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民族民间文化搬进小学的课堂,是从蒋行远的孩子们开始的。起初是杨兴娅和张才珍。一个带大筒箫班,一个带芦笙班。孩子们没有辜负教育部门领导的重托和蒋行远的期望,民族班办得非常有特色,可称是六盘水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经典之作。
和蒋行远第一次去滑石板相比,多年后的滑石板村的土地依然贫瘠,他养活不了一个孩子的艺术梦,杨兴娅在每月只有400元工资的条件下,咬牙坚持了3年,但日子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咬咬牙就能过的,它需要粮食充饥,它需要衣服避寒,他还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当把事业做到无法养活自己的时候,人肯定得有生存的选择。当他赶在开学之前趁着夜色背着行囊消失在村小门口、走上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打工之路时,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想的,更不知道蒋行远的心头是什么滋味。好在他最后来到六盘水市一家私立幼儿园时,还是做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工作。
蒋行远从此不敢给孩子们提希望,他怕他们那细嫩的腰杆背负不起他的希望和重托,更怕自己无法面对他永远也不能改变的现实。
而张才珍总算是坚持了下来。2007年,他中专毕业后回青林乡海发村小学代课,用双语教学,并带50人的芦笙班,2011年他又辗转到水城县南开乡花场小学,带73人的芦笙班。蒋行远多次到张才珍所在的学校去看他,他一方面是想见他,更多的是想见由他一手带着的这些孩子。有时,他看见这些孩子在操场上翻滚,在翻滚中透出的民族艺术的气息蒋行远是最能感受的。他一次又一次想起了“滚山珠”,想到如果他们再身着民族的盛装……不管他们有没有身着民族的盛装,但蒋行远坚信的一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和魂。血液从古至今代代传承,魂自然不会离它左右。就算是离开一时半会,它注定是要回来的。
陆志玉先是进了毛口乡的党政办,但他割舍不了心中那份对布依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厚感情,后来他到了毛口中学,带起了民族班。蒋行远为他的选择感到欣慰,他在这岗位上做得很顺手,把传承布依族民族语言,民歌,舞蹈,器乐等文化艺术,作为了他毕生的追求。
吴娅琴虽然没有带民族班,但他在六盘水民族职业学校教师这个岗位上,肯定是会尽力地传播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一点蒋行远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