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03800000034

第34章 附录1:解脱者之境界

印顺

一、解脱即是自由

解脱,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我们是初学,没有体验得,至少我没有到达这一境地,所以不会说,不容易说,说来也不容易听。如没有到过庐山,说庐山多少高,山上有什么建筑,有怎样的森林、云海,那都是说得空洞,听得渺茫,与实际相隔很远的。佛与大菩萨的解脱,体会更难,现在只依凭古德从体验而来的报告,略为介绍一二。

解脱,是对系缚而说的。古人称做解粘释缚,最为恰当。如囚犯的手足被束缚,受脚镣手铐所拘禁,什么都不自由。除去了系缚,便得自由。人(一切众生)生活在环境里,被自然、社会、身心所拘缚,所障碍,什么都不得自由。不自由,就充满了缺陷与忧苦、悔恨与热恼。学佛是要从这些拘缚障碍中透脱过来,获得无拘无滞的大自在。三乘圣者,就是解脱自由的实证者。

在自然、社会、身心的环境中,也可说有系缚与非系缚的。如砖石乱堆一起,会障碍交通,便是系缚。如合着建屋的法则,用作建筑材料,那就可筑成遮风避雨、安身藏物的处所,增加了自由。如长江大河,疏导而利用它,可成交通运输、灌溉农田的好工具。否则,河水泛滥,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损害。社会也是如此,身心也如此,不得合理的保养、休息、锻炼,也会徒增苦痛。然而使我们不得自在的系缚力,使我们生死轮回而头出头没的最根本的系缚力,是对于(自然、社会、身心)环境的染著——爱。内心的染著境界,如胶水的粘物,磁石的吸铁那样。由于染著,我们的内心,起颠倒、欲望,发展为贪、嗔、痴等烦恼,这才现生为它所系缚,并由此造业而系缚到将来。我们触对境界而生起爱嗔、苦乐,不得不苦、不得不乐,这不是别的,只是内心为事物所染著,不由得随外境的变动而变动。学佛的,要得解脱与自由,便是要不为环境所转动,而转得一切。这问题,就在消除内心的染爱、执著,体现得自在的境地。佛问某比丘:你身上穿的衣服,不留意而被撕破了,你心里觉得怎样?比丘说:心里会感到懊丧。佛又问:你在林中坐禅,树叶从树上落下,你感到怎样?比丘说:没有什么感触。佛告诉比丘说:这因为你于自己的衣服,起我所执而深深染著的关系。树叶对于你,不以为是我所的,不起染爱,所以才无动于衷。佛陀的这一开示,太亲切明白了!平常的家庭里多有意见,或者吵闹,这因为父子、兄弟、夫妻之间,构成密切关系,大家都起着我我所见,所以容易“因爱生嗔”。对于过路的陌生人,便不会如此。我们生活在环境中,只要有了染著,便会失去宁静,又苦又乐,或贪或恨。从我的身体,我的衣物,到我的家庭,我的国家,凡是自己所关涉到的,无论爱好或嗔恨,都是染著。好像是到处荆棘,到哪里便牵挂到哪里。听到声音,心就被音声钩住了;看见景色,心便被景色钩了去。好猎的见猎心喜;好赌的听见牌响,心里便有异样感觉。我们的心,是这样的为境所转,自己作不得主。求解脱,是要解脱这样的染著。任何境界,就是老死到来,也不再为境界所拘缚,而能自心作主,宁静地契入于真理之中。对事物没有粘著,便是离系缚得解脱了。烦恼染爱,无始以来,一直在系缚我们,所以忧苦无边,如在火宅。真的把染爱破除了,那时候所得到的解脱法乐,是不可以形容的。好像挑着重担的,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放下重担,便觉得浑身轻快。又如在酷热的阳光下,晒得头昏脑胀,渴得喉干舌硬,忽而凉风扑面,甘露润喉,那是怎样的愉快!解脱了的,把身心的烦累重压解消了,身心所受的“离系之乐”,轻安自在,唯有体验者才能体会出来。总之,解脱不是别的,是大自在的实现,新生活的开始。

二、解脱的层次

佛法说有二种解脱:一、心解脱,二、慧解脱。这虽是可以相通的,而也有不同。如画师画了一幅美女或一幅罗刹,因为人的认识起了错误,以为是真的美女或罗刹,于是生起贪爱或者恐怖,甚至在睡梦中也会出现在面前。事实上,哪里有真的美女或罗刹呢!这种贪爱与恐怖等,只要正确的认识它——这不过假的形像,并没有一点真实性;能这样的看透它,就不会被画师笔下的美女与罗刹所迷惑了。我们的生死系缚不自在,也是这样,依无明为本的认识错误,起染爱为主的贪嗔等烦恼,忧愁等苦痛。如能以智慧勘破无明妄执,便能染著不起,而无忧无怖。离无明,名为慧解脱,是理智的。离爱,名心(定)解脱,是情意的。这二方面都得到离系解脱,才是真解脱。

佛法的解脱,廓清无明的迷谬,染爱的恋著,所以必须定慧齐修。但外道的修习禅定,也有修得极深的,对五欲等境界,名位等得失,都能不起贪等烦恼。不知真实的,以为他是断烦恼了,何等自在呀!其实这不是根本解决,如石压草一样,定力一旦消失了,烦恼依旧还生。这如剿匪一样,倘不施予感化,兵力一旦调走,匪会再活动起来。若能施以道德的感化,生活的指导,使成为良民,地方才会真的太平。所以,系缚我们的烦恼,必须用智慧去勘破它,而不能专凭定力。佛法重智慧而不重禅定,理由就在此。然而,一分佛弟子,仅有一点共凡夫的散动慧解,这对于解脱,不能发生多大力量。有的著重真慧,依少些未到定力,能断烦恼,了生死,这种为慧解脱。这样的解脱,从了生死说,是彻底的;但在现实身心中,还不算圆满。所以定慧均修,得“俱解脱”,才契合解脱的理想。

专约慧证的解脱说,人类对于事事物物,处处起执著,处处是障碍,不得自在。要破除执障而实现解脱,在修持的过程上,略可分为三阶。一、于千差万别的事相,先求通达(外而世界,内而身心)一切法的绝对真如——法法本性空,法法常寂灭。真如是绝对平等而无差别的,可是我们(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无明的蒙蔽中,于一一境界,取执为一一的实性。由此,我见我所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无边的葛藤络索,触处系著。如能从幻相而悟入平等无差别的法性,即能从执障中透出,而入于脱落身心世界的境地。古人说:“见灭得道”,“见空成圣”,“入不二门”,大旨相同。如不能透此一门,一切谈玄说妙,说心说性,都不相干。二、虽然要悟入空性无差别(或称法界无差别),而不能偏此空寂,偏了就被呵为“偏真”,“沉空滞寂”,“堕无为坑”。原来,理不碍事,真不坏俗,世界依旧是世界,人类还是人类。对自然、社会、身心,虽于理不迷,而事上还须要陶冶。这要以体悟的境地,从真出俗,不忘不失,在苦乐、得失、毁誉,以及病死的境界中去陶炼。换言之,不仅是定心的理境,而要体验到现实的生活中。三、功行纯熟,达到动静一如,事理无碍。醒时、睡时、入定、出定,都无分别,这才是世法与出世法的互融无碍,才能于一切境中得大自在。关于悟入而心得解脱,本有相似的与真实的,浅深种种,不过从理而事,到达事理一致的程序,可作为一般的共同轨辙。

三、解脱的重点

解脱,从体悟真性而来。体悟,是要离妄执,离一切分别的。在修行趣证的行程中,合理的分别是必要的。但在临近悟入的阶段,善的与合理的分别,都非离却不可。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论上说:先以福舍罪,次以舍舍福。佛见、法见、涅盘见,都是“顺道法爱生”,对于无生的悟入是有碍的。古人所以要“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所以说:“欲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你不见,白云乌云,一样的会遮碍日光;金索铁索,一样的会拘缚我们吗?

原来,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幻相的,不是事物的本性。如认识而能接触到事物本身,那我们想火的时候,心里应该烧起来了!为了要表达我们的意境,所以用语言文字。所写的和所说的,更只是假设的符号,并不能表示事物自身。这等于一模一样的米袋,放在一起,如不在米袋上标出号码,要使人去取哪一袋,就会无从下手,不知取哪一袋好。语言,文字,思想,都不是事物本身,所以要真实体悟一切法本性,非远离这些相——离心缘相、离语言相、离文字相不可。《中论》也说:“心行既息,语言亦灭”。因为如此,法性不但是离名言的,离分别的,离相的,而且唯是自觉的,不由他悟的——“自知不随他”。再说,语言、文字,以及我们的认识,都是相对的——佛法称之为“二”。如说有,也就表示了不是无;说动,也就简别了静;说此,就必有非此的彼。这都落于相对的境界,相对便不是无二的真性。所以我们尽管能说能想,这样那样,在绝对的真理前,可说是有眼睛的瞎子,有耳朵的聋子。我们成年累月,生活在这抽象的相对的世界,不但不契真理,而反以为我们所触到了解的,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性,看作实在的。(从五根)直觉而来的经验是如此,推比而来的意识知解,也不能完全不如此。对事对理,既这样的意解为实在性,那末一切的法执、我执,一切贪等烦恼,都由此而云屯雾聚,滋长蔓延起来。所以如实的体悟,非从勘破这些下手不可,非远离这种错觉的实在性不可,非将一切虚妄分别的意解彻底脱落不可!寻根究底,彻底掀翻,到达“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真觉现前,这才不落抽象的相对界,脱落名言而实现了超越主观客观的觉证,这才是如实的现证一切法真性。所以,法性是不二的,无差别的。无二无别的平等性,不但生活在相对境界的我们,想像不到,说不明白;就是真实体验了的,在那自觉的当下,也是“离四句,绝百非”,而没有一毫可说可表的。

人类(众生)有生以来,从来不曾正觉过,一向为无始来的虚妄熏习所熏染,成为生死的妄识。众生的虚妄心识,可说越来越分化了。感情,意志,认识,使内心无法平衡。有时意志力强,有时感情冲动,有时偏于抽象的认识,使内心分崩离析,互相矛盾,有时成为无政府状态。就是我们的认识,不但五识的别别认识,形成不同的知识系统;总取分别的意识,受五识的影响而缺乏整全的认识,有时推想起来,又想入非非,不着实际。内心的分化、偏颇,纯为虚妄熏染的恶果。佛法要我们息除虚妄分别,离却妄执,就是要脱落层积的虚妄熏习,扫尽离析对立的心态,而实现内心的一味平等,不离此相对的一切,而并不滞著于一切。圣者的正觉,称为智慧,并非世俗的知识,与意志、感情对立的知识,而是在一味浑融中,知情意净化的统一。浑融得不可说此,不可说彼,而是离去染垢(无漏)的大觉。这与我们专在抽象的概念中,在分裂的心态中过日子,完全是不同的。那正觉现前时,智慧与真理,也是无二无别的;活像哑巴吃蜜糖,好处说不出。证见时,没有能知与所知的对立心境,所以说:“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但这也还是证悟者描写来形容当时的,正在证悟中,这也是不可说的;在不可说中而假设说明,只可说是平等不二,所以称为“入不二法门”,或“入一真法界”。由此,解脱必需证悟,而悟入的重点在乎离分别。这是除了般若而外,什么也是不能实现的。

佛教中,有一通俗的——返本还源的思想。以为我们的心识,本来是清净光明的,没有一毫杂染;因客尘烦恼的蒙蔽,所以迷真而流转生死。本来如此;我们现在的心体,也还是如此。如能离却妄染,本来清净的自心,便会显露出来。其实,“是心非心,本来净故”,显示心性的空寂(净即空的异名)。本来如此,是说明它的超越时空性,并非落在时间观念中,想像为从前就是如此。决非先有清净、后有尘染,而可以解说为“从真起妄,返本归真”的。彻底的说起来,不但不是先真而后妄,在现实中,反而是由于妄想,才能正觉。如低级众生,也有分别影像,可是不明不利。人的意识力特强,为善为恶,妄想也特别多。他可能堕得极重,也可能生得最高。人类有此虚妄分别,而且是明确了别的意识,才会知道自己的认识错误;知道抽象概念,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一般众生所不易做到的。由于人类的虚妄分别,发展到高度(“忆念胜”),才能积极修证,达到超越能所、不落分别的境地。如不解这一点,要远离分别,当然趋于定门,谁还修习观慧引发证智的法门呢!

四、解脱者之心境

证得诸法真性的境地,是不可以形容的,如从方便去说,那可用三事来表达。一、光明:那是明明白白地体验,没有一丝的恍惚与暗昧。不但是自觉自证,心光焕发,而且有浑融于大光明的直觉。二、空灵:那是直觉得于一切无所碍,没有一毫可粘滞的。经中比喻为:如手的扪摸虚空,如莲花的不著尘垢。三、喜乐:由于烦恼的滥担子,通身放下,获得从来未有的轻安、法乐。这不是一般的喜乐,是离喜离乐,于平等舍中涌出的妙乐。这三者,是彻悟真性所必具的。但也有类似的,切莫误认。如修习禅定,在心力凝定集中而入定时,也有类似的三事。甚至基督徒等祈祷专精时,也有类似的心境现前(他们以为见到神)。佛法的真般若,从摧破无明中来,不可与世俗的定境等混滥。

得解脱者的心境,与一般人是不同的,现在略说三点:一、不忧不悔:圣者是没有忧虑的,不像一般人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圣者又是不悔的:一般人对于已作的事情,每不免起悔心,特别是作了罪恶所引起的内心不安。有忧悔,就有热恼;有热恼,内心就陷入苦痛的深渊。解脱的圣者,已作的不起追悔,未来的不生忧虑,只是行所当行的,受所当受的,说得上真正的“心安理得”。古人有未得彻证的,睡不安枕,食不知味。一旦廓然妙悟,便能“饥来吃饭困来眠”;吃也吃得,睡也睡得。二、不疑不惑:证解脱的,由于真性的真知灼见,从内心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为他人的舌头所转。不但不为一般所动摇,就是魔王化作佛菩萨来,告诉他“并不如此”,他不会有丝毫的疑念。佛有“四无所畏”,便是这种最高的绝对自信。三、不忘不失:体现了解脱的(在过程中可能有忘失),于所悟的不会忘失,如不会忘记自己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直捷而明确地现前。禅宗使用的勘辨方法,或问答,或棒喝,都是不容你拟议的。如一涉思量,便是光影门头,不是真悟。从前有一故事:某人有了相当的见地,善知识要考验他是否真实的彻悟,就在他熟睡的时候,把他的喉咙扼紧,要他道一句来。此人一醒,即冲口而答。这可见亲切自证者的不忘不失。

解脱者的心量与风度,也多少有不同的:有的得了解脱,在立身处世上,都表现出谨严拔俗的风格。这因为他所体验到的,多少著重于超越一切,所以流露为高尚纯洁的超脱,带点卓立不群、谨严不苟的风度,这大抵是声闻圣者。有的证悟了,表现出和而不流的风格。内心是纯净而超脱的,可是不嫌弃一般人、事或更能热忱的勇于为法为人。这由于悟入的理境,是遍于一切、不离一切的,大抵是大乘的圣者。这是从悟境而作大类的分别,其实由于无始来的性习不同,声闻与菩萨,都有不同类型的风格。(此下都指解脱者)如贪行人是混俗和光的;嗔行人是谨严不群的;慢行人是勇于负责的(世间圣者,也有“清”、“和”、“任”、“时”等差别)。如约悟境的风格来说,声闻圣者的悟境,并不彻底,彻底的是世出世间互融无碍的大乘。

五、解脱者之生活

在日常的生活方面,解脱了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对于人事,不大关心。简朴,恬澹,有点近于孤独。以财物为例,声闻圣者觉得这是毒蛇般的东西,不可习近,有不如无。如果是大乘圣者,一定是拿财物去供养三宝,济施贫病,利用它而并不厌恶它。传说:阿育王巡礼圣迹,到薄拘罗尊者的舍利塔时,听随从的人说:这位尊者,生平无求于人,也不与人说法。阿育王嫌他与世无益,只以一钱来供养。哪知当此一钱供于塔前时,钱即刻飞出。阿育王赞叹说:少欲知足到一钱也不受,真是希有!由此可以想见声闻圣者淡泊自足的生活。他们的内心是充实的,而外面好像是贫乏清苦。大乘圣者的生活态度,是富余丰足,也希望别人如此。功德不嫌多,心胸广大,气象万千;于人,于事,于物,从来不弃舍它,也不厌倦它。凡夫虽也是所求无厌的,但都是为着自己,菩萨是为了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生活态度,不像声闻圣者的拘谨。在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不拘小行”。

无论是声闻与菩萨,由信慧深入而来的坚定精进,都是非常有力的。一般所看为艰苦的,根本不可能的,而在圣者们,却能克服它。尤其是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宁静恬悦的心境中,胜过了一切。

平常说“八风不动”: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对于解脱的圣者,是不会因此而动心的。就是到了生死关头,都能保持宁静而安祥自在的心境,不为死苦所烦扰。经中有“欢喜舍寿”的话,即是最好的例证。一般所说的“预知时至”,凡夫也可以做到的。临死时身体的不受死苦,在定力深湛的,也不是难事(反而,定力不深的阿罗汉,还是不免身苦)。“坐亡”,“立脱”,那种要死就死、撒手便行的作略,非根除我、我所执的圣者不可。然而,并非每一圣者,都表现这样的作略。

经上说:佛入涅盘时,佛弟子中烦恼未断的,痛哭流涕;而烦恼已尽的解脱者,只有世相无常的感觉,默然而已。依一般的眼光来看,一定要说哭的人对;那无动于中而不哭的,不近人情。其实,真得解脱的,不会为此而哀哭的。如因死而哭,一切众生不断的死,哭都来不及了。中国的庄子,一般人都说他达观。他在妻死的时候,内心的矛盾痛苦,无法舒泄,于是才鼓盆而歌。这便是内心不得解脱自在的证明。如真的解脱,固然不必哭,又何必鼓盆而歌呢!

六、解脱与究竟解脱

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如犯罪的,手足被机械束缚久了,一旦解脱下来,手足的动作,总有点不自在。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烦恼的习气,还时时发现。这种习气,虽不碍于生死解脱,不碍于心地自在,而到底还是一种缺点。因为无始来的烦恼,多而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虽由智慧而破除了烦恼,身心仍不免遗剩有过去烦恼的惯习性。这种惯习性,就是习气。声闻圣者有这种习气,事例很多,如阿那律的时常骂人,大迦叶的闻歌起舞等。这些习气,菩萨已能分分的销除,但须证得佛果,才能纯净。烦恼与习气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

佛与大地菩萨,解脱的境地太高。二乘的解脱,与学菩萨行者的少分解脱,已使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足够为佛弟子的赞仰处,而摄引、鼓舞着学佛法者的向前迈进!

同类推荐
  • 自觉成就一切

    自觉成就一切

    主动的人,才会得到更多赏识。当自学成为一种习惯时,你也就拥有事业成功的通告证。
  • 本色做人,变通做事

    本色做人,变通做事

    内外兼修,做人还原本色,刚柔并济,做事讲求变通。人生难,难于上青天。形形色色的人在你的周围,有人颠倒黑白,混淆事非;有人阳奉阴违,两面三刀;有人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本书巧妙融合“本色”“变通”两大理念,教你如何本色做人,变通做事,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精湛的技巧有效地解决人生难题。
  • 做人当有大格局

    做人当有大格局

    如果说我们的社会是一座巨大的金字塔,那么,塔顶就是一个万众瞩目的位置。站在那里的人是时代的骄子、上帝的宠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心。当我们关注他们的成功的时候,心里充满了羡慕和崇敬,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成就了他们今日的辉煌?“时势造就英雄”,是的,风云人物总是和这个时代有着很深的联系。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同样生活在一个时代里,为什么他们为自己开创了一片广阔天地,而我们却只能成为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一分子呢?有人总是认为成功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的成就来自于上天的垂青,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其实人与人的差距是很小的……
  • 就这样hold住幸福

    就这样hold住幸福

    如果你听过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门德尔松、毕加索、奥本海默、托洛茨基、基辛格、洛克菲勒、普利策、迪斯尼、华纳兄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犹太人骄傲地自称是上帝的选民。《塔木德》是这个古老民族流传至今的智慧结晶,是犹太人终生研读的人生指导。《就这样HOLD住幸福》解析犹太人必读圣经中关于幸福的箴言,并将内容本土化。
  •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做人,能否做一个让人信赖的、称赞的人;做事,能否办好每一件事、做成每一件事,绝不是一个小问题,是决定一个人前途、事业成败的大事。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做人,就不会与人相处;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去做事,就不能做成事。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做人、做事是人们最关注的一个话题。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大潮中,《感性做人理性做事》这本书对人们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用爱心、亲情、品格、信念、忠告等感性的事例材料告诉读者做人的准则。用思考、成功、心态、处事、智慧等事例告诉读者理智处事的方法。
热门推荐
  • 宅男的游戏大明

    宅男的游戏大明

    穿越了?这也没什么,反正现在穿越泛滥。穿越到大明朝?这同样没什么,明朝的穿越同胞们也是数不胜数了。问题是,薛奇穿越的这个大明朝有点古怪,似乎历史上明朝的牛人都挤到一块儿来了——刘瑾和魏忠贤同朝为宦,常遇春与戚继光同殿为官,唐伯虎与柳如是闲话诗文,郑和出海遇上了海盗王直。反正那叫一个乱!不过还有更离谱的,薛奇发现自己把游戏里的技能系统带来了,学任何技能只需要刷熟练度,只要肯下苦,他就能成为这牛人成群的大明里头最牛的一个!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后的角色定位和适应性教育写起,以全程化、分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思想为指导,既有针对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内容,也有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自我价值提升方面的指导内容,还有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及求职择业技能方面的指导内容。
  • 火影之蓝眸杀神

    火影之蓝眸杀神

    他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是上天却给他开了个玩笑,穿越到这火影的世界。他以为可以平静生活,但是世人却对他指点辱骂,冠上“蓝眸妖怪”的称号。他一出生就残忍的吸光了母亲的鲜血,开启了所谓的写轮眼。但是那双写轮眼却发生变异,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力量,并且成为永恒无法关闭的蓝色写轮眼。他一次次的想要去打破命运的束缚,但是却没有强大的力量。所以他只能杀戮,在杀戮中成长,在杀戮中进化。********************************************************************************************************************本书走的是杀戮路线,并不会yy。谢谢支持
  • 终得吟啸且徐行

    终得吟啸且徐行

    本来想,平平凡凡度过一生。然而,当那个男人从天而降,随着他的火焰,一切安宁随风而逝。绝世强者什么的,根本无所谓,只是那个人告诉了我。所谓活着,就是包容痛苦与希望,就是面临风雨仍可以缓步而行。是的,最后只希望可以,终得吟啸且徐行。(90后,第一次写,自己都认为生涩的厉害,但上进的心是有的。还是学生,可能会卡文,还请诸位多多关照。)
  • 独家专宠:叶少的迷糊娇妻

    独家专宠:叶少的迷糊娇妻

    他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暗夜黑帝,独断专横,霸道残忍,冷血无情,世界只分他看上的和他看不上的。她是寄人篱下的落魄千金,阴差阳错,她是他看中的猎物。只是占身难占心,时间一到,她转身就走,没有一丝留恋。他冷声一笑:“想走?我同意了吗?”从此,她逃,他追!
  • 恋上冷酷撒旦首席

    恋上冷酷撒旦首席

    一个稀有血型的女生,迷糊,执着,内涵,对一个被捡来的孩子说:“你是我的,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不要回避,我会一直守候在你的身边!直到你找到更好的!”呃,你不是最冷酷的,是不是发烧说胡话了?一份真挚的感情,一个感情的漩涡,纠结!
  • 林清水落

    林清水落

    我每日都会思考三四百遍,我和慕祁之间的意义与关系。是冤家路窄,还是小弟大哥,大概更像欠债的和讨债的吧…直到一天,慕祁靠着我的肩膀,对着我的耳朵暧昧地吹气道:“晚安。童养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界传送门的成精姿势

    异界传送门的成精姿势

    PS:难道真有人看到这个简介第一反应不是写人的是写异兽的吗? 何科转生到了成精的传送门身上。自打发现这传送门曾经传送过斗气和定海神针后何科忽然感觉事情有些不对?为啥用啥魔法咒语就会传送过来啥东西呢?用个攻击魔法却穿送过来一拳超人的认真拳的他也很无奈啊。“别再传送了,真别再传送了,再传送就该没地方放了啊!”他的养母在咆哮。本想体验异世界生活的他,却遇上了灾难,而后无情的把灾难传送走了?就这点小事他居然被认成了万年老妖精?他才活了七百多年啊!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书为纯练手小白文,作者主要想写的内容在下一本书,此书注定冷门。
  • 粉嫩宝宝:老公十恶不赦

    粉嫩宝宝:老公十恶不赦

    一朝嫁入豪门,她的世界很简单:疼老公,再生个宝宝。怀孕五个月,肚子却像七八个月的她,被指控出轨,千夫所指。有心人扇风点火送证据,婆婆气得赶她出门,闺蜜十万火急接她过去救急。他千里追妻成功堵到她:出事不找老公,该当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