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盘水市众多的家珍中,至少有两样东西撑起了六盘水市的形象:一个是钢铁和煤,一个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2006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曾经在六盘水市做个有关民族文化的专辑,最让蒋行远欣慰的是,那专辑中最出彩的镜头,都是他亲手带大的孩子。当然啦,最让他心疼的也是这个。诺大的一个六盘水市,那么多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真正到了拿出手的时候,你会觉得是那么捉襟见肘。好在这么多年来,他坚持了,在众多民族民间文化中,他算是在年轻人中留下了种子。
好长一段时间,蒋行远对所谓的文化走市场是有看法的。文化走市场这句话,表面上说得很风光,其实在这句话背后的替台词,就是不再为文化承担责任。为了把所谓的文化这潭水搅浑,凡是能够用汉字书写的东西,都给它打上文化的烙印:吃文化,喝文化,性文化,吹嘘拍马文化……整个文化大词就像一座乌七八糟的妓院,它的经营模式就是以各种五花八门招式来迎奸卖笑。
受到这种文化理念的侵蚀,文化的没落,是必然的,真正的文化被遗弃和无人问津,也是必然的。更让蒋行远不敢想的是,当我们将来的某一天,主宰我们精神世界的文化是“婊子”和“嫖客”的代名词时,我们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当有一天,我们的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变成我们今天举全国之力去保护和抢救已经几乎失去****能力和兴趣的大熊猫时,也许我们的文化,将找不到供它繁衍生息的土地和传承的种子了。
这次在《走遍中国》的专题片中,有一个节目叫“芦笙王争霸赛”,整个活动不但很有气势和看点,更主要的是把六盘水市苗族文化的瑰宝——芦笙歌舞,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六盘水市苗族同胞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的歌舞艺术,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节目的最后还进行了评奖,他所带的苗族孩子竺金燕,在“芦笙王争覇赛”上,获女子最高奖。
一个当时还是孩子的竺金燕,却承担了一个民族的压力和荣耀,这真的让蒋行远既激动又感慨!
芦笙王争覇赛的重头戏自然就在芦笙舞上。芦笙舞有一个更富诗意的名字:滚山珠。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堪称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他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着麻耳草鞋,或时以头为足、或时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进行舞蹈技巧表演。曾被国家文化部领导赞为贵州高原明珠。
除了滚山珠,富有六盘水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还有苗族的大筒箫、直箫、三眼箫、四眼箫、竹笛、大芦笙,布依族姊妹箫等等。可惜《走进中国》栏目给六盘水民族民间文化提供的展示平台是有限的,要不然,六盘水那么多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民间文化,说不定会乘着这一股中国风、凭借着自己过硬的艺术翅膀,飞向更遥远的天空的。就比如竺金燕,他凭借这一舞台,曾被广西电视台选为“苗族金花”。
在看着花儿们一朵又一朵地开放时,蒋行远有一种身处金秋的感觉,他憧憬着满山遍野金灿灿的果实,不管是哪一枚,都是那么地惹人喜爱。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方面,他所带的这一群孩子中,不少人取得的成绩是值得骄傲的。像杨兴惠和张才珍,就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芦笙特技金奖。像王咏,曾参加上海世博会大筒萧演奏。杨兴娅、杨兴惠、王咏,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
其实,蒋行远所带的大部分孩子,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传承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也许他们做得默默无闻,就如春蚕吐丝。其实,蚕在吐丝的时候,是没想到自己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的。那么他所带的这帮孩子,谁说又不是一只只春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