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能够把这个欲望指数和痛苦指数变成数字,然后加以衡量。当价格上涨,需求量会减少,这叫需求曲线;价格上涨,生产者因为利多,于是增加生产,这叫做供给曲线。供给和需求综合后,当价格发生变化,销售量变化多少,所连结起来的曲线名为供给需要曲线,也就是消费者曲线。经济学能够把那么抽象的行为,变成一个很具体的数字表列出来,甚至画成图形,所以经济学会很发达。
人类的行为确确实实是可以量化的,只是我们佛教徒尚未去进行。我所提倡的华藏工程,是希望各位能将人性的这个部分具体化落实,将来各位都是伟大的觉者,可以实际从这方面引导众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说明。
我们这样讲是很抽象的。把经济学拉回头去看,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亚当斯密斯写的《国富论》,那时有的说是政治学,也有人将它归为经济学;等马歇尔的“个体理论”一出,它就被量化了;凯恩斯出现后,总体经济学也诞生了。这两个理论,对现代社会影响如此深远。由此可知,佛法的理论也是可以具体化的,并非不行。不能因为我们目前做不到,就断定不行,这方面,相信未来的子孙会表现得非常好。这是让我们了解,佛法在实际生活中就可以真正感受到,这从经文里可以很明确地看到。
接着看本段经文的最后一句:“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一个结论,也是一个标杆。假如活在这个世间,不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终极目标和方向,处于这个世间就会经常遭受痛苦、逼迫。不仅仅是这辈子,而且生生世世均是如此。也许过去、未来我们都可暂且不管,但这辈子一定要管。人生的终极目标在哪里?你不知道,谁都不知道,只有佛跟佛才知道,但我们可以去体验别人正确走过的路,然后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为指导,即便只是当成口号也没有关系。
现在重点就在于“止于至善”的目标那么高,或许这辈子你永远做不到(其实也不是不行,绝对可以),但你先不用管,就现况言,假设目前做不到,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法,走在正确的路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修学佛法最大的缺憾,就是常常被自己设定的意识形态所牵引,以至于陷入错误的漩涡而不自觉。因为你受限于意识形态,所以未遑求证,也没去检验,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应该要这么做。但你错了!希望各位不要被意识形态所操纵、所缠缚。
再提醒一遍,很多人学佛以后,一直想着要到极乐世界去,这是很麻烦的事。因为你所设定的极乐世界,其实跟瑶池老母或天堂、天国没有两样,尤其那种买票要到极乐世界的观念——信我者得救——完全是天国思想。现在只要信他,拿着这张简单的票,就想要去了,这无有是处。这其实是很实际的问题,你一定要做到提升生命的品质,当你生命品质由人道提升至天道之时,下辈子肯定升天。反之,你不好好提升,反而把让品质堕落到三恶道去,那怎么到得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绝不会在三恶道。
生命品质提升至何处,自然往生到那里,这不用求。所谓求“往生净土”,是要将生命品质提升到净土的境界,这是很公平的真理。你的生命品质未达净土的境界,那要如何往生净土呢?
不要把凡人的那套想法拿到极乐世界去:“带些钞票到那儿贿赂一下,南天门就为我而开!”这套用在贪官污吏身上也许可以,但用在求生极乐世界绝对行不通。一定要真正将生命品质提升,才有可能。当你的生命品质提升到富翁的程度,下辈子就肯定是富翁;提升至国王的地步,下辈子一定当国王;提升到天人的境界,就进到天堂;提升到净土的境界,自然进入净土,这是个很简单的状况。因此,你可得好好修行,不要坐在那儿发呆,梦想着极乐世界有多美、有七宝池……现在七宝池已经落伍了,都用钻石,那个宝池里说不定都是五百克拉的钻石和祖母绿,但你的宝池里什么也没有,只有玛瑙,那在澎湖外海很多,不值钱。实际上,这都与我们所想象的、与意识形态无关,因为你未经求证。七宝池有没有日月潭潭或澄清湖那么大?你的七宝池又有多大?那么大要于什么,游泳还是划船?很显然地,七宝池、八功德水都不是指这些,那我们到底要进行些什么?
我们必须了解,学佛修行的整个过程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个前提性,在这个背景、前提之下,你来受持、读诵此经,按照《金刚经》“空性”的指导,予以宣扬、实践,却还被人轻贱,那你的先世罪业就可以消灭;不但消灭,更可以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前提下,很快达到目标,经文旨意在此,并非罪业消除后即可升官、发财。“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终究得以呈现,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关键。
要知道,“受持、读诵”是指宣扬和实践《金刚经》的般若空性,千万不要弄错喔!它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也就是扣紧殊胜的菩提道、菩提法。然而这种讲法其实是大脑倾向的思维模式。我们常说这种思维模式是运用合理的推理,而合理的推理不一定是真理,经文此处虽也是合理的推理,但的的确确是真理。
你留意看看!世间人在吵的,不都是合理的推理?而当中所争执的未必是真理。核四停建、复工,这都是合理的推理。假如停建是真理,那就用不着复工了,假如复工是真理,那也毋须停建了,所以皆属合理的推理,但不是真理。你要留意,经文这里所提的是真理。
我们所提醒各位、训练各位的,是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这部分大家应该要记取才是。大脑的思维是在既定的基础下累积知识,然后再予以推理,基本上若不合理,你就不会接受,至于合理的标准怎么定,那是另外一回事。
合理的推理其实是人定的,它既然要往前推进,就得有个目标。大脑取向的思维有两个前提,第一是以记忆所得的知识作为基础。例如这叫木头、称红色,没有为什么,把它记起来就对了;那叫白色,英文叫“white”,没有为什么。不叫白色行吗?也行。它是人定的,定了以后,你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所以也会找个标的。合理的推理演变到最后,你会剪贴、创造、发明,然后产生新东西出来,那就是你的目标。
由此可知,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有基础、有目标,而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则既无目标,也无基础。人来人往,他都怡然自得。为什么?你来了我欣赏,你走了我享受,听懂没?不会生活的人,人家来了他喊累,人家走了他又觉得寂寞。生命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就是欣赏、不记忆。任谁来去都一样,因缘如何都可以。
所谓“运用生命的思维”,是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就生命所存在的这种环境,有多少因素都加以珍惜。欣赏就是珍惜嘛!珍惜每个存在的因素,才能欣赏生命的存在,倘若无法珍惜,那显然也无法有欣赏的心境的。欣赏完便即结束,不会执著,然而一旦用上了记忆,便落入了执著。因为有记忆的基础,才会去推理、设定目标。其实生命没有目标,你来我往,大家珍惜这份因缘,但不执著,这就是生命中的欣赏能力。
欣赏的能力愈高,生命品质就愈高,欣赏能力高,就表示欣赏的范围广。你留意看看,有一种人神经很大条,看到别人事情弄错了,反在一旁讲笑话讲得很好听。为什么?他不知道弄错了,他纯欣赏,因为他没有压力。别人洗碗,摔破了,他说:“哇!好厉害哦,碗都洗破了。”假如他记得:“这是从国外千挑万选带回来的,三万块耶……”你看他还能欣赏得起来吗?
没压力、没记忆嘛!所以能够欣赏。我们有记忆的影子,这个影子会设有一个目标、用途,但对于一个不知道的人,他没有这些记忆基础,因此也无逼迫,对于别人把碗弄破这件事,他便能轻松以对。欣赏的能力就在这个地方!若能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生便会完全转过来。这是我们自己可以运用到的,也是修行所需要的一种历练。古代人单纯,所以这些可以不懂,现代人太复杂了,杂讯知识太多,如果能将以上那层道理稍加整理,对于我们在佛法中的精进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不至于一直犹豫、一直怀疑。
【智慧金言】
现代人修学不得力就一再怀疑。这是真的啊!各位,依止善知识你就依止,不要问为什么?“欸,假如他是个坏蛋怎么办?”那就不要修学嘛!你若是真的用心修行而心在道上,那么不管对方是谁,你一定是对的。然而你就是无法放心,你会说:“他要是姓卢的或姓青的呢?他要是姓妙的、姓宋的?那就麻烦哩!”麻烦不在他们,在你自己。你要能够先将这些杂讯撇开,而撇开的首要先决条件就是建立正知见、建立正确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