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惊喜
我似乎习惯了德国的生活,以及德国的这个留学生活第一天见到的人,后来成了要好的朋友,据说他是一个作家,瑞士的作家,别人都叫他艾尔德先生,我常常不会这样称呼他,看着他阴鹫的脸我会觉得他思维的跳动和纸笔间的跳跃。
那是一个难忘的早晨,我总是这样想,那是一个难忘的早晨,阳光明媚,和风习习,万里晴空,一望无垠,鸟儿在林间搔首弄姿,卖弄风骚,青草味混杂着泥土味,带着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落在草丛间的珍珠玛瑙。艾尔德先生阴鹫的脸遮住我的视线,我让他离开我的视线,我的英语憋足极了,我甚至大喊出来。我心中一直在琢磨,要加紧学习英语的步伐,还有德语,这是我正在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心甘情愿选择的,不能辜负了自己的心。他脸带笑容,好似刚刚的吼叫一点没有影响他的兴致,我对这是恼怒极了,但又无可奈何。
“我可以带你去你的同胞聚会”他无所谓道。
“不用,你知道的,我需要的是安静,不需要更多的喧闹”我丢下一句话,独自一人漫步在校园里,看着湖水,静的可怕,我突然意识到,此时的自己也是安静地可怕。
我四处张望,确保那家伙没有跟过来,我才踹了踹气,如同卸下千斤重担。
“嘿,你好!”亲切的声音。
我望着她,棕色自然卷发,蓝色瞳孔,深邃的眼神,如同你自己已经陷入迷离的梦境,我呆呆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不知道我做了什么,只知道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想要说什么,却是怎么也张不开口。她拍打我的肩膀,我惊醒,看着她,向她问好,手势僵持,想要尽力微笑的和蔼,但怎么也笑不来,一脸的肉似乎凝固一般。她说她要找艾尔德先生,问我可知道?我说:“我知道!”我给她带路,他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瑞士青年作家,她是她的粉丝,我才知道,像艾尔德先生那样的人也有粉丝,我想要笑,但没有笑出来。
我们来到公寓楼下边,我告诉她在203室,她说她应该谢谢我,请我一杯冰镇果汁。我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楼层间,我往回走,散漫的走着,我心中想,要是这个女孩见到艾尔德先生如何表情,会不会大发雷霆?
“埃文先生你来补习英语了,祝你周末愉快!”和蔼的斯诺德先生总是这样向我打着招呼。让后拉住我的手,亲吻,像是一种祷告。我初始被这种举动吓了一跳,后来与斯诺德先生倒是成了忘年之交,知道回过之后我们依然信件往来,读他的信就像是读一片趣味横生的故事,舒畅快乐极了。每每这般,我总是很享受的。
我微笑着,向他走去,以一个拥抱来回馈他的一切,他告诉我,语言就像是一个人的手和胳膊,不管出生怎样的背景,在语言环境下也是能够熏陶和培养,他自己会说8个国家语言,我总是亲切的称呼他为“语言学家”,人们也是这把称呼。
他第一次上课,用他那和蔼的眼睛看看在坐的每一位人,让后他从不介绍自己,直到后来,我们聚会,想请他跳舞,但不知道名字,显得尴尬极了。他告诉我“语言的开始是去了解‘他’”我震惊他的这句话,语言开始是了解“他”,我仔细揣摩这句话,回旋在脑海,我不记得我的无不有没有跟上舞伴的脚步,只是身子在动,脑海中想的却是这句话。
英语和德语结业那天,他脸带笑容,与我握着手,感谢上帝,我的孩子,你以优异的成绩结业了,后来我发现其实我的英语和德语考试一塌糊涂,我自己知道的,我从来不会骗自己,因为那样总是会让你自高自大,或者坠入深渊。我想说什么,斯诺德先生用德语与我交流着,我发现我们能够自由交流,彼此领会那个过度的思想和灵魂的跳动,我知道我成功了,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我们互相拥抱。
他牵住我的手,走向一处角落,那些影子再熟悉不过了,她默默地站着,想要说什么,但没有说,斯诺德先生向我们介绍着彼此,他说她是极具天赋,是他的骄傲,也是中国学生的骄傲,随之和蔼的眼睛看着我,你也是我得意的弟子,你不像他们,你懂的这世间的规律,从不强求是你的武器。他离开,我们对望着,她没有说话,我也没有,我们互相静默,只是看着远方,但都没有走开,我想打破这尴尬,她也想,我们都想说什么,我看着她,我们笑了。
“嘿,你好吗?”我试探着问着。
“我很好,你呢?”她回道。
我微笑,我们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讪着,说着关于我们似乎都不知道的故事。
“你怎么会在这里?”我最后还是问出了这句。
“来这里散散心!”她甚至没有考虑就姥姥道来。
“你呢?”她反问道。
我笑道:“散散心!”
她面无表亲,生怕这话让她觉得不妥。我偷偷看着她的一举一动,想要通过点点滴滴找到关于这一切的答案,但无济于事,她沉静的如同一潭死水。
她似乎想要从我这里知道什么,但她没有说,我不知道她想要得到什么!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她双眼盯着我看,看的我毛骨悚然。我想回避她的眼神,但我没有,我紧紧地盯着她的那双眼眸,眸子里那般干净澄澈,我们对视着,谁也不服谁。最终我转过头,看着旁边的杯子。
“你看到我留给你的纸条了?”她嗫嗫道。
“什么纸条?”我疑惑的问道!
我回忆,猛然想到那张纸条,被我随意仍掉的纸条,不曾想竟然是她的纸条,我尴尬极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最后挤出一丝歉意的笑容,追悔莫及。
斯诺德先生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我们身旁,他一脸笑意,像是在看笑话,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招呼他坐下,他没有说话,她望着窗外,像是在思考什么,斯诺德先生送我们离开。她走了,没有招呼我,我跟着去,与老斯诺德再次告别,我紧随其后,不紧不慢,她突然停下来“你究竟要怎样?”我不知道如何作答,只是默默地站着。她走了,我跟上,在留学生女生宿舍,我停下来,目送她消失在眼线内,静静地站立,没有任何思绪。
橙黄的灯光,照射着林子和小树,偶尔见得几个人,亲昵的情人,成双成对,艾尔德先生告诉我,在德国没有在法国那样奢靡的生活,巴黎可以说是衣着失掉了道德和文化诉求,他们只关心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夜笙箫的奢靡腐烂。我想这或许是我不至于及其讨厌他的唯一原因,我们有一颗同样敏感而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冥冥中的缘分,只是上天赐给我们没每一个人一份天赋,这份天赋就是我们活着赖以生存的基础。
除了上课之外我唯一的兴趣读书,我涉猎书甚广,就拿古代波斯诗人鲁米来说,在阿拉伯国家,甚至在欧洲也是占有一席地位,但相对于中国来说了解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我大概的以为应该是泱泱大国,天朝上国惹得祸,也让国人间接的远离波斯诗灵圣魂的沐浴,以至于陌生。艾尔德先生就在我左手边翻看V。S。奈保尔的《幽暗过度》,专注的表情让我已经忘记他那阴鹫的面部。
提及印度,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兴致勃勃,印度应该是怎样,怎样..我不能理解他的滔滔不绝和极度赞扬,每次都是引用奈保尔的那句话:“印度与我是个难以言表的国度,他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却不能对他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我离它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文学没有国界!”他摇头晃脑,像极了夫子吟唱,但没有旋律。
他还提及了中国的徐志摩,他说他是中国异数,他不是中国人,他像英国人,但他是极爱中国的,我赞成他这样的说法,精辟的很,他总是一针见血,铿锵有力,让你无法想起他那阴鹫的脸。记得在教他中文的时候,我最喜欢教他“恰到好处”这个词语,这是宋玉的大作,他摸着他的脸,似乎在模仿什么,摸了摸有放下,如此循环几次,看他如此举动,心中不免偷笑,好奇而专注的他显得那般可爱,甚至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对他发生了改变,情不自禁,毫无防备。他大笑,嘴巴张的大大的,手舞足蹈,像极了一个发现天大秘密的小孩子,那种喜悦跃然于脸。
他深深叹息:“你们的文化委婉极了,真是急死我了!”我想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笑的笑话,我问他:“莫泊桑先生不是也精于此道吗?”他摸着发梢,神情泰然,像是在回忆,也没有回应,最后房间一片肃静,安静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