的“头”叫“咪达阿尤”。姑娘小伙如果是到外寨去与意中人幽会,要给所在寨的“扎达阿尤”和“咪达阿尤”送点礼物或鲜花,说明自己的情况,以便取得他们的帮助。小伙子如果得到该寨“扎达阿尤”的帮助,不仅可以尽快见到心上人,而且“扎达阿尤”还会为他安排小房,让他和自己的情人在里面尽情地互诉衷肠。
(五)配对宴
哈尼族还往往以配对宴的方式选择恋人。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多在农闲时举行。
小伙子们在征得姑娘们的应许后,就会举行一次配对宴。酒宴由小伙子负责凑钱筹备,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宴席于晚上10点钟左右开始。上菜时,要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然后,男青年的“头”和女青年的“头”先入座上席,其余男女青年依次配对入座。酒宴开始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美味菜肴。参加者男男女女约10~30人,旁边还有不少围观者。席上的小伙姑娘们饮酒对歌,玩得十分尽兴。宴席结束时,小伙子们还会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让她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果男女双方觉得在席间聊得来,便可私下约定下一次的会面时间。
(六)哈勒
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青年男女中,流行着一种叫做“哈勒”(即“串街”)的有趣的社交活动。这种活动是当地许多哈尼青年男女结为终身伴侣的途径。
在哈尼族村寨里,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伙子和姑娘们会梳洗一番,穿上漂亮的衣服,佩戴上自己最喜欢的首饰,出门开始“哈勒”活动。姑娘们先自成一伙,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村中的大树下或棕树林里,唱着山歌,讲着姑娘之间的悄悄话。小伙子们则带着自制的三弦,在村里四处游逛,寻找姑娘。有先前相互间约好暗号的,这时就会吹出定下的暗号,表示自己赴约来了。当找到姑娘后,小伙子们就会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弹唱情歌。姑娘们会合着他们的歌声一起唱起来,有的还会用口琴轻声伴奏。
二、说亲习俗
哈尼族布孔支系的青年男女,通过劳动交往相爱后,女方便会赠予男方一条布腰带,以此作为双方的信物。这条腰带必须是姑娘自己亲手织的,绣得十分精美。男方则会赠给女方一顶有花纹的桐油篾帽。互赠信物之后,男方的父母便会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说亲的众人包括男青年的舅舅、他们寨子中的长老以及媒人。一行人提上酒肉,到女方家中喝酒订婚。在订婚仪式上,还要请来歌手唱“腊扣都”,表示从订婚之日起,男女双方都不能有第三者插足,若有违反,要受到谴责或惩罚。同时,订婚当日双方还要把彩礼数量商定好。
当哈尼族的媒人也是不容易的。比如居住在云南金平的哈尼族就有奇特的说亲习俗。当小伙子看上某个姑娘后,他的父母就要为儿子物色媒人去说亲。说亲需要两个媒人。找好媒人后,男方父母要买一只新饭箩,在里面放一包毛烟,一对新梳子,一小把野麻。当夜幕降临以后,媒人就举着火把捧着新饭箩前往女方家。按照风俗,这次登门媒人不准讲话,只能在进门前以三声咳嗽告知女方家人,然后熄灭火把,把饭箩放在女方家火塘的烤板上。之后,两个媒人各取一只烟筒,开始在火塘边抽烟。吸几口后,分别把烟筒递给女方父母抽,接着再依次递给火塘边的其他人。等烟筒递过两圈后,媒人就起身走了。待到第二天早晨鸡叫头遍时,姑娘会悄悄把头天晚上媒人送到自家去的饭箩放回小伙子家的烤板上。第二天晚上,两个媒人又像前一晚一样,再次把饭箩送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就不会在第三天早晨再送回饭箩,这就算是订婚了。若届时姑娘再将饭箩送回,则表示姑娘拒绝了小伙子。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私下互赠定情物后,即将两人的恋情告诉父母。男方家长需请能言善道的媒人,带上一瓶米酒、一包草烟,主动到女方家中去求婚。若女方父母接受了媒人的敬酒,即表示同意双方的婚事;若不接受敬酒,即表示拒绝。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不会轻易接受媒人所敬的烟、酒,而是会找出许多借口来拒绝男方的求婚。有时女方亲友还会趁媒人不注意,将他们带去求婚的烟酒悄悄藏起来,借此指责媒人登门求婚却不带礼品,不懂礼节。有时又会耍各种手段故意作弄媒人。遇到这种场面,媒人要随机应变,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如簧巧舌拆穿女方家的各种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