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孤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性格过度内向,不喜欢多与人打交道。另一种是社交退缩,有些学生生性怯懦、自信不足,因而不敢与人打交道,怕自己出洋相,更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故常常采取退避行为,这又称为社交习得性无能。还有一种是学业时常失败,没有成就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此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或父母下岗等,因而自觉低人一头。
建议辅导措施如下:
向父母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其孤僻是情境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如属后者最好请心理医生诊断治疗。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应多留一些思考和准备的时间。鼓励他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有些同学只有在小组里才敢发言,就多让他们参加小组活动。请班级同学合作,运用社会性强化称赞和认真倾听来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与行为。
了解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健康状况,如有体态异常、口吃、口臭等,需提醒其家长及时设法给予矫治,生理毛病矫治之后,孤独行为便会消退。
二、嫉妒心的辅导
嫉妒是一种自私、气量狭窄、不能容忍他人的性格障碍。学生的嫉妒心则常常使他们不能融洽地同别人相处,常常与别人冲突。有一位重点中学的学生曾向心理辅导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到了高二下学期,自己常有一个怪念头,就是难容忍别人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有时别的同学考试分数超过自己,就会觉得特别难受,晚上会失眠,白天会莫名其妙地大怒。班级里评奖学金,评了别人,便会觉得很不服气,耿耿于怀,不能排解。这其实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在作怪。
嫉妒心的形成原因可能有几种:一是自小养成的气量狭窄,处事待人毫不谦让的性格。二是由于自己表现不及别人,受到过老师和同学的冷落,感到自己的优势地位已丧失,自尊受到威胁,因而造成自卑感而引起嫉妒。此外是由于父亲或母亲常有嫉妒他人的表现,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响。
对有嫉妒心学生的辅导措施有:
用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辅导老师的第一步,是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
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嫉妒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
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用事实证明,他们还是能被人喜爱的。有位学者曾说:“嫉妒的孩子通常都是确信没有人爱他们,也没有人会爱他们。”所以,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能受人喜爱的。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要用公正的评价,使其口服心服。
三、反抗、易怒心理的辅导
有些学生常常容易发怒,常常与同学、家长和教师发生对抗,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有位辅导教师反映过这样的个案:高一学生小刚脾性暴烈,一恼火就暴跳如雷,像头狮子,从不承认自己有错,同学们都不愿和他交往。有一次他迟到了,却骑着自行车,目空一切、横冲直撞地闯进了校门,值勤的学生把他拦下,将他拉到老师跟前,他还横眉怒目,强词夺理,拒不认错。
这种不良心理的起因也是多方面的:常常受到过多的挫折与指责,心理承受了相当的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压力,需要情绪宣泄。但是又没有整理情绪的机会,往往正在做一件事时,忽然又被指令做另一件事,情绪节奏时常被打乱,因而总感到无所适从。父母管教不当,父母管教孩子没有原则,任凭自己的性子,反复无常,使孩子对父母抱有成见。成人要求学生做一件他不想做或没有能力做的事时,学生也会产生抗拒心理。与自身大脑神经系统的特质有关。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内部除了有掌管思维的理性中枢,还有着专门掌管情绪调节的情绪中枢。狂怒、缺乏自制力的状态,被称之为“情绪短路”。
反抗、易怒心理的辅导措施有:
要让孩子认识到,经常性的愤怒既有害于别人,更有害于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帮助孩子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例如,每当要发脾气时,可以建议当事人采用自我暗示方法,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要发脾气”;或者立即离开现场,脱离不良情绪的刺激源,而后进行冷处理,也可以采用其他松弛情绪的方法。
鼓励孩子多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其对集体生活的归属感,尽量减少易怒者与别人的冲突。即使发生冲突,也要劝导周围同学主动把冲突降温,而不要激化矛盾。
成人对孩子的学习期望不要过高,要适度,要循序渐进。不要用高压手段逼迫他们学习,施加压力虽会有表面的即时的效果,但学生将怨恨压至心底,会积累更多的消极体验。
教师与父母在学生面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尤其当学生有错时,不要向他们滥发脾气,拿他们出气,而要采取冷处理。
总之,上述三种问题,在中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因为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人和睦相处,这是青少年成长中的一大课题。
(第五节)师生、同学之间交往禁忌
一、同学交往禁忌
现代人都要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教育,因而人人都有自己的同学。实际情况表明,同学关系的好坏影响着人的成长和学业的进步。
既是同窗学友,自然不应独往独来,孤芳自赏。加入到同学交往的大圈子中来,每一个人都会感到充实、温暖和幸福,因为人本来就是社会性的,离开了集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和帮助,任何人都会失去生活的基本价值。
一忌人格不平等。无论是学习成绩好坏,同学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不应该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明显的自傲或自卑来。自傲者和自卑者都可能在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人为地拉大距离,影响同学关系的正常发展。
二忌小团体主义。一个班级里的同学中总会产生一些朋友群体,但是,不论群体内的人,还是群体外的人,都是自己的同学,不要只与群体内的同学(朋友)相处,而不与群体外的其他同学相处。尤其是,当小群体的利益与全班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不应当牺牲全班的利益来满足小群体的利益。
三忌不正当攀比。同学交往,免不了攀比,关键看比什么。如果是比思想进步,比学习进步,比身体健康,这当然好;但如果是比谁家老子官大,谁家阔气,谁穿的最时髦等等,就实不可取了。前一种比,比的是志气、信心,后一种比,比的是虚荣、嫉妒,其结果,前者越比越进步,后者越比越落后。所以,不但要比,更要看比什么,要坚持比好,抛弃比坏。
四忌早恋。中学同学和大学同学还要注意,这时正是同学们情窦初开、性意识迅速发展、两性关系十分微妙的时期。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既要攻破那种“森严壁垒”,又不能表现得没有节制和距离。中学生决不要早恋,那早熟的爱果非涩即苦;大学生也应尽量推迟恋爱,以免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挥洒在情场上,影响学业。也正由于这种关系的微妙性,因此,稍有动静,便有连锁反应。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的嘴巴去参加到那些有关某人“风流艳事”的无聊议论中去,特别是决不要去干那种添油加醋、捕风捉影的事情,这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遵守的同学交往禁忌。
二、师生交往禁忌
人生不能无师。广义地说,人的一生都要学习,所以终生都在求师。即使从正规的学校教育角度看,现代人也必须花十几年甚至20年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师生交往就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许许多多的名人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就留下许多与老师融洽交往的美谈,在他们后来成为人师的时候,同样表现了崇高的美德。
(一)教师禁忌
一忌冷漠无情。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对学生的冷漠无异于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常常被称为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担负着把人类创造的文明传授给新一代的神圣使命。学生在渴求知识的年龄,对老师的期望和信任,某种意义上不亚于对亲生父母,这就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交往离不开情感。一个态度冷漠的老师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召唤,无法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戴、信任和期望。当一个教师不能被学生理解和爱戴时,他的人生价值不也黯然失色了吗?
二忌傲慢与粗暴。教师更不能对学生傲慢和粗暴。只有缺乏修养的教师才会表现出这些行为。傲慢的教师原本想显示自己如何有能耐,然而真正的能耐是由学生感受到的,而不是自己标榜和炫耀的。教师的粗暴也许能暂时镇服学生,但是这种方法永远不可能征服学生的心。退一步说,即便教师的粗暴里包含着让学生追求上进的良好愿望,也很可能被粗暴的教育管理方法本身给弄得面目全非。
三忌过分偏爱。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过分偏爱。十个指头不一般长,学生里同样有好、中、差。让教师对学生完全一视同仁,恐怕也太难为他们,而且也是不现实和没必要的。但是,再差的学生也期待着教师的培养教育,正如再丑的孩子也离不开母亲的爱恋一样。好学生固然是一朵花,差学生也并不就是豆腐渣,有多少差学生在逆境中奋起,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教师如果过分偏爱好学生,冷落差学生,就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有的学生则由此而更加自卑,进而影响学业以至人生的道路。
(二)学生禁忌
一忌不尊敬老师。学生对老师,最应该注意防止的就是不尊敬老师或对老师无礼。大多数教师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生扑在教育事业上,一心放在学生身上,用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和汗水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国家需要的人才,而他们却默默无闻,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学生成才、进步了。如果学生反过来却不尊敬老师,在老师面前言谈举止失当,故意怠慢老师,或认为老师教书育人是本分,犯不着用什么礼节客套等等,这将会给师生关系罩上一层阴影。这是学生不文明的一个典型表现。当然最大的不尊敬就是不好好学习。试想,一个为学生呕心沥血的教师,如果得到的是学生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成绩落后的回报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二忌苛求老师。学生不能过于苛求教师。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满意显然是不易做到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很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疏忽与缺点,学生应该体谅教师,而不应揪住一点不放,以偏概全地攻击、评价教师,那会使教师感到难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师生在交往中对相互过错的谅解和宽容态度。当然,学生如果真正发现了教师的缺点,并真诚地、推心置腹地、以恰当的方式给教师指出来,教师一定会高兴地接受,这样做一定会把师生关系推向更良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