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坪与鲁巫,蒋行远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两个相连的村寨,都是隶属于水城县玉舍乡,都是由彝、苗、汉多民族杂居的村寨,其中彝族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彝族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完好,村寨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日,彝族同胞都要举办盛大的火把节,海坪与鲁巫以及十里八乡的彝族同胞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尽情地狂欢。海坪到鲁巫或者说鲁巫到海坪的距离并不远,如果你让两个寨子相恋相爱的男女来比喻,也就是寸把长的路,在蒋行远的脚下,两者的距离顶天不会超过一尺,因为蒋行远今天是作为传播爱的使者,作为一个怀揣着爱的人,那绝对会缩短天地间的距离。
海坪与鲁巫,是蒋行远此次挑选工作的最后一站,两个村的交通条件也相对方便,有县际公路和工矿公路相继通过。寨子虽然也是在大山丛中,但你只要盯着一个地方看,不放眼周围的环境,你就会把大山忘记。
蒋行远先是舒一口气,这么多天来,他一直提着这口气,很多时候把它提到嗓子眼上,既不能舒也不能松,折腾得他好像一夜之间老去了很多。如今这些大都可以放下了。
海坪与鲁巫,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他走过的其它地方好得多,但好也只是广义上的好,一落到具体的某人某家身上,话题就得另有说法。好在因为广义的存在,在挑选孩子的上面困难就小得多,也就是说,那些家境相对好的,就不在挑选的范围。这样一来,工作就相对轻松得多,再没有必要像在其它村寨一样,必须进行一次海选。
心静下来了,蒋行远就有一些思考。比如说这文化的传承,说到头也是非常有功利性的。比如山歌,主要是用来传情,是从青年男女们相互倾诉爱慕发展而来;再比如舞蹈,都是和庆祝或者祭祀有关。就是这些土壤,给民族民间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蒋行远曾经听一个学者海吹过,学者说,有所的艺术最初都是民间的和大众的,都是下里巴人的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渐渐就失去群众了,没有人看了,就变成高雅艺术了。蒋行远想,这句话似有所指,学者所指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刨去了寨子上那些家境好的,在海坪与鲁巫,就剩下三个适龄的孩子和朝霞工程的条件相当。蒋行远一家一家走访,虽然这么多天的劳禄与奔波让他一身培感疲惫,但这毕竟是最后一站,即使咬破嘴唇,也得把最后一站坚持下来。
蒋行远先到高艳飞家,高艳飞家住鲁巫,从公路到鲁巫,虽说在蒋行远的心上近,可把它回归到生活中,也够蒋行远爬了半天时间。
眼前的高艳飞家家贫如洗。她家的这个贫法,不亚于他所挑选的其他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蒋行远知道,除了具体的帮助,所有的关怀都是虚假的。别人饿肚子,你却在那里大谈主义和精神,去你的吧,人和其它生命的区别就是,知道自己的肚子会饿,得为自己饿着的肚子百般的努力。而眼前的高艳飞,她最大的希望是能够上学,上学最低的门坎是得交上学费,而她,就连最低的门坎都够不上。
据学校的老师介绍,高艳飞品学兼优。而在全民都不是很富有的时代,品学兼优这四个字显得多么地苍白无力。
蒋行远看完了高艳飞的家庭环境和几本薄薄的作业本,潜着泪水只说了一句话:闺女,上学去吧,学费的事情就不用管了。蒋行远几乎是用逃跑的形式离开鲁巫的,再不跑,他会撑不住的。
跑到公路边,就等于到海坪了。一条公路从海坪中间穿越而过,要是你现在到海坪去,在玉舍彝族文化园广场的左则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海坪村所在地。
罗春燕和石孝军都是海坪村的孩子,同时都是没有了父亲的孩子,都是母亲一人带着几个孩子生活。但两孩子都有一股子好强的劲。生活总是让一些人一帆风顺,而另一些人总是有翻不过的门坎。罗春燕和石孝军都属于后者。走进寨子,蒋行远停留在某一个角落,他在仰天长叹,叹命运的不公,叹人生的艰难。
没有理由不帮扶这两个孩子,孩子都非常懂事,细嫩的肩膀,都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了。蒋行远看到罗春燕背一背蔸猪草,背蔸和猪草垒得比她人还高,小小的身板被猪草遮掩得看不到头和脚,但她仍旧在山路艰难地走着,像一堆行走着的草料。
蒋行远实在看不下去,而她身边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她这种行走的方式,生活已经杀死了人们太多的敏感神经,剩下的只有麻木和无奈。
石孝军似乎已经成了他们家的顶梁柱。俗话说,有子替得父。但更多场合,作为未成年的孩子,永远是替不了父亲的。生活的磨砺,蒋行远发现石孝军比他同龄人成熟得多,也沧桑得多。蒋行远想,能不成熟和沧桑吗?当生活向你张开血盆大口,你无依无靠时,只能透支属于你明天和后天的精力。
蒋行远走到孩子身边,摸摸孩子窄窄的肩膀,问孩子,苦吗?孩子说,苦。问孩子,累吗?孩子说,累。蒋行远问孩子将来准备怎么办?孩子回答说,不知道。
不要说孩子了,当同样的问题反过来问他蒋行远的时候,他也许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停顿了一会,也沉默了一会儿,蒋行远重新鼓足勇气问孩子,你想上学吗?这回孩子回答得很坚决:想!
蒋行远想,我这最后一问是有些残忍,孩子呵,是有些对不住了,但我得知道,你有一颗上进的心。
所有的工作都告一段落,蒋行远遂了孩子的心愿,而自己的臂上就多了一副重担。他掰起指头数了一下,孩子已经有了26个,早已超出了22个名额。这说不上是好事情或者说是坏事情。老婆那儿他是要交待的,更大的交待是那4个“编外”的孩子,蒋行远突然发现自己什么时候变成了别人手中的一根稻草,一根救命的稻草,生命如草芥,谁教我们都是长在同一条根上的呢?谁教抚育和滋养着我们的大地,我们还没有能力让她变得更加富饶呢?
是该回家了,家里的妻女一日一日地盼着,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但回家的脚步,蒋行远一点也轻松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