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带其他的孩子相比,蒋行远带马无艳,就要细心得多,因为她是回族。马元艳很听话,也很懂事,按道理他是用不得操多大的心的,但他还得操心民族习惯方面的事。回族比其他民族有更多的清规戒律,比如说饮食,回族就特别讲究,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蒋行远知道,尊重民族习惯就是帮扶民族同胞的第一要务,尊重宗教习俗,又成为尊重回族同胞的另一门功课。
马元艳和王咏、赵金、李英一样,都是蒋行远后来收的孩子,孩子们在幼小的时候没有和他有过感情交流,一下进入他所带的这个群体,马元艳多少有些不适应。马元艳不适应,蒋行远就尽量去适应她。他先是找来有关回族的相关知识,认真学习。这么多年来,蒋行远养成了一个习惯,不懂的东西就学,学了就用,在用中再总结经验教训。谁也不知道,由于家庭的原因,蒋行远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现在几乎成了“民俗学家”,在美术和文字的功底上,都是有相当的建树的。这些都是题外之话了,不说也罢。
周末的聚会,自然就因马元艳的加入,要实行“一家两制”。有时蒋行远为了让“兄弟姐妹”们更加亲近,集体食用清真食品。这让马元艳很感动,她多次硬咽着,说不出话来。
蒋行远这个拥有着7个不同民族的家长,就像拥有7座金山宝库,但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无奈。好一段时间里,尊重民族习惯已经成了蒋行远的第一要务。也成为他要求他手下的孩子们加强民族团结的首要工作。
2003年至2006年,马元艳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她在六盘水民族师范专学校普师专业三年的中专生活,当她收拾起行囊即将再一次踏上社会时,她发觉,她已经离不开六盘水了。
她更离不开的是她的蒋伯伯,这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孩子,在十多年的生命中,只有最近三年得到了“父爱”,如果她从六盘水离去,她身边的“父爱”转眼间就会消失。这时,她做出了她人生中第一次重大决策,她要留在六盘水,就在这座城市打工,和蒋行远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父女之情”。蒋行远也更加珍惜这份感情,当马元艳在市收费站谋得一个职位时,是蒋行远以“父亲”的名义,和用人单位签署下的劳动协议书。
蒋行远总是为这样的事惭愧着,他帮得了孩子们一时,却无法帮助他们一辈子,就连在出学校这人生的岔口,他都无能力为他们指引方向,给他们一条宽广的人生路。每年的这时,当他面对着马元艳一样的孩子时,总是把头底下来,底到连他自己都无法面对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