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无意中搜到一张图片,图片的内容是蒋行远一边肩膀扛着编织袋,一只手牵着张志飞在一条乱石铺成的山路上行走。我问蒋行远,你扛的那个编织袋里装着的是什么?他说,是给张志飞治病的中药。
张志飞这孩子我认识,蒋行远曾经带她来到过我们办公室,那时她的病基本上好了,她在贵阳的一家单位打工。
和蒋行远所带的其他孩子相比,张志飞家的日子自然是好得多,蒋行远选上她,一则是不经意,二则是她能直接从她爷爷那里传承苗族的民族民间文化。
张志飞对读书一点也提不起兴趣,她一看见厚厚的书本,脑海里立马就幻化成一堆堆沉重的砖头。她曾亲口对蒋行远说,伯伯,我一看到这么厚的书我就头痛,我学不进去。蒋行远说,学不进去也得学,你要传承民族文化,不学不行。而在另一方面她却近乎于天才,她是寨子里头手很巧的姑娘,服装都是自己做的,包括刺绣、蜡染都是她自己做的。她在这一方面很精通。她穿着自己做的服装在寨子里头一走,整个寨子里头的小娃娃都跟着她。
学不进去蒋行远就让她慢慢磨,99年到现在,人家大学都出来了,她还在读中专。
磨张志飞的,还有她身上的病。她患上了乙肝。蒋行远先是带她到市防疫站检查,二十多天都没有查出结果。一家私人诊所说要开刀什么的。最后,蒋行远再次带她到省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乙肝大三阳。从此蒋行远带着张志飞走上了求医的路。
蒋行远和贵阳中医学院的党委书记是朋友,朋友就给张志飞找了学院最好的专家给她开药方,好药开下来,价钱就贵,一副药价钱得好一千多块钱。可这药开下去,她却不吃,蒋行远又不知情,一段时间之后,带着张志飞到医院检查,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蒋行远火从中起,在电话上就冲着朋友一顿臭骂!朋友毕竟是有修养的人,等他骂完,才问情况。让蒋行远觉得羞愧的是,别人问一些情况,他并不清楚监督治疗的事,原先楚监督治疗的事,都是落到张志飞爷爷的身上。
专家把电话打了过来,问蒋行远几个问题:吃了这个药有哪样反应?蒋行远说,都是她家里面在管。专家说,你问下她家里的人。蒋行远就问她爷爷,说吃着的。蒋行远问娃娃吃药有哪样反应?说没得。蒋行远就问张志飞,张志飞说没哪样反应。
这下蒋行远知道了,这药她根本没有吃。因为专家说,吃了这个药,十天以后开始拉肚子(排毒)。
张志飞的爷爷在骗他,张志飞也在骗他。
治病先治心。你得把药给吃下去,药物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蒋行远决定采取说理与督促两种方式,因为他不可能把心思全部放在张志飞身上,他身边还有其他孩子。
蒋行远在,张志飞就吃药,蒋行远不在,张志飞就不吃药。张志飞吃药,成为了一家人给蒋行远的面子。他发觉,这一家人,对这一种治疗方式一开始就是抵触的。
得换一个办法,要让孩子的爷爷和孩子本人接受,这样才能起到治疗的效果。蒋行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给张志飞换一个医生。这回是蒋行远给她们家一家人的面子,给她们家人一个台阶,让张志飞主动接受治疗。
这回蒋行远访得的是水城县红岩乡的一个老中医,也是一个朋友介绍的。好在这个朋友能够现身说法,他本身就是乙肝患者,肝硬化晚期,医院给他判了“死刑”,让他回家来等死。朋友带着死马当着活马医的心理,接受了这位民间老中医的治疗,结果几个月之后,病治好了,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也就朋友的一个电话,蒋行远第一次是找来一部私家车,冒着大雨及路途的危险,直奔老中医家,给她看病买药。第二次以后,就是蒋行远就徒步走上那条山间小道,每次除了给医生开出的价码给足药钱,每一次蒋行远都会带上礼物,表示对老中医的尊重。也就有了我前面所说的蒋行远肩扛编织袋的那张图片。
张志飞的病好了,不管是蒋行远还是张志飞的家人和本人,都是一件高兴的事。个中的苦的辣,蒋行远很少提起。蒋行远说,为什么要提起它呢?有这么好的结果,不比过程更重要得多吗?
蒋行远深深地知道,张志飞对他最为依赖。而蒋行远更清楚,他更依赖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