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行远数着的家珍之中,杨兴惠无疑是其中一颗闪闪发亮的珠宝。她曾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芦笙特技金奖,后又获省、市级奖励,还获得了“大筒箫”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证书。
杨兴惠也是生长在滑石板村,才艺也是从王祥永爷爷的徒弟那里学来的,但她绝对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把滑石板村的芦笙特技,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度。
比起其他人的肩上的担子和生活中所吃的苦来,杨兴惠肯定是不少的。她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饥寒和学习中挣扎。在蒋行远的印象中,杨兴惠从来没有提极过自己生活中的苦,她总是以一副笑脸去迎接世间的日出日落,去承担本不属于她那个年龄所承担的。
蒋行远对滑石板村的这几个孩子,心中不存在着的彼此,平时一抽空,就去看看他们,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但一说到了解生活,蒋行远就觉得他对杨兴惠有亏欠,因为,他是在杨兴惠到六盘水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上学时,才知道杨兴惠之前没有吃上过一顿米饭。就在那一瞬,蒋行远发觉,他曾经几度批评她的学习在读初中后有所下降的话,都是错误的,都得向她道歉,说上一声对不起。
那是2004年的9月,当蒋行远把杨兴惠带到新学校,办完入学手续,带她到学校门前的小餐馆吃饭时,她老是不动手吃饭。蒋行远先是催促,她却“按兵不动”,这一下蒋行远猛然反映,孩子之前肯定没吃过米饭。
不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蒋行远先是给孩子一个台阶。蒋行远说,呵,你是在等伯伯先吃。蒋行远端起饭使劲地刨上几口,说,伯伯先吃了,你得陪伯伯一起吃。这时,杨兴惠才慑手慑脚起端起碗,学着蒋行远的模样,非常小心地吃起饭来。蒋行远不停地朝她碗里夹菜,他要补上一些他这么多年的“不称职”,虽然这肯定是补不上的。
到周末,蒋行远到各个学校去接孩子的时候,只要是到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他第一个接的自然就是杨兴惠了,然后再由杨兴惠去招集,那时他就站在学校学生宿舍边的操场里,像一个站在夕阳的余辉下等待孩子们回家的农民大爷。
除了对杨兴惠的关爱,蒋行远没有给杨兴惠更多的东西。杨兴惠这孩子也特别地讲“义气”,她特别地懂得知恩图报,她得以她的业绩来回报她心目中的恩人蒋行远,所以她的学习非常用功,不管是学校所传授的知识,还是她从民族民间传承下来的才艺。当她把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金奖的奖牌捧到蒋行远面前时,她像一个傻子,站在那里傻傻地笑。蒋行远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一次又一次拍着她的肩膀,心里一直在说着,杨兴惠,你好样的,嘴上就是说不出一个字来。
杨兴惠这孩子很重情义,毕业后,杨兴惠一声不吭地到浙江打工去了,和蒋行远的道别,是在电话上。那一刻,蒋行远发觉自己是多么的无能,这么有艺术才华孩子,他却无力帮得上她,虽然从头到尾她都没有指望过蒋行远帮她什么。
打工也是一条路,蒋行远希望她成就于打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