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务社会
随着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金元帝国,世界各地的大批梦想淘金的人纷纷涌入美国。在1913年到1914年间,移民的人数就有140万人。这些移民大都身无分文,又无一技之长。他们喜欢聚集在大城市,听天由命地等待机会。由于生活无着,住得拥挤,卫生条件极差,许多人就自甘堕落,酗酒赌博,卖淫嫖娼。
底特律因为汽车工业的急剧发展,向外界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成为一个对移民有吸引力的城市,因而迅速地由一个安宁、古老的殖民城市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繁荣的大都市。在这里“遍地是黄金、色情和死亡”。城里有1600家营业酒馆,还有1000家地下酒馆,鸦片馆、赌场、妓院至少在500家以上。
那些在汽车厂找到了事做的移民大多住在提供食宿的公寓里。这种公寓,住的人员无论是国籍还是职业,五花八门,极其复杂。福特公司对它雇员的生活不是放任自流的,亨利将他个人的生活准则——有序、整洁也贯彻到他的企业中来了。为了指导工人的生活,防止公司员工及其家庭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社会部。社会部的工作人员分片包干,他们来到底特律的各个居住区,调查他们职工的婚姻、宗教、储蓄、健康、嗜好等情况,帮助或者指导他们寻找生活环境比较好一点的住所。社会部的工作,保证了福特员工文明的素养,同时这项工作也为福特公司家长式的统治打下了基础,谁要是没有按公司制定的规范生活,谁就得不到跟其他人一样的待遇。它过多地干预员工的私生活,后来也遭到了人们的非议。
现在的福特工厂有二万多职工,他们当中的71%是来自22个国家的移民。各国移民的生活习惯各自不同,更严重的是他们大多不会讲英语,思想无法沟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福特动员了他公司的150位工头,充当业余教师,开设了英文培训班。
福特公司招收的女工比当时当地的其他公司都多。她们的薪水也较其他公司高。
福特对于残疾人也敞开了就业之门。在施行日薪5元的制度时,亨利嘱咐人事部门,只要不是传染病患者,就可以招收。对于在公司受伤的工人,也不得以残疾为理由辞退。人事部按照亨利的建议,将工厂所有的工种分成8千个小单位,以便于使各种健康状况的人各得其所。福特公司的这一政策,吸引了很多残疾人来求职,有许多被其他公司辞退的残疾人都在福特公司找到了工作。一时间,福特的残疾工人多达上万人,包括缺了双手、断了双足的,只剩一只手或一只脚的有100多人,瞎了一只眼的有将近500人。福特工厂还有一幢特别的房子是给肺结核病人工作用的。所有残疾人跟一般人的工资标准是一样的。如果在其他地方,他们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因此,这些人对福特厂怀着一股感激之情,比一般人更卖力地干活。工厂还雇了好几百名出狱的犯人,其中有些是假释犯,通常他们比守法的工人还努力。因为他们知道,不是每个公司都欢迎他们去就职的。
没有一把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锁的,福特的日薪5元也不是令每一个工人都满意的。5元的待遇就意味着5元的压力和要求。一个工人的妻子抱怨:“天哪,福特先生,我丈夫每天回家只想睡,根本不想吃饭,日薪5元是个福音,可是你如何去补偿失去的东西?”还有那些希腊东正教徒,他们在宣布新的工资制度后,都离开了公司,因为他们跟其他基督教徒不一样,他们的圣诞节在一月,而不是十二月,当这几百名希腊人未经请假,回家过完节后,公司宣布不再要他们了。
亨利本人不追求很高的物质享受,他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俭朴的。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喝酒、不吸烟,西服也只有五六套。他总是把他的薪水、奖金和股息都投到生产上去,他计划把工厂再扩大两倍,汽车价格降到300元以下。他不需要拼命赚取利润,他觉得钱赚到某种程度就行了,超过一定的程度反不如把额外的利益用在降低售价上,让顾客也得到好处。1914年7月,他又出了一个新招,宣布:如果他的汽车在今后的12个月内售出30万辆,那么每个购车者将会得到50美元的返利。这一招果然灵验。一年后得到了实惠的客户们个个成了福特公可的广告宣传员。亨利被誉为现代第一位将大规模消费和大规模生产结合起来振兴经济的企业家,他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连一些工人运动的领袖也在歌颂他,称他为著名的社会主义改革家、欧文第二,甚至比欧文更伟大。
1916年,福特公司制造了50万辆汽车,T型车售价降到450元以下。虽然售价降低,但公司获利高达6000万。福特的社会部负责人马奎斯牧师说:“福特先生从未把他的计划当作一种救济,亨利和他的工人们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工作。”正如亨利解释他的日薪5元的意义时所说:这样做对于他本人体现了他生活的意义,对于工人来说,则是他们本应获得的劳动报酬。
日薪5元的工资制度为亨利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尽管不久这点增长额为通货膨胀所抵消,但是此后,高工资、高消费刺激生产的原则在美国一直延续下去。亨利发现这一经济规律比凯恩斯要早20年。
2和平船事件
1914年6月,斐迪南公爵在萨拉热窝被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前,正是工业文明在欧洲大踏步前进的时期,美国也正在急起直追。战争的爆发太令人痛心了。亨利知道,美国人天生乐观、单纯而又自大,他们总是梦想规范这个世界的秩序。美国很有可能参与这场战争。
亨利读书不多,但他30多岁时曾读过一本《大问题一瞥》,对他的世界观形成影响很大。他相信轮回学,相信人生既有前生也有来世。他一生勤奋努力即基于这样一种信念:万事万物有生有灭,只有对后人仍有意义的东西,才能永恒。他就是在创造这种永恒。他奇怪地认为自己的前生是南北战争时的士兵。他出世的那一天正是盖茨堡战役结束之时,他是这次战役中死去的某个战士灵魂的再生。因此,他特别反感暴力和流血。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说,战争是金融寡头和军火商人的愿望,诚实的人在埋头工作。“是纽约要战争,但美国不要。”
福特公司早在1903年打开海外市场以后,就已成为跨国公司了,它的分公司和代理商遍布欧洲。他曾经到他海外的领地视察过,当地政府对他的来访都非常关注。他早就意识到自己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了。
一次,底特律《自由报》的一位记者戴拉威尼采访他,询问这位汽车大王对欧洲大战的看法。亨利明确地表示了他的反战态度。他说他宁肯把工厂烧掉也不去造军车,并表示愿意拿出100万作为促进世界和平的基金,只要能阻止战争,他情愿放弃他所有的一切。
戴拉威尼立刻把他跟汽车大王的谈话披露出来。《自由报》第二天早上的头条新闻就是:《亨利·福特致力于全球和平运动》。戴拉威尼还说亨利愿意捐钱做奖金,颁给写反战文章的人,他还要在全球投资,生产拖拉机——田野上的耕耘机械,那是和平的象征。
但是这样的事,亨利并没有跟公司的高层主管商谈过,纯粹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他建议要给每一位客户附送一本小册子,号召美国人民反对战备。库兹恩斯听说这事后,坚决反对亨利的“假仁假义”,说那不过是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举。他劝说亨利不要因无谓的慷慨而招致恶果。
亨利把库兹恩斯的对立看成是个人的原因,他以为库兹恩斯是英格兰人,他支持美国参战,帮助协约国是从个人感情出发。
当库兹恩斯发现无法劝说亨利回心转意时,便决定与之分道扬镳。
亨利可能也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缘分已尽了,他只是劝库兹恩斯不必冲动,再考虑考虑。
当然,库兹恩斯肯定不是一时冲动,他早已考虑过了,并且早已感觉到亨利在有关公司的大政方针上越来越刚愎自用,令人很难与之共事。亨利与库兹恩斯合作的岁月就这样结束了。后来库兹恩斯走上了政坛,当选为美国参议员。
就在库兹恩斯辞职的当天,亨利发表了他对战争强烈的谴责,指名道姓地指责摩根财团向协约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的作法。他说:“应把那些银行家装在罐头盒里运出国”。
亨利的反战姿态,吸引了一位和平主义者史基威摩夫人来拜访他。史基威摩夫人是位匈牙利籍的犹太人,精力充沛、思想偏激、能言善辩。她善于用她激情的演讲调动别人的热情。她满腔热忱地为世界和平而奔走,在她的皮包里,装满了她与欧洲各国领导人谈话的纪录。据此,她坚信她的和平调停计划有实现的可能。
能够争取到亨利·福特这位举世闻名的大工业家、大富翁的支持太重要了,因此,她于11月动身前往底特律,面见福特。不料却被亨利的私人秘书欧内斯特挡了驾,他不信任这位巧言善辩的人。史基威摩夫人气得要离开底特律了,正巧,欧内斯特第二天要外出公干,于是一位记者帮助夫人走进了福特办公室的门。
亨利一向对女人很宽容,对女强人更有种钦佩之情。听了她的一番游说,亨利信服不已。他邀请史基威摩夫人第二天到他乡间的别墅共进午餐。
亨利在他的家乡迪波恩买了一片4000英亩的土地,建起了一座小鸟和小动物的乐园。在家乡的红河边建了一座别墅。
那天陪同史基威摩夫人来到迪波恩的还有那位记者戴拉威尼和芝加哥的一位和平主义者拉克纳,此人正在替美国草拟一个和平计划。他们在迪波恩过得很愉快。亨利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在本周末到纽约走一趟,跟一些美国的和平运动领袖见面。他还决定带艾德索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