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领导秋收起义、创建瑞金红色根据地的毛泽东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功勋最为卓著的了,但是因为毛泽东的战略方针不符合某些人的胃口,不但遗憾地与红星奖章无缘,而且他在红军中的领导权也被那些当权者剥夺了。
这是历史的遗憾。
毛振华的红星奖章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战斗,是从江界河渡口、龙溪回龙场渡口和岩坑渡口三个地方同时打响的,三个地方的强渡都取得了成功。其中,最先突破也最著名的要数江界河渡口的战斗。江界河也是乌江天险的最险要处。
历史的镜头回到1934年12月31日。红三军团红二师红四团接到抢渡乌汀的军令,时问紧迫,红四团立即出发。经过半天的急行军,部队到达了位于乌江南边距离乌江100多里的猴场。当晚,部队在乌江边上度过了1934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听当地群众讲,渡乌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大木船;第二,必须是大晴天;第三,要有熟悉乌江水性的好船夫。
乌江昼夜不舍地向前奔流,在千百年的冲刷作用下,江水硬是把大地从中问切成了一个深深的峡谷,使乌江两岸形成了壁立的悬崖,从乌江南岸到江边首先要穿越10华里陡峭的石山才能到达江边,北岸也一样,要翻越10里的荒山才能接上通往遵义、桐梓的大道。乌江在墨黑色的峡谷间湍急地流过,那流水拍打悬崖的轰鸣声在峡谷里叫荡,老远就能听到。江面虽然不算宽,只有250米左右,可是流速却高达每秒l.8米。整个乌江像一条乌青色的蛟龙桀骜不驯地向东北奔腾,无论投下一片什么东西,转眼就被波浪冲得无影无踪了。
这就是敌人可以凭借的天险乌江,很显然没有渡船红军插翅也过不了乌江。然而,红二军红四团来到渡口时,渡船早已经被国民党烧毁了,没烧毁的也被拖到了对岸,上面提到的三个条件,红军一个都不具备。
红四团于第二天开始先后两次试渡,第二次划的是竹筏。小试之后强渡乌江的大队竹筏开始正式渡江,那是1935年1月2日。竹筏接近岸边时,预先守候在敌人工事下面的六位勇士从敌人鼻子底下出其不意地一跃而出。团首长迅速组织一营过江,神速地占领了高地。三营这时在江边焦急地等待过江工具--竹筏。这时,敌军向我滩头部队发起疯狂的封锁,而赵章成炮兵连的炮火也适时地实施了有效的打击,我滩头部队乘势发起猛烈的进攻。早已等候在江边的三营和其他兄弟部队乘胜踏着工兵营用竹筏子和门板架起来的浮桥,冲过了乌江,红四团就这样渡过了乌江天险。
此时,红一师第一团存龙溪回龙场渡口和红三军团红五师第十三团在岩坑渡口组织的强渡,稍晚半天,也获得成功。工兵营迅速架起了两座浮桥,红一军团踏着浮桥浩浩荡荡跨过了乌江。中央机关也踏着浮桥过江了。
敌人号称同若金汤的乌江天险,终于被红军突破。
在这次强渡战斗中,最先打过去的22位勇士,被称为红色英雄。而这22位英雄的带头人--红四团三连连长毛振华因此获得了一枚珍贵的红星奖章。
什么级别的红星章?没有记载。根据红星奖章有关规定:“二级红星奖章授予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据此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毛振华获得的是二级红星奖章。
六、中国工农红军十七师司令部颁英勇模范奖章
这枚奖章在山东画报社出版的《中同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减证章图录》里面是有记载的,但是这个图录录得不是很仔细,只有形状、大小,没有颁发年代。奖章经过的年代实在是太遥远了,已经76年了,但是由于奖章是银质的,还好,没有太多的锈渍,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奖章主体是一个“角星”五角星面衬了一个镰刀,一个铁锤。那五角星白然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象征,而镰刀和铁锤则象征着工农联盟。奖章制作的不是很规范,上面有汉字、数字,还有字母,自红星的左上侧的一角开始,沿逆时针方向,依次写着“英勇模范”几个字,正中问的一角上写了一个“红”字,红字下面写着“17D”的字样,在下面写的是“司令部”三个字,司令部的下面写丁一个“奖”字。很显然,“17D”是十七师的简称了。十七师?中国工农红军曾经有两个十七师。到底是哪个十七师颁发的这枚英勇模范奖章呢?
红二军团的十七师红二军团成立于1930年7月,最初是由湘鄂西地区的红四军和红六军合编而成的。
1930年7月4口,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会师。7日,两军前委在江陵的普济观召开联席会议,传达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湘鄂西地区的红四军和红六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的决定,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孙德治任参谋长,柳克明(即柳直苟)任政治部主任,辖两个军。
原红四军改称第二军:军长贺龙(兼),政治委员朱勉之。部队编为第四师和军部警卫团。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
第六军:军长邝继勋,政治委员段德吕。部队编为第十六师和第十七师。
第十六师: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十七师:师长许光达,政治委员剑如。全军团共一万余人。
1930年10月,中央决定将全国红军重新统一编为七个军。1931年3月21日,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原红二军、红六军分别缩编为红七师、红八师。这样红二军团原有的第四师、第十六师和第十七师取消。
红六军团的十七师1933年6月,湘赣苏区的红八军、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会师,根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上述三个军改编为三个师,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分别改编为红十六师和红十八师,红八军改编为红十七师。
第十六师师长高永牛、政治委员温锦惠、参谋长李鄂;第十七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王震;第十八师师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当时根据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要求,三个师统一行动,并未成市正式军团领导机关。1934年7月23日,西征进到湖南桂东县寨前圩时,中共中央军委正式下达训令成立红六军团,8月12日,军团机关正式成立,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下辖十七师、十八师。第十七师师长萧克(兼),政治委员王震(兼);第十八师师长龙云(旷朱权代),政治委员甘泗淇。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在黔东会合后,成立总指挥部,两军团统一行动,共同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主力由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此时,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夏曦(后张子意)。下辖第十一六、十七、十八师。1936年7月,红六军团与红二军用在甘彼会师,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英勇模范奖章花落谁家那么这枚十七师司令部颁发的“英勇模范奖章”到底是哪个卜七师颁发的呢?是1930年成立的红二军团的第十七师,还是1933年6月成立的红六军团十七师?
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国近代徽章图录》里找到了答案,书里记载的颁发时间是:1933年6月。这就很明显了,这枚奖章应该是红六军团的第十七师颁发的。当时十七师师长由萧克兼任,歧治委员由王震兼任,政治部主任由张子意兼任,这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组合。
七、北伐成功退伍纪念章
1928年,相继有一些参加北伐的军人退伍,为此我军和国民革命军相继制作了“北伐成功退伍纪念章”颁发给退伍将上以作纪念。当时凼为足分别制作,所以有1928年版和1929年版的两个版本。纪念章正面图案设计完全‘致,只是背文略有不同。我军颁发的1928年版纪念章背面镌有阴文“中华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退伍纪念章”的字样和编号,而1929年版的则没有。
我军颁发的第一枚纪念章北伐成功退伍纪念章系圆形铜质,直径38厘米,重13克,图案由白红、蓝三种颜色组成,正面闭案上方有交叉的两面旗帜,面青天白日旗为国民党党旗;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旗帜下方有一颗红色的心形罔案,心内凸现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字,心形图案左侧有一斧头,右侧有一镰刀:心形图案下方自右向左用隶书写了“北伐成功退伍纪念章”9个字。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军事大辞典》介绍:我军建军后第一枚纪念章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制发的“北伐成功退伍纪念章”,《军事大辞典》里说的这枚大名鼎鼎的“第一枚”纪念章就是“北伐成功退伍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作为早期的革命文物,即是我军建军后的第一枚纪念章,也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目前在全同存量已经非常稀少,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北伐战争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北伐军白1926年7月9日从广东出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从珠扛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域,国共两党联合作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了北伐战争全面而巨大的胜利。
国共合作的见证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人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罔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随后,创办了黄埔军校。经过1925年两次东征,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运动。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体,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牛智部。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八个军约10万人,兵分=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共产党员李富薛、朱克靖、廖乾五、林伯渠分别担任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参加北戈军各级负责T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十挺、周士第等。
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四届中央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在两路主攻方向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在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八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O月10日,笫四军主力和第八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我军和周民革命军相继制作的“北伐成功退伍纪念章”充分证明了第次国共合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