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同意举办这次展览会,并不是要对自己的工作评功摆好,而是想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一次总结。首先,他想向群众说明,革命诗人并不是像卷毛羊羔一样,咩咩地吟唱情诗的那种人,而是在尖锐的阶级斗争中,把笔献给无产阶级的武库的战士。因此,他的创作的题材和形式都应该是多样化的。诗人在展览会胶版印刷目录的前言中说:“革命诗人的工作不限于书本。大会讲演、战地歌谣、日常鼓动传单、生动的无线电广播和闪耀在电车两侧的标语——都是有同等意义的,有时还是最珍贵的诗歌典范。”正因为如此,标语、广告、传单、宣传画——这些被纯抒情诗人和唯美主义者所不齿的东西,才作为最重要的文学武器,在展览会上展出。其次,诗人想向群众说明,一个革命诗人同祖国一样,肩负着重大的任务。他没有权利休息,需要天天用笔杆工作。“诗人不是一天工作八小时,十六小时、十八小时是家常便饭。”第三,展览会也带有一种论战的性质。在二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一些人把马雅可夫斯基视为“同路人”。展览会的材料雄辩地说明,马雅可夫斯基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忠诚战士和杰出的无产阶级诗人。
展览会的举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拉普”、《莱夫》和列宁格勒作协的某些人对展览会非常冷淡,诗人不得不单枪匹马进行工作。《莱夫》杂志的一些人甚至反对这次展览,主张搞《莱夫》展览。他们坚持一些荒谬的文艺主张,如提倡“事实文学”,把文艺创作等同于照相,等同于真人真事,否定文学的概括和虚构。此外,他们也反对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而主张对文化遗产全盘否定。因此,他们对马雅可夫斯基的展览会表示冷淡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展览会在群众的支持下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报刊与革命》在贺词中说:“值诗人创作和社会工作二十周年之际,《报刊与革命》谨向伟大的革命诗人、诗歌艺术卓越的革命家、工人阶级不知疲倦的诗歌战士——马雅可夫斯基致以热烈祝贺。”诗人的一位朋友说:“展览会的成绩非常好!一般的印象简直使人吃惊。似乎是显示了整整一个工厂的产品,而不是一个人的著作。”展览会原定2月15日闭幕,由于群众的要求,又延长了一个星期。3月5日,展览会搬到列宁格勒展出,后来,在工人群众的要求下,又搬到莫斯科工人区作第三次展出。
展览会期间,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与群众见面的集会上朗诵了一首新作——《引吭高歌》(长诗的第一序曲),它是诗人为“二十年创作展览会”而作的,也是诗人的最后一部大作。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动机时,诗人说:“最近一个时期,有一些受到我的文艺政论作品刺激的人,常常说我简直忘了写诗,后代的子孙会因此骂我。我坚持我的看法。一位共产党员对我说:‘后代子孙又怎样!你可以向后代子孙汇报,而我却更糟糕——要向区委会汇报。这事更困难一些。’我是个做事果断的人,我想亲自和后代子孙说话,而毋须等到将来,等我的评论者向他们去讲。因此,我在自己的长诗《引吭高歌》中,直接面向了后代。”
同“二十年创作展览会”一样,长诗《引吭高歌》也是诗人对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光辉总结。在长诗里,诗人认为自己二十年创作最宝贵的经验就是——
把一切,
从武装到牙齿的军队
——这支军队二十年来
节节胜利——
直到
诗集的最后一页,
我都献给你,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
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反映了苏联的各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他把自己的诗比作一个列兵,参与了所有这些历史事件,并且随着人民和时代的步伐而节节胜利。
然而,诗人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并不是笔直平坦的,而是坎坷不平的。他并不是天生的无产阶级诗人,而是从旧的营垒走向革命队伍的:
我是一个清洁夫
和运水夫,
为革命
给动员和号召来的;
我从贵族花园的
诗艺中——
走上了前线。
在《引吭高歌》里,诗人是从人民的利益和未来的远景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和创作的。因此,他鄙弃个人的青铜塑像和大理石像。他写道:
让在战斗中
建设起来的
社会主义,
作我们
共同的纪念碑吧。
长诗《引吭高歌》本身就是一座非人工的不朽的丰碑。
遗憾的是,诗人未能完成这首长诗。1930年4月14日10时15分,诗人在自己的寓所用手枪自杀了。死前两天,他留下了一封绝命书:
给大家
关于我的死,别埋怨任何人,也请你们不要造谣生事。死者最不喜欢这一套。
妈妈、两位姐姐和同志们,原谅我吧。——这不是个办法(我不劝别人这样做),但我没有别的出路。
莉莉娅——爱我吧。
政府同志,我的家属就是莉莉娅·勃里克、妈妈、两位姐姐和维洛尼佳·维陀尔多芙娜·波隆斯卡雅。
假如你能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谢谢。
已经开始的诗篇,请给勃里克夫妇,他们会搞清楚的。
正如人们所说——
“事情已经了结”,
爱情的小舟在生活中
撞成了碎屑。
我的生命
已交割清楚,
不用再提彼此的委屈、
不幸
和痛苦。
祝你们幸福。
符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
1930年4月12日
马雅可夫斯基突然自杀,决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长期以来,“拉普”派和“列夫”(“莱夫”)派某些人对他采取排斥打击的宗派主义态度,使他在申请加入“拉普”、举办“二十年创作展览会”等问题上遭到冷嘲热讽,感到困难重重。他的一些最优秀的作品,如长诗《列宁》、《好!》、剧本《臭虫》、《澡堂》,以及旅美诗文也受到某些人不应有的责难。所有这些,使诗人在精神上感到孤独和压抑,这是造成诗人之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诗人逝世之前患着流行性感冒,喉咙发炎,不能朗诵。我们知道,诗人酷爱朗诵和演说,一旦不能和读者直接见面,朗诵自己的诗作,对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这也不能不是造成诗人之死的一个原因。第三,爱情上的失意。从1915年起,诗人就爱上了莉莉娅,但莉莉娅却嫁给了批评家奥西普,诗人和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为她写了《我爱》、《关于这个》等长诗,但她始终没有和诗人结为终身伴侣。1928年,诗人在巴黎曾经爱过一个法籍的俄罗斯少女达季雅娜,写了短诗《给雅可夫列娃·达季雅娜的信》,却遭到了女方的拒绝。1929年,诗人又钟情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女演员波隆斯卡雅。1930年4月14日,诗人约波隆斯卡雅在寓所谈话,但波隆斯卡雅急于去剧院排演一个新戏,谈话未能进行。波隆斯卡雅刚跨出诗人的房门,就听到了枪声。
世界诗坛上的明星就这样殒落了。然而,诗人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十三卷诗文,它将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
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中国人民一直怀着友好的感情,关心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写的长诗《战争与世界》里,诗人幻想着一种自由的新人出现。而给新人带来礼物的几个国家就包括中国:
西藏
带着自己的白雪,
下了山向你走来!
1921年2月,诗人在莫斯科热情地接见了北京《晨报》特派记者瞿秋白,殷勤问及中国文学的情况,并赠给瞿秋白一本题为《人》的诗集。
二十年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924年,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干涉。我国人民掀起了反帝斗争的高潮。当时苏联成立了“不准干涉中国!”援助会,对中国人民的斗争进行声援。这一年9月21日,诗人发表了《不准干涉中国!》一诗,表示了对中国人民的坚决支持,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慨。在诗人的笔下,帝国主义者是“横行世界的海盗”,“布置阴谋的罗网”的家伙。英国首相麦克唐纳之流一方面“胡说八道”,“把人迷惑”,另一方面派来无畏军舰干涉中国。在这首诗里,诗人一连八次高呼:“不许干涉中国!”这个口号一声比一声高亢,成了全诗的主调。
马雅可夫斯基认为,中国人民要赢得自身的解放,不仅要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要挣脱国内封建主义的枷锁。1924年,他写了短诗《关于这一件事人们将要用同回声汇成的起义的巨响写出真正的诗篇,但是我今天只能尽我的力量讲一讲这二十六人的事件》。诗中说:
举起了
起义旗帜的
中国,
快打倒,快撕碎
那片绣着金龙的
破抹布!“绣着金龙的破抹布”就是皇旗,这是封建主义的象征,也是反动统治的标志。这个比喻揭示了封建皇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实质,也表示了诗人对封建主义的蔑视。
1927年3月21日,广东的革命军队攻进上海,上海工人举行起义,夺取了政权。这一消息传到苏联时,正值马雅可夫斯基在雅罗斯拉夫里市立剧院进行朗诵。诗人当天写成《最好的诗》。他认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就是最好的诗篇。他号召苏联人民“向不认识的但是亲如手足的中国苦力们尽情鼓掌!”他还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苏联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胜利欢呼的情景:
欢呼的力量
不断地增长又增长。
五分钟,
十分钟,
十五分钟,
雅罗斯拉夫里城在拍手鼓掌。
又像是
狂风暴雨
笼罩了几里路远的地方。
在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日子里,马雅可夫斯基坚定地和我们站在一起。他不仅同情我们,支持我们,而且要求同我们一道战斗。1929年,他在《致中国的照会》一诗里说:
千千万万人的
工人的中国,
伸出
手来
结成永远的友谊!
中国人,让我们
和中国
一齐跟帝国主义者
算帐!
马雅可夫斯基是中国人民的可靠朋友,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郭沫若说:“无产阶级热爱自己的祖国,但也热爱无产阶级的兄弟之国。故不仅苏联红旗里有马雅可夫斯基的心和血,就是我们今天的五星红旗里面也有他的心和血。”
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了。第一个著文介绍他的诗歌创作的是瞿秋白。
解放后,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被大量传播到中国。五十年代中后期形成了第一个高潮,陆续出版了余振、戈宝权、卢永福、乌兰汗等译的《马雅可夫斯基选集》(五卷集)。六十年代初期又出版了飞白译的长诗《列宁》和《好!》。1980年4月,我国数十名马雅可夫斯基的翻译家、研究人员和诗人在武汉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马雅可夫斯基讨论会,在会上成立了“马雅可夫斯基研究组”,会后出版了论文集《马雅可夫斯基研究》。
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创新精神,在我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三四十年代,很多诗人读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后,一反吟咏风花雪月的旧习,投身于革命诗歌的滚滚洪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很多革命诗人学习马雅可夫斯基的战斗传统,写了很多街头诗、墙壁诗、岩石诗和枪杆诗。马雅可夫斯基的梯式诗、台阶诗也为我国的诗人和读者所喜爱。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和《投入火热的斗争》,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和《雷锋之歌》等诗,都借鉴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梯式诗,把梯式诗和我国的民歌与古典诗歌熔为一炉,深受读者欢迎。田间在抗战期间写的台阶诗,也非常接近马雅可夫斯基的形式,清新朴素,铿锵有力。
郭沫若同志在1945年12月参观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时所题的一首“马式诗”,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革命的
诗人,
“进攻阶级”的
伟大的儿子。
中国人
早就知道
你的名字。
你的声音
如像风暴
飞过了
中央亚细亚。
任何的
山岳
沙漠
海洋都阻挡不了
你!你!坦克车,
快速度的飞机,
真理的使徒,你的时代是
永远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