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行远是一脚踏进陇戛寨,才真正认识长角苗的。长角苗是苗族的一支,他们的服饰鲜艳而且独特,民风民俗古朴而又单纯,舞蹈优美而音乐却很低沉,刺绣精美!多年以后,他听专家学者说,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然而就是这些瑰宝,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陇戛寨位于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距乡政府驻地约4。5公里,整个寨子是青一色的苗族同胞。蒋行远第一次去陇戛寨的时候,陇戛寨还没有通公路,他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一步一步从乡政府出发,几乎是脚手连动,连走带爬地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折腾,才到达寨子。
蒋行远从陇戛寨的寨老那里了解到,他们祖上是从清朝迁入的。由于这里几乎是与世隔绝,民风、民俗、经济、社会形态都还停留在相当古朴的程度。蒋行远心里非常难过,如今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建国五十年来,六盘水从一个蛮荒之地一跃成为了贵州大地上新兴的明星工业城市,而这里的人们,还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有一阵子,蒋行远的思维似乎走了神,他听乡政府的陪同人员说,这里不久就要建设一个生态博物馆,说是专家们说,陇戛寨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文化整体。蒋行远就是想不通,这些这样“家”那样“家”们,看着别人的穷日子哪来的那么多的兴奋?你们是研究民风、民俗的,是这个群体中最大的受益者,然而你们为什么就不死心踏地的呆下来,带着你们的妻儿老小,身体力行地传承这“难得的、活生生的文化整体”呢?
蒋行远用眼睛扫了一转整个寨子,除了低矮的茅屋,就没有称得上建设的东西了。
民族文化在这种非人的生存环境才能保存下来,蒋行远想,这样的事实背后,文化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如果说需要帮扶,这里的所有人家都需要帮扶。别的不说,就说水,陇戛寨位于山顶上,山弯弯里有一眼泉,如果风调雨顺,那泉只能保证春天和夏天有水。春水一发,井里就有水了,春水不发,寨子的人喝水,得到几公里以外的山沟里去背。他听和他一同去陇戛寨的乡干部说,陇戛寨的人一年要有一半的时间走在背水的路上。蒋行远想,那些把后人带到这里居住下来的祖先,是否想过把后代带出这个地方呢?或者说就甘愿把这一方土地看成的世外桃源?蒋行远找不到答案,他永远找不到答案。
蒋行远问了一下整个寨子的情况。收入就不必问了,他主要问的是在外面求生的人。寨子上的人说,除了有一个在乡里工作的,就有一帮在煤洞挖煤的。
蒋行远沿着寨子走了走。寨子上一个上了年纪的寨老陪着他。那个上了年纪的人一边走一边给蒋行远谈陇戛寨的风水,一会儿是“美女晒羞”,一会儿上“四人抬骄”。蒋行远先是有些反感,甚至是讨厌,你的“美女晒羞”和“四人抬骄”,怎么就没有抬出一两个响当当的人物出来?怎么就没有“羞”出个好日子来?蒋行远一边在心里骂他迷信,一边在心里骂他愚昧。他的心里很不顺,看着一大群需要帮扶的人,他却没有办法帮助他们,他在生气,生自己的闷气。不要说只在这里选两三个学生,就是全部把二十二个给他们,也帮不了他们全部的困难。于是他心里就毛煎火辣的,总想找人发火。好在他是一个能够调整自己心里情绪的人,他在努力地压住自己心里的不顺,又把陪同他的人关于风水的话想了一遍。这一想,他就想通了。这与其说是老人的迷信,不如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念想。从他们所有人对风水的偏爱,告诉了蒋行远一个信息:他们是何等地想走出大山啊。在没有外来的援助下,他们除了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命运、交给风水,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寄托他们的理想呢?
蒋行远一脚走出了办公室,最终导致他知道了六盘水市的另一面,就是贫穷的一面。这下,他想套用美国人的一句话:六盘水是两个人的六盘水,富人的六盘水和穷人的六盘水。有的人日进斗金,有的人却穷得只剩下一条性命。他想,为什么就连“朝霞工程”这样的穷骨头工程都有那么多人想沾光了,不就是因为穷吗?别的不说,就拿陇戛寨那个在乡政府上班的人家来说吧,他还不是用几根木杈子撑起茅草,就成了家了。如果他也想从“朝霞工程”的捞几滴油星子,你能说他家不够条件?
这样想来,他似乎理解了当初领导批评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小题大做,但是,没有他的小题大做,他能够发现,像陇戛寨这个地方,还有更需要帮扶的人吗?
在心中,蒋行远把《“朝霞工程”少年文艺人才的推荐标准》上的每一个字一遍又一遍来回的嚼,他得充分吸收它的精神,才不能把别人的一份爱心,白白地付之东流,毕竟别人的钱是别人的血汗,现在一点一滴汇聚在你手里,你得像宝贝一样珍惜。
陪同他的寨老在陇戛寨算得上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虽然穷,心里却装着整个寨子。蒋行远问,陇戛寨谁家最穷?寨老说,老师,你看,在陇戛寨,谁家不穷?这句话问得蒋行远无话可说。是呵,不穷还住在茅屋里干吗?蒋行远换了一种问话方式?谁家孩子最上不起学?这下,寨老答起话来范围就小一些了。他像数着自己家里有几个碗几个碟似的,从熊姓数到杨姓,从男娃数到女娃。蒋行远远记不下,这名字少说也有十多个。蒋行远再问?哪些娃是家里实在是送不起的?寨老又一一作了回答。
这下蒋行远心里有谱了,但这谱好比游走在他心里的丝竹,别人轻轻一弹,他心里就振动得厉害。蒋行远无法,只能说出最后一个条件:学习又好又有艺术特长的。
由于蒋行远说的是艺术特长,而不是说的唱歌跳舞,寨老听完蒋行远的问话后,把嘴巴张得老大,不知道怎么个回答。
蒋行远看到寨老老长一段时间张着嘴巴没有动静,一会儿,他得回过神来,什么艺术特长呵,你不说吹、拉、弹、唱、跳……就完了吗?整个一个脱了裤子放屁,多一道手脚。
寨老咂巴咂巴嘴,好像是用自己的口水,给自己的嘴巴上润滑油。等他做完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就一个一个地说了起来。
晚上,寨老一家接一家去把上学适龄儿童叫到一块平地上来,一是要亮出各自的成绩,二是要亮出各自的才艺。此时,蒋行远发觉自己的心蹦蹦蹦的跳得厉害,他心慌,将由他来决定这些孩子的命运,他能承担得起这么重的责任吗?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咬紧牙关,自己给自己打气,再怎么说,自己首先得稳住阵脚,虽然这对自己和对别人来说,都有些残酷,但如果没有这种残酷,好心人的捐赠最终没有到最需要帮助人的身上,那不是更大的残酷吗?
虽然是孩子们在那里表演,但对于蒋行远来说,绝对是一场民族文化的盛宴。孩子们把看家的本领都拿出来了,三眼箫,芦笙,舞蹈,民歌,蜡染,剌绣,制作衣服,本民族语言全都搬出来了。整个一晚,蒋行远没有说一句话,但他牢牢地记住了几个孩子的名字。
第二天一早,蒋行远就叫上寨老一家一家实地考察。他心里非常纠结,之前自己也算是一个愤青,有时仇富,有时也仇官。现在他却想拥有地位和财富,要是他拥有这两样东西,他就能够伸出手来帮助更多急需要帮助的人。
先是到杨明珍家,别人说家徒四壁,她家连一壁都没有。父母务农,一家6口人,住在1间低矮的土墙坯房里,上盖玉米秆,家里只有一间床,父母睡,兄弟姐妹四人长年睡在阴暗潮湿的玉米秆上……蒋行远抹完一把泪又一把泪,他差点儿哭出了声来。
杨光兰,家有5口人,靠父亲挖煤维持生活,无住房,借寨上人家的一间破房暂住,家只有1张床,由父母睡,姐妹们从小睡在阴暗潮湿的玉米秆上长大,生活特困,在读书期间多次饿昏在半路,被寨上人背回……
熊金光,一家5口人,住在一间石墙房内,父母务农,生活贫困……
蒋行远最终和寨老商议,是不是就选定这三位?寨老非常通情达理,寨老说,不要说能帮上三位,就算是帮上一位,也是陇戛寨的造化。这句话像鞭子一样一鞭一鞭地打在蒋行远的心上,多好的人们呵,好得让蒋行远无法面对,以至于当天他走出寨子的时候,没有勇气回头和陇戛寨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