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南宋王朝划上了句号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海战之一,是宋朝末年宋军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以宋军全军失败告终。崖门海战历时22天,给南宋王朝划上了句号。在这场战役中,宋军将崖山作为据点的目的是什么?元军究竟采取了什么方法将南宋军队打败?战后南宋小皇帝的尸体究竟是被谁埋葬?现在的崖门古迹又是什么样子?
走近崖门
崖门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皇朝更替时少数民族战胜多数民族的古战场遗址,曾发生历史上最为悲壮、最有名的“崖山海战”。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载和古今名人凭吊崖门的诗赋书迹,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新会最有名的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区。那么,如今的崖门是什么样的呢?
1. 何为崖门
崖门,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称崖门。
崖门口阔仅一里多,门外有一条长逾百丈的石矾,叫门限石。海潮初涨,巨浪汹涌奔向崖门,为门限石所阻,激起浪花飞溅高达数丈,声如巨雷,极为壮观。
崖门因形势险要,古迹众多,一直吸引着很多中外游客。
这里留有许多名胜古迹:规模宏伟的慈元庙、林木蔽荫的杨太后陵、顶风排浪的崖山奇石、奇异圣灵的蟠龙山桔、金锁铜关的崖门炮台,以及皇帝碗山,以及唐宋古窑址等。
事隔700多年,崖门古战场的范围已经无可考证,基本上是以古井镇官冲村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但是,当地长者还可依稀指出宋末演兵场、架马坪、古碗窑等荒芜遗址。
2. 杨太后陵
据说,当年宋帝昺赴海殉国,杨太后闻讯,也投海殉难。后来,南宋名将张世杰命人将杨太后的尸体捞起,并草葬于此,称为杨太后陵。杨太后陵位于崖山祠西南一里多的海滨寿星塘(今延安村南),乡人称“国母坟”,是杨太后的疑坟。坟很大,四周用蚝壳围砌,三合土固其面。每年国母诞辰,三江、古井霞路等地的赵氏村民都会前来拜祭。
3.碗山
碗山,又叫“皇帝碗山”,位于杨太后陵西南。地面有很多古碗、碟、盆和罐等残存,其中残片中刻有“政和二年”的铭文,这是宋徽宗的年号。在山的东南面菠萝山地,留有南宋晚期出产的碗碟残片。据考证,这里是宋帝昺的士兵做饭的地方。崖海之战兵败后,那些遗落的煲、罐、碗、碟经过风吹雨打,泥土的掩盖,堆积成山,据说,现可还可在碗山挖出无数的碗和碟等遗物。
4.崖门奇石
崖门奇石,位于崖山北,数块巨石聚在一起,屹立于崖门水中,最高一块突出海面二三丈,被称为“奇石”。据说,当年宋军抗元时,曾用此石作缆趸,结大船千余艘,作“一”字阵,碇海中。
兵败后,宋丞相陆秀夫背少帝昺投海殉国于奇石下。七天后,尸出海面,被乡人收殓。后人怀念陆秀夫,在崖山刻石纪念,并题词“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
南宋灭亡后,张弘范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字于奇石上。明代广东提学赵瑶观奇石刻字,愤慨作诗曰:
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
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
后来,御史徐瑁因对奇石上的12字深恶痛疾,于是命人将其除去,想要改为“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9个字。
由于“奇石”曾经被毁坏,如今,“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碑石树起。
“奇石”的附近海域,遗留有海底千艘沉,以及兵器和文物等。
5.仿古战船
在崖山景区的入口处,可以看到一座仿古战船外型的建筑物,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陆上最大型的仿古战船标志性建筑。
它以钢筋水泥为“骨”,以枕木为饰面。“船”上的桅杆高58米,船体气势恢宏。在船头,有世界上最大的船用铁锚。 “船”上,有休闲茶座,游客可以一边看着波涛澎湃的海战古战场,一边悠闲地品茶,有“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洒脱。
6.崖山祠
崖山祠,这里原是南宋的一座行宫。崖山祠内的慈元庙又叫“国母殿”,其后座是“寝宫”, 集祠、庙、殿、宫于一体,皇者居中,统率四方,显现了皇家气派,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崖山祠是纪念南宋杨太后及其君臣的地方,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气亭、义士祠、诗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筑物。
崖山祠宋元崖门海战展馆分为两大展厅,第一展厅内展示了一系列国画,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崖海大战的惨烈战况。
第二展厅内,设有再现崖门海战宋元两军对战的沙盘。这个沙盘以声光电重现宋元崖门海战的情景。
崖山祠最高处陈列的12块古碑,是崖山祠的“镇祠之宝”。
崖山祠庙建筑群,记录了宋朝君臣忠心保国的浩然正气,500多年来,吸引了文人雅士来此访史凭吊,成为人们追忆前贤、指点江山的首选景点。
7.崖山诗碑廊
崖门海战后,历代知名人士将其作为讴歌创作的重要题材,留下近千首与之有关的诗篇和书法墨宝。如今,崖门古战场的诗碑廊全长300多米。
8. 崖门古炮台
崖门炮台在慈元庙南约5公里,紧扼崖门海口,形势非常险要,向为海防要地。它位于崖门东岸银洲湖出海处,建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因为历代对其加以维修保护,所以比较完整地留存至今。
崖门古炮台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正式设立兴建。其呈半月城垛型,弧长150米,高约6.7米,面海而立,背靠崖山,上有临海观察走廊,后有指挥台,正面有“镇崖台”花岗石刻匾额,侧壁有“炎海风清”石刻字样,上下两层共43个炮位对准海面,雄伟壮观。从前是海防要塞,如今是游人观景场所。
炮台基座和首层部分墙体是用花岗巨石砌建的。首层22个炮位全部配置重型铁炮。现存三门古炮为1842年佛山所铸。首层上部和二层是用沙灰夯筑成的护墙,最厚处达2米,坚韧无比。上层炮台是城垛形,设有21个炮位,并配有轻型火炮。崖门炮台曾多次阻击倭寇和海盗。
一场震古烁今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使得两朝更替,闻名于世界,被称为中国的“铁滑卢”。那么,这场著名的战役是如何打响的?
1.逃亡
襄樊之战,元军大破宋军,此后,元军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宋朝朝廷与元军求和,遭到拒绝,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保护下,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就是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在金华会合。随后,益王赵昰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被封为副元帅。
在此期间,元军统帅伯颜一直对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穷追不舍,于是他们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当了皇帝,即宋端宗,他尊生母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兼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赵昰当上皇帝后,元朝加紧灭宋的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不得不转移到泉州。
宋将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拒绝,张世杰不得不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
宋端宗打算逃到雷州,却遇到台风,的船被台风倾覆,宋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死在那里。
宋端宗死后,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为帝,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保护赵昺逃到崖山,张世杰认为此地是天险,可以长期坚守。
于是他派遣官兵进山伐木,在山坡上建造行宫30余间,营房3000余间,共有官兵和流亡民众20多万人。此外,他又搜集工匠兴造战船,打算继续抗元。
很快,在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宋将文天祥因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元将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此时,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2.背水一战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赵昺朝廷。接着,西夏后裔李恒也加入战事。
当时,宋军号称有20多万兵力,事实上其中数十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张弘范和李恒共有兵力十余万,战船数百艘。
面对这样的形势,宋军中有人建议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的撤退路线。然而,宋将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将其建议否决,并下令将陆地上的宫殿、房屋和据点全部烧毁,将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方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将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对此,元军将茅草和膏脂放在小船上,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是,宋船上面都涂了泥,并且每条船上都横放一根长木,以此来抵御元军的火攻。
元朝水师看到火攻没有成功,于是将海湾封锁,并用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和砍柴的道路。面对这样的情形,宋军只好吃干粮、饮海水十余日,士兵因此出现了呕泄的症状。
后来,宋将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生擒张世杰外甥韩某,用其向张世杰招降,三次都没有成功。
二月六日,元将张弘范想要对宋军采取猛攻的策略,此时,元军中有人建议先用火炮,张弘范却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后,容易令其撤退。
第二天,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部分,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
最初,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
后来,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到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便放松了警惕。
正午时,张弘范命水师从正面进攻,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作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
当两军的船舰接近时,元军鸣金撤布,与宋军展开交战,瞬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
张世杰看到大势已去,于是抽调精兵,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当时,宋帝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看到突围无望,便背着八岁的赵昺跳海自杀。随行十多万军民也相继跳海自杀。
3.宋帝的踪迹
崖门海战后,海上浮尸十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并安葬起来。
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被元军找到,当时,元兵看到一眉清目秀的小孩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于是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看到玉玺后,确认玉玺的主人便是宋帝赵昺,便派人将其寻回,可是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当年百姓将宋帝赵昺的尸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此外,战后,张世杰希望以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是,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也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随后,张世杰在风雨中溺死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
崖门海战宣告了元朝最终消灭宋朝,统一了全中国。
海战之后的千古之谜
1.崖门失玺
据说,当年崖山海战宋军大败后,太傅张世杰见大势已去,决定乘黑夜雾浓的时机冲出元军的包围,派小船去接宋少帝赵昺。
丞相陆秀夫担心皇帝被俘后受辱,坚决不让少帝上船。他先让妻子投海殉国,然后自己背起九岁的幼帝赵昺,用白绸绑住,又拿出玉玺系在幼帝腰下,走到奇石上,纵身跳下,葬身于崖海之中。
从此,宋朝玉玺沉落于崖门海底,只有刮风下雨时才偶而露出海面。
2.蟠龙山桔
现在,崖山一带生长一种与众不同的山桔树,如果将树干上的皮剥去,会看到酷似蟠龙的花纹缠其上,因此,这种山桔树被称作“蟠龙山桔”。
相传,当年宋帝赵昺从硇洲来崖门的路上遇上暴雨,衣服都湿透了,便让太监将衣服晒干。
于是,太监将龙袍晾晒在山桔树上。龙袍晒干后,太监去收袍,却发现袍上的龙已经不见了。
群臣都非常惊异,赶紧命太监寻找龙的去向。太监找了很长时间,最后在晒龙袍的地方,拨开山桔枝,发现一条条龙盘在树干上,原来龙袍上的龙己跑到山桔树上了。
由于这种山桔树有似龙的花纹,附近百姓将其制成具有天然特征的蟠龙烟斗和蟠龙拐杖。
3.宋少帝的下落
现在,在深圳蛇口的一片竹林里发现一座灰砂坟,墓碑书有“大宋祥庆少帝之陵”,“赵氏三派裔孙同立”,“辛亥年吉旦”等字样。对于这座陵墓,有人认为它是宋帝赵昺的陵墓,也有人认为它是赵昺的哥哥赵昰的陵墓,这个争议持续了很长时间。
据说,当年宋少帝赵昺的遗骸浮出海面后,有群鸟伏在他的尸体上,遮住了少帝遗骸,尸体随海水漂流,一直漂到赤湾(今深圳蛇口)。
有一天,庙祝去海边巡视,忽然看到海面上有一具浮尸,上有群鸟遮盖保护。庙祝认为这具浮尸一定是异人的遗骸,于是想办法将其拖上岸来。
待浮尸上岸后,群鸟飞去,露出一具身穿黄袍龙衣的童尸。庙祝认出这是少帝赵昺的遗骸。此时,海边天后庙里的一根栋梁突然塌下,对于这一奇怪现象,庙祝和乡绅父老认为这是天后娘娘要用此栋梁给少帝做棺材,于是他们为少帝做了棺材,并将其葬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