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52年,他率庞大的武装船队进犯东南沿海,攻城略地,江浙为之动摇,官军望风披靡。王直占据定海,自称“净海王”。
倭寇一词,最早出现在朝鲜史书中,其字面意思就是指日本海盗。只是它的成分是在变化的。
前期倭寇主要由日本人组成,元末明初就在中国沿海活动。后期倭寇中,日本人减少,变成以中国人为主体,里面还有少量西来的欧洲人加入其中。而对中国构成巨大威胁的也是后期倭寇。
他们在嘉靖年间对沿海袭击最频繁,其首领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直。
王直,徽州歙县人,出身于商人家庭,从小任侠仗义,聪明过人。王直年轻时就不安本分,喜欢与地方上一些豪强如叶宗满、徐惟学、谢和以及方廷助等往来。
据说王直曾对这帮同伴表示道:中国的法度太森严了,稍稍不注意就会触动法律坐牢。而科举也只对那些酸气十足的读书人开放,我们何不到海外去闯荡一番,说不定还会有些大作为。只困在这小小的“一撮土”上有什么意思呢?
王直遂于1540年同徐惟学、叶宗满等趁明朝海禁松弛之机远赴广东沿海打造货船,载着明王朝严禁出海的硝磺、丝绵等物品抵达日本、暹罗等国,进行贸易往来。仅仅五到六年时间,王直就获得了巨额利润,成为违禁贸易的暴发户。
当时活跃在海上的主要商业集团有两个,一个以福建人李光头为首,另一个以徽州人许栋兄弟为首。许栋的商业集团最初与葡萄牙合作,后来又有日本私商入伙,基地设在宁波双屿港。
由于王直与许栋是同乡,便加入了他的商业集团。许栋和李光头因从事海盗活动相继被杀后,王直继续从事海外走私贸易,当时江浙海面海盗团伙众多,形势复杂,王直依仗强大实力和自己的聪明才智,消灭多股海盗,千里海疆均归王直控制,集海商集团首领与海盗总头子于一体,并取得中日之间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新入海通番的船只都只有悬挂王直的旗号才敢在海上行驶。
王直战胜其他海盗过程中,有明朝官府的暗中支持。但王直凭借荡平海盗的功劳,多次上书明朝廷要求放开海上通商贸易,引起了明政府的不满,政策便随之发生了转变。
政府相继派朱纨等人领兵夹击王直。王直战败,只好将活动基地迁至日本,力图重整旗鼓。日本各地方大名对王直的到来相当友善,所定对外贸易政策为王直提供了客居的良好条件。
王直善于拉拢、结交朋友,取得了许多日本人的信任,他定居日本平户(今属日本长崎县),挂起了“徽王”的旗号,以平户为基地吸收反明势力,不仅招集国内亡命之徒,而且还用巨资勾结日本真倭门的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为羽翼,并利用日本浪人向中国沿海地区发动多次跨海攻击。
不可否认,明廷的禁海政策和清剿行动极大地限制了王直等人的海上贸易活动,也限制了沿海居民乃至一些海商巨富的生存和财路,引起了这些人的不满和反抗,这些人同图谋劫掠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相结合,必定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1552年,经过几年的准备,王直率庞大的武装船队进犯东南沿海,首先吞并了广东海盗首领陈思盼所部,然后率数万倭人及乱民驾船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岸,流劫于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掠居民无数。
次年3月,王直纠集福建漳州和广东的海盗及各路倭夷大举入侵,战舰百余艘,遮天蔽日。王直等与倭寇攻陷浙江昌国卫(今浙江象山县),4月侵犯苏州和松江等地,破上海县,在江阴肆意劫掠,并进攻乍浦。8月,洗劫金山卫,犯崇明及常熟、嘉定。
1554年1月,从太仓一路烧杀劫掠至苏州,攻占松江。4月攻陷嘉善,破崇明,进入崇德县。6月经吴江抵达嘉兴,洗劫一空后回到屯柘林,一路上官军望风披靡,风声鹤唳。自此,王直的海盗集团已经彻底走向了勾结倭寇劫掠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财富和杀戮中国百姓的道路,成为嘉靖时期的倭寇的首领。
王直还占据定海城,自称 “净海王”并长期盘踞在那里。
明朝政府斗不过王直,就改换手法,逮捕了王直徽州老家的老母、妻儿作为人质。另一方面,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兼任浙江巡抚胡宗宪派人到日本,同意解除海禁开市通商。
1556年,王直派人传话,表示愿意听从命令,协助剿除松江各处流民,以此换得明政府开放沿海贸易的许诺。胡宗宪慨然答应,将王直诱骗回国。王直一回来就被打入大牢。
可是,由于当时沿海形势紧张,胡宗宪不敢贸然杀掉王直,许其活命,把他软禁在杭州两年多,希望海盗们失去首领后自行解散,但效果不大。
两年后,即1559年,王直被朝廷下令斩杀于杭州。
王直死后,当时人都认为王直以威信雄霸海上,没有其他罪状,将其杀掉,有些过分。明朝末年,徐光启还在为他鸣不平,认为:“王直一向居于海岛上,没有亲身入犯沿海,招他回来,酌情给他一官半职,使他帮助国家消灭海盗,岂不更好?” 连有远见的官员都在为他鸣冤,十分明显,捕杀王直还是有些失策。
到今天,关于王直的是非功过,人们还在争论不休。
但显而易见的是,当时的海盗除了王直外,还有徐海、陈东等人。而王直死后,经过明朝一些将领的进一步努力,倭寇问题最终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