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在全世界赢得了巨大声誉,在许多国家广泛流传。著名德国作家弗希特万格指出,这部长篇小说不能只是当作儿童读物看待,“这本书充满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忧国忧民。德国的广大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愤世嫉俗之情,认为这部作品写得十分深刻,在世界上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
3可爱的哈克和吉姆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呢?
这部长篇小说的开头好像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篇。心地善良、悲天悯人的道格拉斯寡妇过于讲究规矩,并要哈克读书识字,这真叫哈克受不了,他感到在她家里实在呆不住。不知疲倦的汤姆着手拟订新的冒险计划。
在这本书的开头几章里,我们不难看出,作家那种惯有的善意的幽默和轻松的嘲讽,完全跟《汤姆·索亚历险记》里一样。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滑稽可笑地模拟冒险小说的笔调,并且运用对比手法,赞颂清醒的理智,揭露鞭挞枯燥乏味的伪君子的宗教偏见。
马克·吐温在谈到塑造汤姆的形象时,强调指出,汤姆的幻想主要来自于书本知识,这些话是颇有深意的。汤姆想象中的那些胆大妄为、凶残成性的强盗,跟周围的现实生活毫无联系,汤姆生活在虚构的世界里,他不假思索地就把在树林里游玩的孩子们想象成阿拉伯人的商队,还责备哈克不懂得书本上写的强盗们打仗时的有关规矩。
可是,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汤姆只是在开头几章里出现,全书的主人公是哈克。哈克精力充沛,活泼机灵,意志坚强,他的感情丰富深沉,哈克的理想正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某种反映。他渴望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束缚,不受折磨,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典型形象。
小说的第五章叙述哈克的父亲回到镇上时的情景,周围的一切都笼罩着冷漠、愁闷的阴影。
主人公哈克见到父亲时的场面,没有丝毫强加的所谓浪漫色彩。老费恩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大发酒疯,跟这样一位父亲呆在一起,哈克时刻担惊受怕,深感苦恼。这个老醉鬼不仅是动辄殴打儿子,而且对黑人也极端仇视。
哈克像成年人那样深谋远虑,当机立断,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他终于逃跑出来,他跟黑奴吉姆弄到一只小划子,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游。可是到了夜晚,他俩迷失了方向,不知不觉地乘坐小划子漂流过了俄亥俄河口,来到了南方棉花种植庄园,这是美国最残忍的蓄奴制地区。
马克·吐温创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在美国宣布解放黑奴已经过了20年,可是,黑人在南方和其他有些地区仍然处于供人驱使、受剥削和受屈辱的“半奴隶”地位。马克·吐温对此深有感触,在这本书里反映黑奴生活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作家的愤慨。
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里没有用大量篇幅描写黑奴们遭受的残酷迫害,不过,我们还是不时地读到这方面的叙述。作家主要是刻画黑奴纯洁美好的心灵,揭示他们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衬托出蓄奴制度的残酷性。
吉姆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物。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
吉姆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物,当哈克采取白人中间习以为常的方式,“欺骗愚弄老吉姆”时,吉姆受到的欺负使人格外同情。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马克·吐温没有直接发表任何议论,都是通过哈克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的,因为他既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又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
在书中哈克的内心世界被描写得相当丰富。他机智勇敢,比汤姆年长几岁,但显得老练,相形之下汤姆毕竟只是个小孩子。如果说,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汤姆身上体现了马克·吐温童年时代的某些性格特征,那么,哈克的原型就是汉尼巴尔镇上作家小时候的好伙伴流浪儿汤姆·堡兰肯希波。有趣的是他比马克·吐温也是年长四五岁。
显而易见,反映南北战争前的美国社会生活的这部长篇小说的批判倾向是十分鲜明的,马克·吐温正是通过对哈克、吉姆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19世纪末期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态度。
4声援美国工人群众运动
1886年马克·吐温年过半百,头上增添了许多白发,手脚也不如前些年那样灵活,患了慢性风湿症,遇到寒冷潮湿的天气,他感到肩膀疼痛,给他写作时带来不便,这时他就一边写,一边找人用打字机打印原稿,然后,他跟妻子一起逐页逐页地进行校对修改,有时实在忙不过来时,女儿们也来帮忙。
马克·吐温始终精神饱满,思想活跃,他的头脑反应非常敏捷,周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新鲜事物,往往引起他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他觉得自己有写不完的题材,对美国社会的重大问题总是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80年代的上半期,纽约和哈特福德就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这里的居民们最先跨进电气时代。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从此使成千上万的居民们告别了煤气或煤油灯,这个拥有300万人口的城市,到了夜晚,灯光通明,车水马龙,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夜城。
汽车诞生了,成为居住在哈特福德的百万富翁炫耀的最新型的交通工具。通过不断改进,前后轮子同样大小的自行车虽说只有两年的历史,但使用十分方便,连小孩子都会骑,看来,过不多久的时期,人们使用了数百年的马车势必从纽约城的街道上消失。
几年前,一位名叫贝尔的苏格兰人,从伦敦带来了他发明的电话机,神采飞扬地在纽约的契克林会议厅里向人们演示和讲解它的用途,纽约人将信将疑,犹豫不决,还是居住在哈特福德的工商业和文化出版界的人士对新事物最为敏感,其中包括幽默作家马克·吐温,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先安装家庭电话的人们。电话在哈特福德试行3年后,纽约已经有了3000家用户。
1886年在纽约举行了盛况空前的自由之神雕像揭幕典礼,有100多万美国人从船上和岸上观看这个壮观场面。这是法国人在180个城市募捐25万美元制作的,作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经过著名雕塑家巴托尔第等许多人的10年的精心创作和辛勤劳动,如今自由之神雕像矗立在纽约港的贝德卢岛上,美国总统克利夫兰题写了“自由之火普照人间”的题词,著名女诗人爱玛·拉扎雷斯的一首十四行诗铭刻在自由之神雕像的垫座上。
自由之神高举火炬,象征着民主、自由、和平等,使初次来到纽约的几乎每个人,仰望着这尊巨大的雕像时,心中总是燃起希望的火焰。这一年像潮水般涌向美国的外国移民达33万人。
可是,“人人都是生来平等”的信条,从来不可能保证人人在美国都得到平等和自由的享受,对于普通的劳动者来说,他们当中不少人连最起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都不能得到保障。
失业与贫困,难以承受的长时间超负荷的繁重劳动,使工人群众的愤怒的火山不断爆发,美国在1882——1887年间发生了5237次罢工,人数达80多万。规模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五一”大罢工,发展为全国总罢工,共有35万工人参加,震动了全世界。
南北战争结束后,1869年在美国出现了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劳动骑士团”,它是由非熟练工人组织起来的,把“消灭雇佣劳动制”作为斗争的最终目标。十多年来,劳动骑士团的队伍不断壮大,1886年在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全国大罢工中,劳动骑士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它的广大成员是罢工斗争的骨干力量。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1886年4月29日和11月29日写给弗·阿·左尔格的信中指出:“在说英语的人们中间第一次产生了真正的群众运动”,“土生土长的美国工人群众参加运动,是1886年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劳动骑士’已经成了一种真正的力量,特别是在新英格兰和西部地区,而且,由于资本家的疯狂反对,这种力量将日益增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55—456页)
当时的美国资产阶级报纸,对劳动骑士团大肆进行污蔑诽谤,《纪事报》甚至发表社论,造谣惑众,攻击劳动骑士团所谓里通外国,企图颠覆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乌托邦”的社会。
工人出身的民主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从小热爱人民,跟广大的劳动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美国政府当局对工人群众运动的无耻攻击和残酷镇压,马克·吐温拍案而起,1886年3月22日在哈特福德的一个俱乐部里发表了题为《劳动骑士团——一个新的王朝》的著名政治演说。
马克·吐温在演说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谁是压迫者?是少数人:国王、资本家、一小撮工头和监工;谁是被压迫者?是多数人,是地球上各个民族,是有用的人,是工人,是做面包给两手白嫩的人和懒汉吃的人。
他站在美国富翁聚居地区的豪华舒适的大厅的讲台上,勇敢地宣告:“现行制度已经腐朽没落,已经彻底崩溃”,他坚信劳动者的“新的王朝”必将到来,“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一旦站了起来”,他们就要登上政治舞台,“名正言顺地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而“骗子贵族将要消灭”,极少数的非劳动者“就谁也不能再享受任何特权了”。
1886年,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工人运动遭到残酷镇压,麦克密克工厂的老板们宣布同盟歇业和大批解雇工人;一些工人惨遭杀害,芝加哥的无产阶级召开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抗议集会,会上一名奸细投掷的炸弹爆炸,资产阶级政府当局以此嫁祸于人,阴谋陷害工人领袖,巴尔逊等几位罢工斗争的领导人遭到逮捕,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绞刑。
马克·吐温听到这一事件后,义愤填膺,撰文声讨资产阶级联邦政府的卑鄙无耻的行径,他在文章中指出“工会组织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客观产物”,“劳动骑士团是工人们的救星”,工人一定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5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母亲去世
10年前马克·吐温就从经济上大力资助佩古研制排字机器,从1887年起,它每月要花费马克·吐温3000元,由韦伯斯特公司出版的《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佬》一书,尽管赚了不少钱,但它们却像流水似的全部被佩吉的排字机器“喝”掉了,还使马克·吐温负了不少债,花费他15万元的这部排字机器,如同他父亲约翰·克利门斯年轻时买下的大片田纳西荒地一样,结果是希望化为泡影,成为一场空,想不到在这方面马克·吐温和父亲以及哥哥的命运又多么相似,当然,这也是19世纪许许多多美国人的共同遭遇。
后来,马克·吐温在回忆跟花言巧语哄骗他的所谓发明家佩吉进行合作的往事时,他痛心疾首地承认道:“我完全明白自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出自青少年时代对排字机器的梦想和特殊感情,出自对技术发明的衷心热爱和支持,马克·吐温由于一时轻信招摇撞骗的佩吉而导致他自己一步步陷入经济困境,这10年里他为这部倒霉的排字机器所付出的财力和精力方面的损失,的确是非常惨重的。
马克·吐温在经济上遭受到的另一个沉重的打击,就是他80年代初创办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1885年,它由于出版发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获得巨大成功,在美国出版界曾经一度辉煌,但可惜的是,它刚一登上高峰不久,第二年就开始走下坡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除了出版马克·吐温本人写的书之外,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再也找不到能够畅销的书稿,再加上马克·吐温碍于情面和出于好心,还把一些找他资助的作者的平庸作品出版,导致公司亏本,佩吉的排字机器也不断地从公司挖取资金。
马克·吐温的助手韦伯斯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为公司经营筹划,呕心沥血,1888年由于跟马克·吐温意见不合,他辞职回家,3年后就去世了,他只活了40岁。他的离去使马克·吐温在出版事业上失掉了最好的合作伙伴。
这时,马克·吐温的母亲,88岁高龄的简·克里曼斯,在密苏里州的基欧卡克镇溘然长逝。她对自己的儿子,这位伟大的美国作家一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无论是她那开朗乐观的性格,充满幽默感和擅于言辞的卓越才华,还是她那富有同情心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其他的许多方面,都与马克·吐温的整个成长过程密切相关。
马克·吐温在《自传》里回忆母亲时,这样写道:
她的身材瘦弱矮小,但心胸非常开阔,能够容纳别人的忧愁或欢乐,对人总是关心和伸出援助之手。我发现她跟我所认识的其他人们的最大差别,就是一般人只对某些事情感兴趣,而她却一生中对整个世界,对周围的每件事和每个人都关心。
她总是热情、亲切和友好地关心人和动物,即使是对待那些耍无赖的人,她也原谅他们的过失,主动地关心他们。凡是无人理睬的人,都把她看作可以信赖的天生的朋友。
当她看到失去自卫能力的人或是动物受到伤害或欺凌时,她总是义愤填膺,振振有词地为受害者打抱不平,她的呼声非常强烈,态度坚决,但她说话时却显得语气柔和,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她善于言辞,说起话来总是给人以真诚纯朴文雅的感
觉,往往能使对方大受感动,对她心服口服,同时表示极大的赞赏。
不难看出,马克·吐温与母亲在不少方面都有相似的特征。母亲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她的崇高品德和幽默语言才华,使马克·吐温从小就潜移默化,从他出生到母亲去世,马克·吐温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已经度过了54个春秋,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的关怀、爱护、培养、教诲、支持和帮助,他总是从母亲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
简·克里曼斯这位平凡的女性,为美国人民养育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母亲的逝世,使马克·吐温长久地沉浸在悲痛的气氛和对往事的深情的回忆之中,特别是青少年时代与母亲生活在汉尼巴尔镇的那些情景,总是在脑海里浮现,更加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母亲在世时始终是儿子的作品的最耐心最忠实的读者,她最喜欢欣赏马克·吐温创作的故事、幽默小品和小说,她经常提出不少很中肯的意见,使他获益匪浅,感受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