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当下的清凉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若是有人用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宝物来做布施,这个人所获得的幸福和功德到底多不多啊?”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很多。世界之尊。为什么呢?这样的幸福和功德,就不是幸福和功德的本性,所以如来佛说幸福和功德多。”
“如果再有人,在这部经文中接受并持行了哪怕是四句的偈颂等段落,并且为他人讲说,那么他的幸福要胜过前面那位了。为什么呢?须菩提,所有一切佛以及各位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理,都是由这部经文中产生的。须菩提,所说的佛的法理,就不是佛的法理。”
【解读】
本段的意思也有两重:一是论述福报没有自性,是随因缘而产生的,福报只是世间之事,与出世间的般若无关,以此说明无相的道理。二是强调该经的重要性,如果有人为他人解说该经的道理,那么他比用能装满所有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得的福报还要多,因为一切诸佛,以及所有佛的无上正等正觉,都是依据该经的原理而产生的。
【活学活用】
须菩提,你又怎么想的昵?如果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以布施”。七宝包括:金子、银子、砗磲、赤珠、玻璃、珍珠、玛瑙。这些价值得到全人类所共尊的,所以叫做宝。“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呢?一千个日月叫一个小世界,整个银河系才一个日月,是不是?一千个日月这样的银河系叫做一个小世界,那么再这样的乘以一个一千叫做一个中世界,再乘以一个一千成为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无穷尽的意思。那么把这么多的七宝都布施给别人了,须菩提说:真的很多啊,但这样的福德它的本性是不是福德昵?不是的。因为财物七宝并不归你所有,你只是代管而已,各位想想这里的道理。
不属于你所有,所以即非福德性。佛法这里边讲的道理很深奥,但是又很简单,既然我们只是代管,干吗不让大家共用呢?你看,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流,美丽的草原……没人管理,所以人人共用,对不对?
那我们一旦明白了“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好!合出去!大家想想看,一滴水要让它永不干涸,该交给谁?交给大海。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却就是合不得把自己放进大海里。什么是大海?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大海。把我们的身心用于跟无量无边的众生打交道,用我们的慈悲、耐心、智慧去跟他们打交道,那就是大海。所以佛法是积极的、善良的,而不是独善的、消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一切的众生共容、共享、共在、共吉祥。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接受了,“持”,持之不失,能够让它变成为我所有,能够真正地把这个道理融汇于心,乃至四句偈等,“四句偈”不是指诗歌似的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金刚经》里面也有两个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另一个:“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也叫四句偈,但是这里的四句偈是指完整的,只要是四句放在一起这一句话的意思完整,就叫做四句偈。“受持”,哪怕就少到这么一点点,并且“为他人说”。而第七品中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似乎佛陀在玩文字游戏,这里却是为他人说。所以要没有点逻辑想象思辨能力,真的会被佛陀给搞晕了。
“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能够为别人说,也就是不但自己能够得到这种法乐了,还能让别人也分享到。“何以故”呢?因为一切诸佛所以能够成为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皆从此经出”,都是从此流出来的,都是从此获得的最高的觉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是不是立了一个东西啊?立了。“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把佛法当成一回事,随立随破,随破随立,这样才能达到一种空性。所以这个叫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而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佛。作为佛的弟子,有了师徒之间共同演说的这样一段戏文。且是空性的、解空第一的。
刚才讲的富人与穷人在死亡面前是平等的,但是现在毕竟是物质世界,如果说生了同样的病,富人物质条件很好,他可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所以能更快获得身体的改善,但是穷人没有经济条件去支付医药费,他就没有办法去改善身体,他有可能就面临死亡,那你怎么能说这个死亡面前是平等的?
死亡本身这件事情是绝对平等的。只不过死的环境会不同,有钱的死在高级太平间,穷人也许就死在家的炕上。活着时,身心不安宁,被各种各样的痛苦逼迫着、压累着,不舒服、不自在,在这个面前是不是平等?绝对平等,对不对?跟喜欢的人分离,跟讨厌的人相聚,就连皇帝也免不了会见到他不喜欢的大臣。所以佛法讲,我们的生命线上有八种残缺充满世间,生、老、病、死,与喜爱的东西分离,与讨厌的东西相聚,然后身心不得安宁,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那种求不得、辗转反侧的苦,是更苦的,在这八个人生体验面前人人平等,绝对平等。也许每个个体的病因、病源以及因缘都不相同,但是生病这件事情,让他身心不自在,使他受到逼迫,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因此佛陀发现这个世间的共相绝对存在一个平等,他的熄灭烦恼的方法无论对任何人都平等,只要你愿意,这个方法就管用。这就是佛法的平等教法,能够立教的基础,跟你信不信没关系。只要你愿意运用这个方法,来熄灭自己的烦恼,就能让自己得解脱。
孔子在《论语》里面曾经提到过:君子之风是时时刻刻都在的,不只在出入之间,在颠沛的时候、困顿的时候也在。所以我认为所谓的不住那一些东西之布施,应该是一个大住的布施,就是说时时处处皆在的布施。
这个不住色布施,实际上我在我的《心如晴空》一书里教给大家的禅修方法就是用的这个方法。所谓的布施一是指财施、二是指法施、三是指无畏施。财施是我们看得见、摸的着的;再说法施,比如你在打坐,生起一个念头,你抓住它,不放,是不是舍不得啊?你现在欢喜的,我不要它,是不是就合了。你舍掉了妄念是不是清静就来了,你要去体会。色、声、香、味、触、法,是不住法布施。在日常生活的禅修中,如果能真正超越这种种妄念,就不住任何布施,不存在大住与小住。小住,你心里面住一个石子也是病,住一百个石子也是病,对不对?总归你心里有所住,住了任何东西都是住。无所住,既不住大,也不住小,既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也不住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了。
自然法和佛法是什么关系?“跳出三界外”是不是就没有自然法了?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哪三界呢?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那跳出三界外跑到哪个界了昵?除了三界还有哪个界?唐代有一个著名的百丈禅师,有一天讲法,座中一个天天跟着听的老头,说:和尚呀。我们这个禅宗管这个“和尚”的意思叫“亲教师”,和尚是亲自教导你的老师,“和尚”两个字的本意就是“亲教师”。那时叫和尚是非常非常尊敬的尊称,但今天却成了一个很低俗的跑江湖的术语了。那个老头说:我不是人,是个狐狸。我五百世前在这里做一个方丈,就在这个地方,有个修行人来问我:一个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当时的回答是“不落因果”,结果因这一句话五百世前变成了一个狐狸,并且是野狐狸,不能认祖归宗的狐狸。百丈禅师说那你来问我啊,这个狐狸化身的老头说,“那和尚我来问你,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禅师就给了他四个字,“不昧因果”。愚昧的昧。不昧,就是知、知道,不昧因果。所以佛陀不能转定业,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也不能转定业。意思是他这一生得经过很多痛苦的日子。所以叫“不昧因果”,该付出的要付出。
“心亡罪灭两具空”是说什么意思呢?“心亡罪灭”纯粹是从法性上、空性上来说的,但是在事相上呢?做得到做不到呢?做不到。比如翻译了好多经典的安世高,是伊朗国的王子,安息就是今天的伊朗。他有神通,能听懂鸟说话,他也有宿命通,知道自己的前生。第一次来到中国时,走在路上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年轻人拿起一把刀给砍死了,因为他知道宿命通便不再迷惑了,然后转世又回到安息国,又生为太子,然后又修行,继续又来中国。但他一算他还欠一条命,还在同一个出事地点,洛阳附近,便又跑到那儿去了,那个曾杀他的人一看,当年打死的人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来了,而他已经老了,便吓坏了,问太子是鬼还是人,太子说他是人,但已不是原来那个人了,已经又托生一次了。然后那个人说你找我来不是索命的吧?太子说不是索命的,我还欠了中国人一条命,明天我叫你跟我做伴。太子说做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世人知道,明天杀我的那个人是我过去无意中杀害过的人,所以这次我来还命,因为我修行已经解脱了,所以来偿还,不希望再纠缠下去了。第二天这个老头陪着安世高,走在大街上,碰到一个卖柴人,卖柴人前边担一捆柴后边担一捆柴,安世高走在卖柴人后边,前面那个捆柴火的绳儿突然断了,一个大木棍往后一倒,正砸在安世高的脑袋上,把他给砸死了。樵夫便被抓起来了,这个时候那个老头给作证了,说是无意死的,大家便明白了,原来是所造业不亡,不昧因果。所以大修行的人还得要遵从因果法则,为什么很多大修行人既没出来建寺,也没出来弘法,是他观察因果,他还没有这个因缘。
佛法的核心是平等,为什么是平等而不是诸法皆空,或者涅槃寂静呢?
因为诸法皆空所以才体现了平等。西方的哲学里讲到了人生的不平等,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本来大家都平等的,可有人在这个平等的地上圈了一个篱笆,对外宣称这块地是我的,然后就有了天赋人权,而他所谓的平等是相对的,而佛法讲平等是因为本来就是平等的,不是因为以神的规定性、创造性和人为的规定性,这个是“法而平等”,和“制约平等”完全是不一样的。很多倡导平等的组织,比如西方一些人权组织,完全建立在一个事情上的层面上,所以现在有一类中国人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月亮好,我是很反对的,我们东方文化有很多宝贵精华的东西不去用,却把它打成一缸酱,然后蘸酱吃。是数典忘祖的。
第七分的最后一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您能再解释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