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大学生自身因素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的影响非常重要。那么,研究生的情况如何呢?下面,做出同样的分析。
一、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以就业去向,即就业与否作为因变量,以政治面貌、成绩名次、英语、计算机、其他证书、干部、奖学金和实习八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对研究生以综合素质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结果做一个双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
对研究生就业与否有正面影响的指标有政治面貌、计算机、干部、奖学金和实习,即具有这些条件对于研究生就业是有帮助的;但其中只有计算机和实习两个指标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就业与否有负面影响的指标有成绩名次、英语和其他证书。因为对于研究生而言,一般都通过了英语国家四级,因而它不能再算作一个优势条件,用人单位似乎也不太看重研究生的成绩名次和其他证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能真正反映其水平的是科研能力,而科研课题与学术论文发表情况没有进入本次问卷调查的范畴,这是问卷设计的一个缺憾。
在反映研究生综合素质的8个指标中,有5个表明就业能力与就业与否正相关,有3个表明两者是负相关的。但能够通过检验的2个指标都表明两者是正相关的,即就业能力越大,越容易实现就业目标。由于问卷设计和样本数目较少的原因,该模型的解释力度是有限的。
再以接收单位个数作为因变量,做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
对研究生接收单位个数的影响与对就业与否的影响非常类似。政治面貌、计算机、奖学金、实习都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后三个的影响是显著的;成绩名次、英语、其他证书和干部身份对于增加就业选择的机会没有正面的影响。即研究生综合素质的8个指标中,3个表明就业能力与接收单位个数是正相关的,4个表明两者是负相关的,但能够通过检验的4个指标中,有2个表明是正相关的,2个表明是负相关的。即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就业结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就业能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就业结果,就业结果还受到其他未考虑因素的影响。
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综合素质各指标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就业与否以及对就业机会多少的影响都比较弱,英语、其他证书、学生干部工作等对本科生就业结果有显著影响,对研究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却并不明显。这说明,综合素质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的决定性作用还受到学历层次的影响。
二、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方法与本科生模型相同。期望在其他沿海地区就业要比期望在北京就业更容易实现就业目标,而期望在中西部地区就业要比期望在北京就业更难以实现就业目标,但前者的影响是显著的,后者的影响并不显著。愿意去农村就业并不利于实现就业目标,可能广大农村地区还无力吸纳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希望在高工资行业就业不利于实现就业,而希望在体制内就业对就业结果却没有负面影响。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的期望月薪越高越不利于就业,尽管这种影响并不显著。所以,通过研究生就业预期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于就业结果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就业地区结构预期上,其他方面预期的影响不大或不显著。
在就业预期的6个指标中,3个证明了就业能力与就业结果正相关,3个证明了两者是负相关的。但通过检验的只有1个,证明两者是正相关的,这说明就业地区预期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决定研究生的就业结果。由于样本数据太少,削弱了就业能力对于就业结果的决定作用的解释力度。
研究生就业意愿与接收单位个数的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选择在其他沿海地区就业明显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而选择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情况则相反。愿意去农村就业和期望在体制内单位就业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但这种影响不显著;而期望在高工资行业就业和较高的期望月薪将会减少就业机会,但前者显著,后者不显著。因而,通过研究生就业意愿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接收单位个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地区结构预期和就业行业结构预期方面。
在研究生就业预期的6个指标中,4个说明了就业能力与接收单位个数正相关,2个说明了两者是负相关的。能够通过检验的2个指标都证明了两者是正相关的,即就业能力越强,接收单位的个数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子命题1.2的正确性,即研究生的就业意愿通过影响就业能力的大小来决定就业结果。
三、就业行为、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
研究生就业行为与就业与否的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投递简历的数量与研究生的就业状况是负相关的,投递更多的简历并不能保证顺利实现就业,但这种影响不是特别显著。求职费用和面试个数与就业与否都是正相关的,只是后者的影响是显著的,前者并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了通过研究生就业行为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是有影响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研究生在花大力气寻找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寻找方式的选择。在这3个指标中,有2个显示就业能力与就业与否是正相关的,有1个显示两者是负相关的,但能够通过检验的1个指标证明了两者是正相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通过就业行为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于就业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生就业行为与接收单位个数的回归分析结果。可见,投递简历数量与接收单位个数是负相关的,求职费用的作用也是负面的,但不是特别明显,面试个数与接收单位个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这3个指标中,能通过检验的1个指标也表明两者是正相关的,即通过研究生就业行为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于就业机会的多少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研究生要讲究就业行为方式,以形成较强的就业能力。
由于研究生人数较小,有些模型无法通过检验。但从通过检验的模型来看,绝大多数都表明了就业能力与能否就业以及就业机会的多少是正相关的。即就业能力越强,就业机会越多,就业结果也越好。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子命题1.2一部分的正确性,即通过就业行为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于研究生的就业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高校教育服务状况既定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决于学习努力程度、综合素质以及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本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综合素质反映的就业能力大小对于大学生能否就业以及就业机会的多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计算机、学生干部、实习经历等指标。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意愿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也对就业结果产生了较大影响,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的就业预期和高工资行业的就业预期都不利于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更多就业机会的获取。如果不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则存在着较大的失业风险。主动的就业意愿体现在积极的求职行动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求职费用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更容易实现就业,所以这些支出是必要的投资。当然,这些支出也有一个方式选择的问题,不能盲目乱花钱。单纯增加简历投递的数量无益于就业,但争取更多的面试机会并为此做出更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就业目标的实现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大学生自身因素对于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子命题1.2,即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于就业结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学生应该打破“天之骄子”的观念定位,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以获得满意的工作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