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人分担痛苦,他人的烦恼就成为你的一颗菩提果。
佛教认为,绝望与痛苦源于人心的嗔恨、冷酷、嫉妒与执著,而光明与快乐则源自“慈、悲、喜、舍”的心。通过修习禅定,培养“慈悲喜舍”的心,可以化解人们内心的负面情绪。具体来说,关心别人的幸福,“慈”能予乐,化解仇恨;关心别人的痛苦,“悲”能拔苦,化解冷酷无情;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喜”见他人乐,化解嫉妒;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大众的关系,“舍”去执著,平等待人。一个人若能以“慈悲喜舍”的心处世、待人,不仅使自己获得无量的快乐与幸福,而且可以帮助无量的众生,所以佛教将之称为“四无量心”。
这里,我们讲讲“四无量心”中的“悲”。一般人习惯在逢年过节、生日、结婚纪念日,或是新居落成、榜上题名、升官发财等特殊喜庆的日子送礼。其实,当一个人遭逢横逆,身心受创,悲伤失意的时候,你能伸出友谊的手,真诚地关心他、安慰他,送给他一些因缘,帮助他解除困难、远离烦恼、提供所需,甚至给他一份祝福,祝他平安、祝他顺利、祝他如愿等,能够雪中送炭,给人一些重新再出发的因缘、力量、知识、技能、方便等,这才是最好的礼物。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可能对别人的痛苦不是那么敏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那是周日早晨,在纽约的地铁内,乘客都静静地坐着,或看报或沉思或小憩,眼前一幅平静安详的景象。这时候突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的喧哗吵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坐在我旁边,任凭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这种情形谁看了都会生气,全车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的孩子打扰了不少乘客,可否请你管管他们?”
那人抬起呆滞的目光,仿佛如梦初醒,他轻声说:“是,我想我该设法管管他们。我们刚从医院回来,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才过去的。我已经六神无主,孩子们大概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瞬间,我看此事的角度改变了,想法、感觉与行为也随之一变。我的怒气全消,情不自禁为他感到难过,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噢,您的夫人刚过世?很抱歉!您能向我谈谈吗?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吗?”所有的一切就此改观。
理解和体谅别人的痛苦,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因为人生中并不总是阳光灿烂,每个人都会有遭遇痛苦,心情低沉的时候。这时候,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别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关怀。
在许多时候,当别人处于痛苦中的时候,或许我们无法提供多少实际的帮助,但是如果我们能提供一双倾听的耳朵,也会给对方极大的心理安慰。
或许对方需要的仅仅是我们的倾听。
佛教认为,当你有机缘碰到周遭认识的人们,甚至不认识的人们,有痛苦、烦恼时,能诚心倾听他诉说苦恼而心不烦躁,是“耳施”的一种。进一步说,能在面对他人毁谤,甚至听到周遭传答任何不顺耳的话,耐心地倾听,不排斥、不报复,也是耳施的一种。因耳施而帮助人家减轻内心的痛苦,因耳施而减轻自己及他人的无妄之灾,因耳施而获得智慧、辩才……就是耳施最实际的现世报。
让我们学会倾听吧。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别人,就让我们给别人一双倾听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