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蒋行远来说,六盘水的高中中,市一中是最没有门坎的,他什么时候进,学校的领导都欢迎。他先后把王良倩、张志飞、蒋莉三个孩子带到市一中就读,他们都没有六盘水市的户口。在此之前,蒋行远曾几度厚着脸皮去找过其它学校,校门肯定是让进的,但学校的门坎让蒋行远翻着就非常困难,那是需要一堆一堆钱把自己所踩的地皮垫高,才能越过那道坎。蒋行远也想垫,但是他力不从心,他哪有那么大的能耐用砖头一样厚的钞票给三十位孩子铺路?没有办法,他只有厚着脸皮,一家一家的找。找到市一中校长时,终于找对了门路。校长倒是非常的爽快,答应免除孩子们的择校费。这对对蒋行远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呵,一个孩子一个学期的择校费,基本上够这个孩子开销,这无疑给蒋行远解决了他送进这所学校孩子的负担。
最先到六盘水市一中就读的孩子叫王良倩、张志飞,王良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蒋行远和市一中对这孩子都寄予了厚望。王良倩的专长不只是在才艺上,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也算得上佼佼者。最让蒋行远难受的是,这孩子无形之中印证了一句谚语:佼佼者易折。王良倩在上高二的时候,却检查出了患有白血病,这不管是对校方、还是对蒋行远,还是对王良倩本人,都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不能接受不等于你不得不接受,王良倩在受着病魔的折磨,蒋行远和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却受着心里的煎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分期分批地到医院去看望了,给他打气,送去温暖。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在紧张地筹措一场捐款活动。2007年年底,一场爱心的捐款开始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在后面跟着,没有声音,也没有谁去催促谁和动员谁,更没有人刻意地去维持现场的纪律,但是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在场的人都无不感动。
这绝对是一场爱的奉献!市一中的孩子几乎都是来自贫困家庭,孩子们捐出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也许是一顿早餐的费用,也许是省下了一个星期的菜钱,不管是什么样的也许,这着实是让人感动的。
学校直接把捐款箱送到了市委宣传部的爱心基金办公室,一大堆钞票从捐款箱的倒出来,凝聚成一个小小的山丘。蒋行远在现场看着工作人员们清理,蒋行远看到,几乎每一张钱都揉得很皱,几乎都是二元、一元、几角的钞票,这些钱现在还散发着体温,它们肯定是从孩子们贴身的衣服里取出来的,不只是蒋行远,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感动了。
钱的多少有时是次要的,关键是有没有这份爱心。在这成堆的爱心面前,蒋行远都觉得自己无地可容。自己虽然做了不少好事,但他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在所做的好事中发现力量,更多地是感觉到身和心的疲惫,更多地是感觉到自己的肩膀越来越对压过来的重量力不从心,而这不从心,是不是也是一种无力的表现呢?
支持起人的,除了物质,更有精神。王良倩是一个非常渴望知识的孩子,他从北京回来之后,老天让留在这个世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几乎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但他还是念念不忘地要求取知识。蒋行远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他背着孩子,两眼挂着泪找到市一中。其实,受此感动的何止是蒋行远,市一中的老师和同学都被他的学习精神所感动了。学校专门安排老师座下来和蒋行远商量如何安排王良倩学习,经过周密的考虑,蒋行远决定和学校一道,尽量满足他的心愿。
具体的安排是这样的:王良倩一边输血,一边读书。输血的照顾工作由蒋行远和王良倩母亲共同负责,在校期间王良倩就由老师和同学们轮流照顾。学校给了他最好的座位,老师和同学们给了给了他最好的关心。那一段时间,王良倩是在生病期间最快乐的,人们似乎在他身上发现了奇迹,但是病魔再次对他下了毒手,他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教室。在他满怀着希望和失望离开他心爱的教室时,就连学校的每一缕风都想尽力挽留住他……
在市一中的所作所为中,蒋行远不但看见了物质的力量,更看见了精神的力量。他从这里得到的,永远不是免除择校费和获得捐款这么简单,他发现自己有一股内在的力在涌动,那是一股向善的力量,它帮着他抠赶来自他内心的疲惫,去抖擞和迎接从内心升起的精神。从那时起,他又和一个人结下了友谊,那人名叫杨兴,市一中的团委书记。杨兴年龄上比他小得很多,但他断定,他们会成为忘年交,因为在他们两人的身上,都凝聚着对别人的爱。
隔三和岔五,蒋行远都要到市一中去的。一是在市一中那里还有一个他带的孩子,他得经常去看看,那是一份牵挂,谁也不能把他从他心里割舍出去;再就是他得去看看那所曾经和现在都在给予他帮助和教育的学校,学校里的老师,和那些他叫不上名的孩子。当然,校长的办公室和杨兴的办公室他一定得去,他们几乎成了他所认同的亲人中的一部分,他感谢这所学校和这里的人多年来对他的帮助,还有给予他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