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们非常纳闷,问长老说:“既然是施舍给乞丐,怎么又收钱呢?”长老答道:“他不远千里而来,只为品尝这大饼,所以要免费给他品尝;难得他有这么上进的心,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所以要收下他三文钱。有了这份尊重的激励,他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
徒弟们根本不以为然,心里暗想我们的师父真是老糊涂了,大概在说梦话吧。
几十年后,一位大富大贵的商人专门上山来拜谢当年的一饭之恩。令许多老和尚大吃一惊的是,他居然就是当初那个花了三文钱吃大饼的乞丐!
◎不听智者言,吃亏在眼前
两个小和尚在练功。师兄指出了师弟姿势不到位的地方,师弟嘴里称是,心里不服,依旧按照错误的姿势去练,老师父在一旁不住地摇头。略加沉思,老师父给小和尚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极端自信的人,名叫蹶叔。他从来不听别人的忠告,老是事后懊悔。他的朋友劝他“不要在高地上种稻、在洼地里种高梁”,他把劝告当作耳边风,结果年年歉收。当他走到朋友的洼地边,看到金黄色的稻浪时,才懊悔莫及地说:“我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呢?”
蹶叔也做生意,但总是别人贩卖什么货物,他也贩卖什么货物,因此,货物总是卖不出去,结果做生意老是赔本,弄得十分穷困。他非常懊恼地说:“我为什么不早些改变购货的方法呢?”
后来蹶叔和一位朋友去航海,船开到接近大洋的时候,朋友对他说:“我们不能再前进了,前面是归塘,水势很险,过去了就难回来了。”但蹶叔依旧把船开到了归塘,一股漩流把船转了过去,险些葬身海底。直到九年以后,一次强烈的大海风,才把他们坐的那只船又吹了回来。
这时,蹶叔的头发和胡子全白了,人也很衰老了。他神情懊丧地对朋友哀叹道:“这次航海几乎老死在海外,我真该早听你的劝告啊!”
◎真正的境界超越世俗的苦乐
昙照禅师每日对信徒说法,第一句话总是:“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但是,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不断地叫唤道:“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老远就听到了,过来责备他道:“一个出家人,生了点小病,就不住地叫苦喊痛,像什么话!”
昙照说:“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自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回答:“以前你不是这样的呀。我记得有一次你掉进水里,快要淹死了,后来被人救起后,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当时你那种视死如归、无惧无畏的样子,令全院的和尚很是佩服。而现在,你怎么变得这么娇气呢?况且,你平时不住地讲快乐、快乐的,怎么生了这么点小病,就毫无顾忌地大叫痛苦呢?”
昙照对住持和尚道:“你过来一下,到我的床前来!”
住持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声问道:“住持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又不住地叫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按照佛法,答快乐对还是痛苦对都是错的。因此,住持无言以对。
◎肉眼慧眼佛眼的境界悬殊太大
佛陀在灵山会上时,手中拿了一颗什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分别答道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就没有东西,哪里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地告诉四方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听后皆有感悟。
◎不要离开内心而往外寻求
长庆大安禅师,福州人氏,出家后跟从黄檗山学习律乘。曾经自言道:“我虽然修学很刻苦,可是还没有学到玄极之理。”于是独自一人云游四方。
有一次,禅师准备去洪井,从上元的地方经过时,遇到一个老人对他说:“禅师到南昌去,在那里应该有所收获。”
当时百丈怀海禅师在南昌接引四方学人,大安禅师就前去参拜道:“学人想求成佛,不知哪个是佛呢?”
百丈说:“很缭骑着牛再找牛。”
大安禅师接着问道:“认得后又怎么样呢?”
百丈道:“如人骑牛回家。”
禅师紧接着又问:“不知该如何保任?”
百丈说:“就像放牛的人手拿着棍子时刻看护着牛儿,不让它毁坏别人田中的禾苗。”
大安禅师在百丈处受教后,就再没有到过别处去求教。
◎在谩骂时也能修炼境界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地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怒火。
佛陀默默地听着他的无理谩骂,等他安静下来后,向他说道:“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谩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说了以下的偈:
“对忿怒的人,以牙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面对忿怒的人,不为所动,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后来,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要随时随地知道修炼的真正目的
憨然大师带着一群弟子去云游各地,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州县,拜访了数不清的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自觉满腹经纶。
在回寺庙之前,憨然大师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这次云游、悟道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的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憨然大师坐了下来。
憨然大师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憨然大师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说:“杂草。”
憨然大师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深奥禅理的师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师父,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憨然大师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憨然大师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憨然大师站了起来,说:“这次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掉杂草。半年后,再来相聚。”
半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憨然大师长篇大论的指导。
可是,憨然大师只说了一句话:“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世人看得是外表,而佛看的是心灵
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他有七个女儿,个个花容月貌,美艳无比。每当家里来了宾客,财主总要把女儿叫出来展示一番。他最想听到的就是客人们的赞叹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有一天来了个客人,财主照样让他看自己的女儿,然后问他:“我的女儿美吗?”
那个人说:“这样吧,你让你的女儿们披上盛装,去各地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们美,我就给你500两黄金,只要有一个人说不美,你就输给我500两黄金,怎么样?”
财主动心了,于是欣然同意。
他带着女儿在各地游走,每个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眼看500两黄金就要到手,财主又带她们来见佛祖,得意洋洋地问:“佛祖,你说我的女儿漂亮吗?”
佛祖不屑地回答:“不漂亮!”
财主非常不高兴,问道:“城里的每个人都说她们漂亮,怎么就你一个人说不漂亮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得是外表,而我看的是心灵。在我看来,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财主听了佛祖的话,灰溜溜地走了。当然他也输了500两黄金。
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样看待美的,到佛祖这里来是他为财主安排的最后一站。
◎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游方和尚问曹山禅师:“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曹山禅师抬眼远望,只见树的枝丫上悬挂着一团黑色的尸体,于是说:“死猫的脑袋最珍贵!”
和尚圆睁双眼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为什么世人认为一钱不值的东西,禅师竟认为是人世间最珍贵的?”
曹山禅师笑着说:“樗树根大枝弯,世人因为看它无用,它便得以生存;栎树虽然一表树才,但是做船船沉,做棺腐朽,造器具即折毁,当屋柱生蛀虫,完全没有用处,唯一有用的就是可以用来乘凉。正是因为它们无用所以才珍贵!死猫的头最贵。因为没有人出价争夺,也没有人出得起性命价钱呀!”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争、无价、安宁、幸福。财色与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尘灰,何必抵死相争!
◎执著于形式是走入了迷途
有一个乞丐来找禅师,哭诉道:“禅师,我的妻儿已多日粒米未进。我想尽我的一切努力给他们温饱,可是始终无法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现在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妻儿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帮我们吧!”
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听到禅师的这个决定,弟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表示抗议:“老师!那些金箔是替佛像装金用的,您怎么能轻易地送给别人?”
禅师非常平和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一时无法领会老师的深意,忿忿地说道:“老师!您说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陀吗?”
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
弟子们仍然不服,还是嘀咕个没完。禅师于是大声斥责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了解佛陀吗?”
◎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一丝不挂”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儿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自古英雄多寂寞,寂寞是境界高的表现
一个老和尚在寺庙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
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和尚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
可是收获的那天,老和尚并没有把它摘走。
“明天,明天他一定会把我摘走。”很棒的玉米自我安慰着。
第二天,老和尚又收走了其他玉米,可惟独没有摘这个玉米。“明天,老和尚一定会把我摘走!”很棒的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
可老和尚依然没有来。一天又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整个身体像要炸裂一般,它准备和玉米杆一起烂在地里了。
可就在这时,老和尚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年肯定能种出更棒的玉米!”
◎不为名利权势所动是真高人
唐朝时候,禅宗的第四祖道信大师,在黄梅一住三十多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仙风道骨,就派遣使臣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与自己见面。
使臣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太宗皇帝的旨意,道信大师听后,只是淡淡地说道:“请你为我回谢皇上的盛意。我年老了,过惯了山林生活,不愿再入繁华的城市。”
使臣将道信大师的意思回复了太宗,太宗不死心,第二次派遣使臣前来黄梅迎请道信大师。道信大师再次告诉使臣说:“请你禀告皇上,我年老多病,不能进京。”
道信大师这样倔强,使臣毫无办法,只好又把道信大师的意思禀告唐太宗。唐太宗见道信大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心里十分不悦,觉得道信太不给他面子。虽然如此,唐太宗仍然派遣使臣用轿子恭敬地迎接道信大师进京。哪知,又被道信大师拒绝了。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太宗终于发怒了,就令使臣前去黄梅,以刀威吓道信大师:“若再不应诏进京,当取首级前去!”
道信大师这时候不但没有慌张,反而静静地伸颈就刀,令使臣大惊。使臣也不敢造次,连忙抛刀扶着道信大师,向大师顶礼忏悔。回京后把这情形禀告唐太宗。
唐太宗听后,对道信大师的志向敬重不己,并赐以珍帛,以满足大师修行于山林的志向。
◎看得见平等都是相对的才是高人
在古时候的摩罗国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有个人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将两个儿子唤到床前,谆谆告诫他们:“我死之后,你们兄弟二人一定要妥善地分配财物,可不要因此起纠纷啊!”
兄弟二人满口答应一定遵守父亲的遗嘱,在父亲死后把家财均分为两份。可当他们二人分配财产时,哥哥却说弟弟分财不均,兄弟二人最终还是发生了争执。
这时,有位自以为很聪明的老者听说兄弟二人因分家财而起争执,便来指教他们。
他对兄弟俩说:“我教你们一个最最公平的办法,保证你们不再有意见。听我的,现在你们将所有的钱财物品都破作两份,这样就绝对平等了。”
兄弟俩一时还不太明白,老者又举例说:“比如衣裳,从中间撕开;瓶盘器物破成两半;钱币也割成两半。如此,就能做到绝对的平均分配。”
兄弟俩虽然觉得这个方法并非上策,但为了平分财物,就听从了老者的建议。结果,家中的一切物品全被破为两半,兄弟二人绝对平均地分了家产。可是,他们俩各自到手的却是一堆实实在在的破烂。
如此分家,世间少见,这就成了人们一直传说的笑话。
◎过分外求是一切痛苦的根
在中国古老的禅故事里面,有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