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社会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不仅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木风格。
诗人说过:“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创造形象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诗人创造形象的各种方法形成他的艺术风格的众多侧面。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是“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语)。诗人借助于想象,可以超越时空,自由翱翔。马雅可夫斯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非常重视想象的作用,把想象作为创造形象的方法之一。他的想象是非常丰富、新颖和奇特的。请看长诗《列宁》的一段描写。
苦难的岁月
将要成为过去,
公社的夏天
将带来火热的日子,
那时候啊,
十月的红花
将会结出
蜜甜的
幸福果实。
在诗人的想象中,共产主义将像夏天一样给人们带来温暖;十月革命不仅红花灼灼,而且硕果累累。“公社”、“十月革命”、“幸福”本来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可是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物质的具体性,看得见,摸得着,甚至闻得到“蜜甜的”香味。这种想象既是具体的,也是概括的,又是变化的。诗人想象中的这幅图景色彩鲜艳,丰富生动,和谐统一。再看短诗《和财务检查员谈诗》里的一段描写:
按照我们的说法,
韵脚——
是一个小桶,
装火药的小桶。
小的诗行——
是导火线。
大行冒烟,
小行爆炸,——
一座城
像一节诗
飞入空中。
韵脚和诗行本来都是静态的东西,但在诗人的笔下,它们却变成了动态的东西,不仅可以冒烟,而且可以爆炸。这是多么新颖、奇特!如果说“公社的夏天……”一节侧重于色彩的描绘,那末这一节则侧重于声音的刻画。前者的想象是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物质,后者的想象则是从一种物质转到另一种物质。
丰富多彩的想象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这是作者平时在生活中对春雨细心观察的结果,否则不可能把春雨写得如此亲切喜人,出神入化。马雅可夫斯基也非常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他的想象也是源于生活的。如长诗《列宁》描写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排队瞻仰列宁的遗容:
空前的严寒
烧着脚掌,
人们却
整天排着队
站在雪上。
在极度的严寒中,脚掌不是冻得痛,而是好像烧得痛。没有挨过冻的人是难以体会和想象的。马雅可夫斯基的想象不仅是他的智慧和天才的闪光,而且是在生活的土壤上辛勤劳动的产物。
比喻也是马雅可夫斯基创造形象的方法之一。在他的作品里,到处都是比喻,就像夏夜的天空布满星星。他在《怎样做诗?》一文中说:“创造形象的原始方法之一是比喻。我初时的诗作,例如《穿裤子的云》全部建设在比喻上,一切是‘好比,好比和好比’……最最流行的创造形象的方法还有隐喻,就是把至今只属于某些事物的定义转用于别的字、物、现象、概念。”
马雅可夫斯基在创作中不仅广泛使用简单的明喻和隐喻,而且善于使用博喻。所谓博喻就是接连用几个比喻来形容同一事物。在著名的短诗《苏联护照》里,诗人用博喻刻画了资产阶级国家海关官员接过无产阶级国家护照时的恐惧心理:
他拿着它——
好像抱着一颗炸弹,
他拿着它——
好像捧着一个刺猬,
好像拿着一片双刃的剃刀,
他拿着它,
好像托着一条两米长的吐着二十根毒舌的响尾蛇。
苏联护照与炸弹、刺猬、剃刀、响尾蛇并无共同之处,但从官儿老爷的心理上来看,它们又颇为相似。官儿老爷害怕社会主义,犹如害怕炸弹、刺猬、剃刀、响尾蛇一样。诗人用这四个比喻夸张而又真实地表现了官儿老爷的恐惧心理和外强中干的丑态。
马雅可夫斯基创造形象的手法还有怪诞,它能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在长诗《一亿五千万》里,诗人把美国总统写成一个怪物:
威尔逊的大门——
有一俄里宽,
侧着身子他才能勉勉强强地爬进去。
在这里,作者把威尔逊的肥胖夸张到怪诞的程度,使人生厌;在长诗《列宁》里,作者进一步描绘了帝国主义的怪诞形象:他脱光膀子,露出肚皮,呲出金牙,用刺刀撕吃着一个个国家。在这里,作者用怪诞的手法描绘了帝国主义凶恶的本质。
马雅可夫斯基艺术风格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诗的梯式分行。从1923年起,诗人的全部诗作几乎都采用“梯式诗”的形式,由于这种诗体为他所独创,因此被称为“马体诗”。马雅可夫斯基采用梯式分行,完全是出于朗诵的考虑。他写朗诵诗,不仅是因为偏爱这种形式,而且是因为可以加强自己与人民的联系,加强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梯式分行可以突出诗的顿歇作用,从而加强诗歌的表现力。长诗《好!》有一段关于克伦斯基打电话的描写:
土地?
暴动?
有许多?
赶快派——
这个,
怎么说,
围剿队!
无论是从语法上来说,还是从意义上来说,“围剿队”都是不应分开,而是应该连在一起的,但诗人却把它分成了两行。为什么呢?因为克伦斯基平时假惺惺地高谈民主自由,而现在一听到农民暴动,便撕下了自己的假面具。他本想立即派围剿队去镇压,但又怕说得太露骨,因此,羞羞答答,吞吞吐吐。作者运用顿歇巧妙地刻画出克伦斯基伪善而又凶残的本性。
为了突出诗的顿歇作用,马雅可夫斯基不仅把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分成数行排列,有时还把一个词排成数行。长诗《好!》描写农民对地主的仇恨,就采用了丰富的顿歇:
举起
刀子
喀嚓
一声,
砍死
那残
暴的
地主。
在俄语里,“残暴的”是一个词,但却被诗人分成三行;“地主”也是一个词,被分成两行。这两句诗,采用一个音节或两个音节一顿,读者从音调里可以听出农民的咬牙切齿之声,众多的顿歇表达了他们对地主阶级的深仇大恨。
马雅可夫斯基不仅善于运用诗的顿歇作用来抒发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之情,而且还善于使之和韵律的脚互相配合,从而赋予某些词语以更重要的内容或更强大的力量。如长诗《列宁》里歌颂党的诗句,作者把“党”字分割出来,单独排列,并押上韵脚,从而使诗句显得更加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我们的字,
一直到最重要的,
都已经用俗了,
用烂了,
就像衣服一样。
我要
使这个
最壮丽的字——
党
重新发光。
总之,顿歇与韵律加强了诗的感情色彩,提高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马雅可夫斯基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他破除了诗歌语言和生活语言的人为界限,在诗歌中广泛使用政治词汇、粗俗词语和自造的新词。他把简练和准确作为写诗的重要原则。为了作到这点,他常常废寝忘食,苦思苦吟。在短诗《和财务检查员谈诗》里,他描写了诗人的艰苦劳动:
做诗——
和镭的提炼一样。
一年的劳动,
一克的产量。
为了提炼仅仅一个词儿,
要耗费
几千吨
语言的矿。
马雅可夫斯基所有的诗,都是这样写出来的。
明确的目标,严肃的态度,艰苦的劳动,创新的精神,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获得巨大艺术魅力的秘诀。
马雅可夫斯基虽然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大诗人,但他并不希望别人把他当作偶像顶礼膜拜,而是主张各种艺术风格百花齐放:
你们觉得我就像
大屁股的
院士,
好像我是一个
不可超越的
诗歌祭司。
但我
实际上
只祈求一件事情——
希望有更多的
各样的
优秀诗人。
诗人这种繁荣诗歌创作的民主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