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在麦康森与亨利分手之际,约翰·道奇辞去了福特董事会董事之职,并宣布道奇兄弟公司一年后停止供应福特零件,决定自己生产汽车。不过他们仍持有福特公司的股份,他们将每月从福特分到的巨额红利投资到自己的汽车公司,成为福特公司的竞争对手。
亨利当然不愿干花钱打击自己的傻事,更何况当前急需资金开办新工厂。
1916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在总工程师威尔斯的陪同下,走进道奇兄弟俩的办公室,告诉他们,福特公司所有的股东今后拿的红利以120万元为限,余下的利润,公司将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亨利自认为,他的限利分红的决定是公正无私的,他自己手持福特公司51%的股份,身为最大股东,要说受损失,首当其冲的是他自己,他的股份是道奇兄弟的六倍,损失也是他们的六倍。
道奇兄弟认定这是亨利企图独占公司的计划,对此,他们并无意见,他不满的是亨利对待他们的手法,而其中最不满的一点又是亨利的减价政策:这个时候,亨利又再次提出要降低T型车的售价。本来福特汽车供不应求,完全可以涨价,但亨利不但不涨,反而减价。道奇认为减价的目的就是不愿分股利给他们。
这一年的11月,兄弟俩向法院控告福特公司,要求停建新厂,按过去的分配方法,立即支付他们应得的1900万股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在此前几天,他们两兄弟还参加了福特的儿子艾德索与伊林娜的婚礼,因为新娘的父母与他们是长期的邻居。
在法庭上,代表股东一方的律师质问亨利:“福特先生,你认为贵公司赚更多的钱不好吗?”
“我想是吧。”
“那么你对赚钱不感兴趣啰?”
“可是要想不赚钱也不容易呀。”
“这我倒要问你,既然不想赚钱,又何必设立福特公司?”
“我设立公司的目的,是谋求全人类的利益,正因为我的出发点如此,才能一直很赚钱,顺乎自然。”
“但是你的经营方针是用高薪雇用工人,又以低价出售产品,这不是与赚钱背道而驰吗?”
“不,你不妨试试看,顺乎自然就能赚钱,刻意发财不一定行,这有一定的道理。”
这番话,不能认为是亨利·福特故作姿态,事实证明,亨利的营销哲学就是薄利多销。T型车投产那年的售价是825元,年底涨到850元,随后便是一路降价。1914年降到440元,到打官司的这一年,1916年,市场只卖345元,而质量并无改变。“我宁可薄利多销,也不愿提高价钱少卖几辆车。我这么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车,给更多的人较高的薪水,这是我人生的两大目标。我们的车卖440元时有50万人买,卖360元时有80万人买,虽然每辆车少赚了,但生产了更多的车,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市场繁荣,最后我们还是收到了我们该得的利益。”
亨利高人一筹的地方就在于经营方针对路,这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也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声望。但在道奇眼里,福特所做的这些都是针对他来的,目的就是让他的汽车生产不出来。
在法庭上,道奇兄弟的道理也是站得住脚的。他们控告亨利想在红河边建一个大工厂,虽然有政府的投资,但对那么大一个厂来说,福特公司还差一大笔钱。为此,亨利克扣他们的股利。
道奇的官司关系着其他小股东的利益,他们全都瞪大眼睛盯着看。亨利这一手得罪了全体股东,而且也有违股份公司的组建原则。
审判进行了三个月,法庭最后判决:“可以扩建工厂,但股东的红利不能裁减。”
亨利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便决定辞去福特公司董事长的职位,另外在红河组建一个与老公司无任何牵扯的新公司。他要把精力集中在这上面,他早已对与这些股东们打交道感到厌烦了,他要的是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公司。这个公司的规模应是老公司的四至五倍,制造与福特公司完全不同的汽车。
其实,早在打官司之前,道奇兄弟就阻止过亨利办新厂的企图。他们主要担心办更大的厂,卖更便宜的车,损害股东利益。亨利明确地告诉他,股东早已赚回了自己的投资,现在公司赚的钱不再分红,用来办厂。约翰·道奇针锋相对地说,如果亨利要用公司的钱为所欲为,他就应该买下其他股东的股票,让它完全成为他的私家公司。道奇出了个价,但亨利不予理睬。
道奇的建议是合理的,但亨利此时对他们早存反感。至于怎样对付他们,他是胸有成竹的。
亨利辞去董事长职位,把它交给儿子,但仍保留董事的职位。
他辞职后,广为宣传将建一个新的私家公司,不仅生产拖拉机,还要生产一种比T型车更为先进、更为便宜的汽车。
于是报界又炒起了福特的新闻,说是汽车业又将有新产品,价格仅250元一辆。
T型车的销路立刻受到影响,艾德索煞有介事的平息市场风波,说新车从设计到投产尚有二三年时间,该买T型车的还是买吧。
福特父子将成立一个新公司,而且比现有福特公司更大,那么福特的信誉、福特的技术、福特的市场都将随之而去,老公司便不打自倒,股东们的股票又价值几何呢?当此之时,股东们纷纷提出退股。
亨利只是到这时才将道奇兄弟、库兹恩斯等几个股东的股票全数买下,出价自然是由不得那些股东了。但是与别的公司比,也还是够可以的了,特别是对库兹恩斯,他以每股13000元的价格收回。库兹恩斯当初借他姐姐的200元,凑足2500元投资,到此时赚了362036元。道奇兄弟的股份最终也是以12500元一股收回的。这些股东们的回报率可说是商业金融界史无前例的。
不过最大的赢家还是亨利,他以一亿零五佰万的价格买下了余下的41. 5%的股份,使公司资本总额达二亿五千万,几年后翻为十亿。这笔财产统统为亨利、艾德索和克拉拉所有,份额是这样分配的:亨利占55%、艾德索占42%、克拉拉占3%。亨利成为美国资本主义最大的企业主,鼎鼎大名的洛克菲勒在全盛期也不过拥有标准石油公司七分之二的股份。
福特公司成为福特家族的私家公司,亨利再也不必提建新公司的事了,他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地规划自己的事了——在红河建新厂,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厂。
公正地说,如果没有剔除那批每年坐等分红利的人,亨利不可能实现他伟大的抱负。那批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亨利注视的是推动产业革命。
4 汽车王国
福特要建新厂的事报道出去后,全美有50多个商会邀请亨利到他们那里去投资。
早在1915年7月,即和平船事件之前,亨利就带着索伦森、纳森等人为新工厂寻找地址,他看中红河这片地方主要是因为此地靠近铁路,处于红河与底特律河交汇处,河道最终流入五大湖,通向海洋。他的工厂将直接在这里生产原料、燃料、零件,直至成品车,最后福特汽车经五大湖由自己的船队运往全世界。
新址占地2000英亩,是一片广阔的沼泽地。涨水季节容易被水淹。很多人劝福特不要选择这里。福特当然明白这点,但是那种一贯作业的方式太吸引亨利了。
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从井架、管道、炼油装置、开采、储运、出售一条龙到底。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也是这样。这种自成一统的工业王国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海兰帕克工厂虽说早已实行一贯作业,但那只是从零件到整车的过程。亨利还想扩大范围,他要用本公司的船队、铁路将原料运来,自己生产钢材、木材、橡胶,从工厂另一头出去的是汽车。
亨利早已看到,如果所有的原料都依赖外界供应,不但价格容易波动,更糟的是有些投机商便会乘机抬价,或者为了等待涨价而不将原料卖给你。福特公司就有一次因为煤商不肯卖煤致使工厂不得不停工5天。这件事给了亨利很深的教训,一气之下,当时便买下了一座煤矿,后来又买了一些铁矿、森林,甚至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买了一大片橡胶园。
红河地区交通方便,地域广阔,有开发潜力,不必为了节省用地而建筑高楼,装设电梯,因此而影响工作效率。在平地上只靠轨道和传送带就可以把各个工作环节连起来,这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多年的经验使亨利知道,大规模生产中,传送方式往往比制造产品的加工过程还重要。
从这些要求来看,要建一个汽车王国,红河地区的优势大于劣势。
建厂过程中,公司的事亨利交由艾德索掌管,自己一直在建筑工地监督施工。
正如他对机器质量要求很严一样,他对工程质量也从不马虎。
一天,亨利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在砌一堵墙。墙高10公尺,长60公尺。亨利看着怎么也不对劲。凭他敏锐的观察力,他肯定墙有问题。结果测量一遍,果然比设计低了一公分。这本来不算大事,但亨利坚持拆掉重砌,他宁肯遭损失,而不容许有任何粗制滥造。质量犹如公司的生命,一堵墙虽不是公司的商品,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工作作风。亨利通过这件事,促使了工程建筑质量的提高。
关于亨利重视质量,还有很多佳话。有一次,亨利看到停在他前面的一辆T型车后窗玻璃有一条波纹。亨利立刻把装玻璃的技师找来,狠狠说了他一顿。这位技师感到很委屈,玻璃商供应的玻璃就是这样,何况当时还正在打仗,玻璃紧缺,就连这样有点波纹的玻璃能保证供应就算不错了。亨利了解到原因后,马上想到自己建个玻璃厂,制造优质玻璃。后来,福特的玻璃厂成了其他玻璃厂商取经学习的地方。
亨利在红河畔建了一个港口,开辟了高速公路,买下了铁路。没有谁能够难住他了。有些人说,福特办交通,这是把钱扔进了无底洞。亨利早算过账,如此一来,公司每年将省下20%的交通费用。
新工厂计划在10年内分期建成。
1920年5月,公司的炼铁炉完成了。这一天,亨利一家人兴致勃勃地来到红河工厂。这个工厂就是他们这一家祖孙三代的。他们是亨利、艾德索和亨利二世——艾德索和伊林娜的儿子,他们给他取了个同爷爷一样的名字。
高炉点火仪式由年仅二岁多的亨利二世执行。他还不会划火柴,是亨利帮他划的。他骑在爷爷的肩上,开心地大喊大叫。那时,他当然不会去想,这份家当,将来要靠他来掌管。
1923年,红河工厂第一期工程完成。占地面积长2公里,宽1公里,共建有44栋厂房,员工人数4万多。到1927年全部完工时,共建有100栋厂房,员工人数将近75000人。光打扫工厂的清洁工就雇了5000人。每月用掉5000支拖把,3000支扫帚,86吨肥皂,以维持工厂的整洁。亨利爱整洁的习惯来自他母亲的影响。他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实际上是开创了一种文明生产的新风。
现在,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现代化的工厂开始运转了。船队在码头卸下煤、铁、橡胶、木材……巨大的熔铁炉和炼焦炉吞下它们的食物,生成各种钢材,再让传送带送到那一排排连绵好几公里、屋顶呈锯齿形的厂房里,加工成零件……当这些原料在这2000英亩的范围内绕了一圈之后,它们就成了一辆辆完整的汽车了。
这就是亨利·福特的理想。他制造汽车完全自给自足,连一颗螺钉、一块玻璃都是自己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