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5400000025

第25章 文化性格:选择的惶惑

东西文化撞击的惶惑

中国文化封闭性的硬度及其对于外来文化的惊人的抗拒力,世所闻名。外国学者论及中国19世纪中叶以后的文化状态时,有过如下的分析:

当西学在日本迅速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之际,它在中国却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在18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就思想交流而言,收效甚微;但事实上,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中国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剑桥中国晚清史》

论文列举事实对比证明:一位在1870年到日本一所普通学校从事教学的美国人,对于西学在日本所占有的显着地位以及学校收集西方书籍的规模保留有深刻的印象。但即使是时隔20年后访问一所典型的中国书院时,他几乎难以发现任何表明西方影响的证据。在中国,西方教会的文化渗透和交流活动只能以极为缓慢的速度进行着。那种文化的“硬质”表现出了排拒“异物”的惊人毅力。但西方的洋枪大炮终于惊醒了这个古老帝国的传统梦。先进的知识界敏感到了世纪末的危机。于是奋起引进西学以图光大。作为这个文化觉醒的伴生物,中国从那时开始便经历着无尽的心理意识上的磨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化变革的意图都以失败告终。

“五四”创造了奇迹,但也是重围中血战取得的成果。但从“五四。的文化革命到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这一次巨大的旧文化回潮究竟是证实了胜利,还是证实了胜利的背面?这一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中国感到了非如此的选择便没有出路,但却有更为强大的力量阻挠这一选择。

“五四”那一次大的搏斗,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冲撞的表现形态。

“五四”以后,有一个长的延展期。这个延展表明了质的异变。一个大动乱之后的重新起步,导致这一起步的是又一次更为沉痛的觉醒。当前文学新思潮所展现的骚动不宁,正是东西方文化在本世纪后期中国的更为深刻的一次撞击。与文学变革诸问题纠缠一起的文学论辩(例如关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态度的激烈论争便是其中之一),其实质依然是这一文化冲撞的派生物。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遇到外来事物时所表现的惊恐万状,从特定的环境氛围考察,是由于鲁迅所说的处于衰弊陵夷异常不自信的状态。因为自己肠胃不健,所以害怕一切杂物。因为自己不强大,所以由不自信而导致排拒外来的侵扰。衰弱的世代,此种倾向格外浓厚。若国势隆盛如汉唐,则大多表现为漫不经心。但毕竟盛世如汉唐者寥寥,于是恒常的文化心理状态则是忧心忡忡的“小家子气”。当前的阶段大体处于大动荡的摧残之后的衰落期--这种衰落感的猛醒是由于中国重与世界沟通而通过比较获得的。曾经有过的“世界革命中心”的闭锁造成的颠狂,尔后出了一身冷汗。于是颓唐之感猛然袭来,不得不打开门户。而门户打开之后,又挡不住强劲的风。在这种两难之中,文化的警惕表现为一种病态。某些论者谈到对外来影响盲目崇拜将导致“我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相貌,自己的性格,慢慢地会完全没有了,我们会自惭形秽地倒在外国人面前连头也不敢抬了”,便是这种心理的表明。这些表现,是就特定的环境氛围说的。

就一般的恒定状态而言,中国由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富有而有着不可动摇的自豪感。愈是殷实的家族,自我保护的心理便愈是浓厚。富足使它无须求助他人。它自身就是一个自足的实体。由此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封闭性格。自足导致了自大。长久的封闭使中国缺乏对世界的了解,于是往往表现为无知的愚妄。这种情况在飞速发展的现实面前,往往表现得具有喜剧色彩。不论是哪一种状况,或由于自足而封闭,或由于自卑而惊疑,中国有着一个不轻易放弃的自卫武器,即“民族化”、“民族传统”、“民族性”、“民族特点”等等。各种名目都含糊地指向一个模糊不清的事物。不论是因为强大或是因为弱小,对于这个民族保护主义,是一种长久的需要。当上述那个自卫武器变成了抗拒的借口时,这一文化心理就不断制造出可怕的后果。

保护主义的排拒性

每当文学面临变革,向外域寻求一种新的引进时,它便会从古老的柜子里取出这个武器。

“五四”要废除文言文,便有一些论者出来宣扬文言文是多么美妙的“宇宙古今之至美”。每到有人阐述西方现代象征诗某些艺术优异之处,便有人论述现代派的诗歌,包括他们“读不懂”也并不赞成的作品如“朦胧诗”,我们也是古已有之的。中国的强大与弱小的“混合”,造成了它的特殊的文化性格。这性格基本上是一种变态:又自信又自卑。神经性的过度警觉造成了一种普遍的对于外来影响的排拒。这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面对一个奇怪的新生物,抗拒它仅仅是因为它是外来的。一旦发现了它也有长处,又会以心理平衡的方式论证这也是“古已有之”,或论证该物压根就是从我们这里传出去的。中国人对于文化的保守主义,使它在新的事物面前表现了变态的悭吝。

最初,它顽强而无理地抗拒,对“侵入者”怀有敌意。它为抗拒这些事物寻找理由:“不合国情”、“不合心理习惯”、“失去自己”、“数典忘祖”。继而又可以寻找各种理由,说明外来者本来就不怀善意,或本来就有问题。文化抗拒心理的最有效的心理平衡,就是给所有的外来者贴政治标签,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到修正主义、帝国主义。这种方式终于造成“文革”十年的灾难。但这种方式毕竟不能持久,于是难堪地被迫接受。久之,也就似乎忘记了那种难堪。在当前新诗论争中,最初几乎是对一切的不合于已有欣赏习惯的创新不能忍受。从艺术、从思想、甚至提高为政治异己的谴责连绵不绝;从“崇洋媚外”到“不同政见”,表现出狂热的批判热情。后来又有新的“新、奇、怪”出现,舆论对先前的“朦胧”和“怪诞”便自然而然地表示了“宽宏”的“和解”,甚而把他们当初激烈抨击的异端“改造”成了“现实主义传统”构成之一,异类于是变成神圣。他们掉转头来以更大的义愤对待那些新的魔怪。这样,我们这些反“侵略”的文化白血球,便陷入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之中。因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乃是无间歇的寻求新的创造,以刺激文学的消费市场。

这对于一切常态发展的文学艺术,几乎是无一例外的规律。艺术家的弃旧图新,根本受制约于欣赏者的喜新厌旧。既然如此,则一个开放的社会的文艺,一旦恢复了常态的运行,而不改变思维惯性的“文化卫士”们的命运,只能是永远如此这般的尴尬处境:开始是断然拒绝,后来又无可奈何地悄悄接受。在文学的其它领域,情况也大体相似。开始拒绝王蒙不合常规(这个常规即指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模式)的变革,在一阵纷扰之后,终于不再激动而默然认可了《春之声》、《海的梦》一类“怪异”的合理性。

想想张洁《有一个青年》、《谁生活得更美好》一类作品,当年赢得了多少喝彩声!再想想《拾麦穗》、《爱,是不能忘记的》一类作品,换来了多少怀疑的目光和责难!这乃是一个普遍的病症,而不是一个医学上的“特例”。不独文学如此,在艺术的其它门类,这种尴尬的拒绝主义也是随处可见的。邵大箴一篇文章中关于美术有一段的描述:

因为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偏于保守,在理论观念上理论信念上多持绝对主义价值标准,对于相对的、多元的价值标准往往采取排斥的态度。在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点上,缺少积极的文化参与意识。在外来文化碰撞的情况下,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容易产生盲目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卑感和优越感。--《当前美术界争论之我见》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美术界的尴尬时时出现。因为齐白石大胆地撷取了民间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传统的保卫者在惊呼声中谴责齐白石违离了传统。接着是徐悲鸿,他从西方绘画造型中引进了写实的手段而与中国彩墨画相融汇,从而达到形神的高度统一。徐悲鸿当然也就成了“异端”。李可染的才华和创造,被正统的维护者看作是无庸置疑的“野怪乱黑”。在一些人眼中,这位艺术大师属于“传统功力不深”的画家之列。至于黄永玉、吴冠中那些富有创新改革意识的杰作,当然难以得到公允的评价,更何况那些没有地位的青年探索者?在音乐界,几乎每一个着意于改革某些传统的演唱方法的出现,都伴随着严厉的责难。而那些“不离谱”的音乐模式,以及相当平庸陈陈相因的唱法,却无一例外地受到嘉评。

文化偏见导致两个恶果:一个是无批判的兼收并蓄;一个是无分析地粗暴拒绝。只要是“传统”和国粹,则不论其是否糟粕;只要是外来影响,则可以不问是否真有价值。这种无分析给中国文化的现代更新造成危害。这是文化性格的“遗传”导致的消极结果。

对固有文化的奴性依附

文化的排它性的思想根基,在于保护民族文化不致中断与失落的愿望。谈论这一命题时,一般都具有某种神经质,以为天将亡我华夏,而独有我辈在欧风美雨中清醒坚定。这个“使命感”背后,是浓厚的弱小民族的自卑心理。大而言之,是对华夏文化的维护;小而言之,则是对参与其中的落伍的自警。总的是一种变态的敏感反应。构成这一文化病态的另一因素,则是一种特殊意识的极端影响导致的心理倾斜。我们不仅是为文学划定各色的阶级属性,而且也把文学服务于那些较少文化的人群,当作文学唯一正确的方向性体现。我们把文学的重心放在无文化或缺文化的欣赏者那里,以那些欣赏者是否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来宣布文学的是否成功。这已成为惯例。文学的普及性事实上成了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与此相关的,是另一种方式的排斥。常谓的“脱离实际”,指的是另一种或另几种形态的文学不适于中国社会(如战争时期、革命高涨时期、对文化进行“革命”的时期等等,都会宣布某种艺术为不适宜的)以及特殊的中国接受者。

许多的文化珍品和艺术奇葩都在这样的名义下受到拒绝。常谓的“为艺术而艺术”,一般指的是艺术与宣传效用的违离。在偏狭的艺术观念那里,艺术的价值等同于宣传的价值。这种观念认定与宣传相脱离的艺术几乎就是精神的鸦片。无益即有害,它们的准绳是宣传的效用。在这一名目下受到贬抑的艺术,品种之繁、数目之多是惊人的。而它造成的艺术生态失衡、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估量。许多迎合某一特殊群体欣赏趣味的艺术品,很难判断其必定为高尚的或崇高的,甚至很难判断其必定为无害的。民间流传的跑旱船或踩高跷一类艺术节目,由同性扮演的打情骂俏,其间有不少恶俗成分,却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庸俗在这里得到不庸俗的宽待。一成不变而且趣味不高的《猪八戒背媳妇》的历久不衰,若肯定认为只有它方能体现正确的阶级立场或艺术方向,这只能构成一种反讽。对于这些,人们不仅毫无所察,且津然有味地提倡,这同样是偏见构成了谬误。传统文化确是民族智慧和世代创造的精神宝库。但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个思想和艺术糟粕的“宝库”。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成份,只有“五四”初期进行了一番表面的冲击。而后风流云散,大抵以悄然不语的方式慢慢又“浸润”了回来。《三国演义》中有多少封建思想体系的产物?《杨家将》中有多少封建道德的说教?人们只忙于为它们的宣传开放绿灯而无暇它顾。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声称要进行维护文学纯洁性斗争的高潮中,却无保留的默许了上述封建毒素的蔓延。民间初级的文艺形态中存有瑰宝,亟待有心人去挖掘。这种挖掘不是如同过去那样赋予政治意义之后再加以偶像化。正确的态度是从遗产整理出发的认真开掘,不是照搬不误,而是得其神髓,予以现代更新的再创造。对于民间初始文化形态的奴性膜拜,是一种消极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再加上道德化的考虑,加重了它的庸俗倾向。对于外域文化的不加分析的美化与臣服,是一种奴性的表现。而由于非艺术的考虑而对固有文化(包括民间文艺)的无批判的照搬与神化,同样也是一种奴性的表现。媚洋与媚俗同样地构成了中国文化性格的劣质。而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对于传统文化的无批判意识,以及对于民间艺术局限性的无分析倾向则是主要的。

同类推荐
  • 温暖的故事--寒冬里那丝暖意

    温暖的故事--寒冬里那丝暖意

    《寒冬里那丝暖意》从作者孙瑞林已发表的故事中精选出45篇,每篇作品都以灵动的笔触和质朴的语言,讲述一个洞彻人心灵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把深奥的人生道理,融入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之中,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以滋养,情感得以温暖。本书的故事中有你、有我也有他,只要你翻开它,就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寒冬里那丝暖意》的每篇作品都犹如一杯咖啡,让你从中品味出幽香深远的韵味。
  • 书山问道:文化·文学·艺术阅读札记

    书山问道:文化·文学·艺术阅读札记

    本书作为一本文化、文学与艺术书评集,共分四辑:中国文化观察、西方文化管窥、当代文学浅论、中西艺术初探。作者首先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态及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其次点出了西方文化强大背后潜藏的各种危机,再次勾勒了当代文坛林林总总的现实生态以及容易忽略的文学角落,最后分析了中西方绘画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好莱坞电影背后鲜为人知的意识形态博弈。在20余万字的书评中,作者时而理性分析,时而激情表述,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山论剑”。在作者看来,文化、文学和艺术之间,血肉相连、精神相通,撇开文化看艺术,或者撇开文化谈文学,都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 窗外桐花飘

    窗外桐花飘

    这是一本写给男孩女孩们的散文集,优美的语言,感人的故事,真挚的感情,伤心的经历,一切一切都是男孩与女孩们的心声,男孩与女孩们的世界,正如书的名字一样,本书全文都是那么的充满诗情画意,打开书,你的心情便不自觉的随着书中的情节而变化起伏,啊,男孩女孩们,你们的世界是美好的,你们的感情是美丽的,你们了解你们自己吗?这里,就展示了你们那多姿多彩又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
  • 不变的印记

    不变的印记

    如今,有人把描写民工题材的文学与诗歌,统称为打工文学或日诗歌一一他们以在外地打工的写作者为界定。这种称谓是否科学,至少是值得商榷的。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诗就是诗,它可以是打工者写的或反映打工者的生活的,却非要加上什么“打工诗”的符号,难免别扭和有些牵强附会。而且,对于创作打工题材的诗作者而言,似乎他们的创作成就之被关注,仅仅是因为打工者的身份,这对于相当数量的写作者而言,似乎有人格不平等之嫌。这个话题似乎远了些,笔者也将会另外撰文探讨,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 常春藤诗丛复旦大学卷·杜立德诗选

    常春藤诗丛复旦大学卷·杜立德诗选

    本书收录了诗人杜立德创作的经典诗作。包括:致敬,;十月;毕竟的寂寞;秋分;门,一直虚掩着;红峡谷;丽江之行;一种态度等。
热门推荐
  • 农家有田没有甜

    农家有田没有甜

    意外不是经常发生,却是无处不在!赶上穿越潮流的陆可可,不得不认命的面对眼前这群奇葩的“吸血鬼”。“可可,我们私奔吧?”陆二爷家的小六一脸深情的看着眼前的人。“可可,我带你离开。”贺记酒楼的掌柜泪流满面的看着躺在床上浑身是血的人。“我愿剪短三千烦恼丝,只为之后是路人。”陆可可眼神清冷,语气清淡,面对着眼前的男人不急不缓的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归兮此世

    归兮此世

    慕年死了两次,也活了两次。第三世的自己遇上了一个@#&?的男人——初次之谈,慕年问男人:“恨到深处谈何控制?”那次,慕年说绝望是耻辱,而男人坚定道:“你会尝到的。”二次交谈,慕年嘲他:“你还有尊严吗?”男人一改风流模样,故作高深的看着她,但笑不语。那次,他留下一句话;“连自己都护不了,你又有何尊严?”三次之谈,最后一次。慕年坦白,她是女人,他甚是淡定。那次,男人立下誓言:“我收尸骨为生。”慕年落泪,她曾说过,她弑天下为途。可这个男人也是@#&?的——慕年:“你割袖子干嘛?”男人:“怎么?我断的不够潇洒?”慕年:“……”其实他还是@#&?的——男人:“宝宝,我爱你。”慕年没理。男人:“宝,我爱你”慕年:“嗯……”男人:“宝你快回我说你爱我。”慕年:“嗯……你爱我。”男人幽怨的盯着她:“……我爱我自己。”末语:与暮冥年,沁湘君;一别如斯,归来至。PS:[穿越重生/架空历史/男强女强/1V1/双洁]风流妖孽男主×外冷内热女主
  • 无上控神

    无上控神

    这是一个没有神的世界,英雄与传说共同存于尘世,这又是一个异象纷呈的大陆,光怪陆离,人兽并行。不修天道,不做枭雄,只为逆转千世轮回,踏八荒六合,成就无上神通。云霞雾虹,春夏秋冬,皆我掌控,红颜一怒,翻云覆雨万界纵横。
  • 买个相公是王爷

    买个相公是王爷

    穿越女遇到重生男怎么破?好老套的剧情啊!集团公司老总柳卿卿穿越到柳国公府柳卿卿身上。被休弃,被前夫的现夫人纵火,死里逃生的柳卿卿才不想报仇,她只想开开心心过完这辈子,利用自己特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前世今生被渣男伤害,这世她只想找一个合约相公,生孩子。重生男李成曦假装失忆走近柳卿卿身边,装正经,耍无赖,终于抱人美人归。一起升级打怪过上没羞没躁的日子,并的顺利走到权利巅峰。
  • 猛夫

    猛夫

    七百年前,灵气复苏,万族入侵!李信觉醒重生,从氪金开始,征战四方。夺无尽气血,铸无敌根基,一路猛推,戮神证道。
  • 轮回之神翼

    轮回之神翼

    大战之后天皇擎天对说:夏亦辰你现在的态度决定你十年后是人物还是废物,所以尽情的来挑战我的吧,你这个废物!我是绝对不会输的,我一定会亲手杀了你!
  • 德兰大陆圣战

    德兰大陆圣战

    在遥远的德兰大陆,一直存在着两股势力,圣族和魔族,而圣王和魔王之千百年间的战斗,一直在继续。。。直到
  • 遇见的时光刚刚好

    遇见的时光刚刚好

    知道她被黑道绑了之后他慌了,第一次发这么大的火,不顾一切的跑到皇甫九堂面前,问道:“她人呢?”“咦?权大导演,你怎么来了?”闻声转头的她很是惊讶。他看着一群躺在地上鬼哭狼嚎的黑衣人,不明所以:“他们。。。?”她不好意思的嘿嘿一笑:“纯粹是防身。”他呆了,瞬间颠覆了自己的世界观:“她到底是不是个女的?”单亲家庭的草根女生迟菲遇上后台强大的高富帅权坤,从此一步步走上演艺生涯的道路,看她怎样在波谲云诡中化险为夷,成为娱乐圈的传奇女神,又是怎样游离在两个霸气的男人之间选择自己完美的爱情。。。。。。
  • 诸天里的反派

    诸天里的反派

    穿越成青蛇里的法海。如来:法海,你戾气太重,当潜心修佛。法海:大胆妖孽,我一眼就看出你不是人,大威天龙!群:10768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