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年来,黄光裕与人合资在牛街创办国美电器商行。他进最好、最俏的货,卖的却是全市最低的价,没过多久,京津一带的同行们都知道了牛街有个不“黑”的人--黄光裕。黄光裕凭的是厚道和诚实,博得是信誉,做的是买卖。他的批发业务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年之后,黄光裕又干起了零售,零售业比批发琐细,竞争也更加激烈,各家电器商行老板挖空心思、招徕顾客,各有各的高招儿。黄光裕任凭商海变幻,仍然抱定自己的老主意,扎扎实实地博信誉。而且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道了,居然自己设起了“维修站”,只要是他店里卖出去的商品,都可以享受他的“亚华电器服务中心”的售后服务。黄光裕就是这样迅速地腰缠百万,挖到了第一桶金。
古语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生意场上同样如此,信誉不是一朝一夕就声名远扬的。温州人在他们几十年的商业经营中,对待生意伙伴或是客户,从来不“坑你一回是一回”。他们始终坚信,人间正道是沧桑,卑鄙低劣的行为终究会暴露于阳光之下,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要想多赚钱,事业有成,一定要“黑心的买卖做不得”,要树立自身的良好信誉。
世界船王“薄利长租”
关于薄利多销的道理,司马迁早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意思是说,贪婪的商人要价太高,不能做到当卖则卖,当买则买,所以得利少;而“廉贾”则不然,价格虽然低一点,但卖得多,销路好,利虽小,但赚的反而多。
“薄利长租”就是当年船王包玉刚与众不同的经营策略,具体办法就是以较低的租金把船长期租出去,以获得持久的效益。他的这种独特的经营法曾被一些人讽刺为“初出茅庐的傻瓜”,但时间一长,这种长租的好处就显现出来。
1956年,埃以战争爆发,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货物积压严重,海运业务十分兴旺,别人劝包玉刚插足其中,乘机大捞一把。但独具慧眼的包玉刚,仍然按照旧的租金为东南亚的老雇主运货,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竞争。果然,十几年后,埃以休战,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还要耗费惊人的费用去维修、管理。而包玉刚的船仍然稳扎稳打地立足于东南亚,业务蒸蒸日上。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玉刚想把他的租船业务扩展到英美石油公司,当时他买了4艘不大的油轮,找到一家石油公司,对方提出必须压低租金他们才租,包玉刚痛快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因为租期都是4年或5年,这样算起来,包玉刚并不吃亏,双方顺利地签订了合同。
还有一次,一家石油公司表示需要一艘两三万吨的燃料船,包玉刚马上买来船低价租给他们,使这家公司十分满意。包玉刚的经营方式,表面看似乎一时利润不大,但却可长期稳稳当当地获利,也不担风险。包玉刚不贪大求快的商业眼光,使他荣登世界船王的宝座。
现如今的市场越来越规范,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夜暴富的神话已难再有。而且,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利润空间稍大,就必然会有大量资本迅速进入,利润就会陡然下降。摆在全球商人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怎样面对这个微利时代?
而包玉刚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使出了“薄利”这个杀手锏,因此一跃而成为世界船王。
薄利多销,多销必赢,这用在会赚钱的温州商人身上最恰当不过了。从几十年前的小纽扣、小百货经营到今天的服装鞋帽,温州商品遍布中国乃至世界。温州人始终秉持“你有我贱”,在价格低于同类的商品,以质优价廉取胜,把薄利长销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
“薄利”的六大妙处
温州人的“薄利多销”是应对微利时代的不二法门。它既能使产品较快地进入买方市场、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产生产品的综合效益,同时,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增加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
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产品有生命力,但销售步入低谷时,采用薄利多销,可亢进顾客的购买欲,以刺激产供销环节的周转、挖掘产品的潜在效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②产品属市场淘汰之列,不会再有起色,以多销微利保本为原则,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时间,开发出新产品。
③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多,竞争激烈时,采用薄利多销、降本让利策略,可争夺同类产品的顾客,促进本企业产品覆盖率、辐射率、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④新产品试销阶段,以薄利多销方式尽快使产品进入市场。扩散影响,提高知名度与应用频率,建立市场信誉和威信。
⑤市场消费基金受到宏观调整、资金紧缺时,采用薄利多销,能很快筹措资金,吸引及导致市场购买率的倾斜,形成对企业产品有利的经销势态。
⑥原料来源充足、生产工艺简单、技术性一般、产量高、市场及企业吞吐量大的产品,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原则,使“原料-产品-商品-资金-原料”的良性循环加快,充分发挥企业设备效益、资金效益、技术效益,形成较稳固的生产、供应、销售三位一体的基础与发展实力。
小打小闹成大气
义乌市是浙江中部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却有着自己的民航机场,有着浙赣线上二等大站的火车站,为什么呢?因为义乌是赫赫有名的“小商品王国”,汇集了包括饰品、花类、文化用品、工艺品、日用百货、小五金、皮具箱包、电子钟表、袜类、玩具等在内的28大类、700余小类的15万余种小商品。从几分钱的纽扣到几万元一只的世界名表,应有尽有。
义乌小商品市场连续10年雄踞全国百强集贸市场首位,被称为“华夏第一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价策略,同类同品牌同质量的商品,这里的批零价仅为一般商场零售价格的1/3,甚至更低。但更具竞争力的是义乌商人“做小生意赚大钱”的经营理念,这也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生意经。
以牙签为例,追求1盒牙签赚1元钱,还是100盒牙签赚1元钱?义乌商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后者。原因是,如果1盒能赚1元钱,因为利润丰厚,大家会抢着卖牙签,经销商和消费者也不会千里迢迢到义乌来。而100盒才赚1元钱的生意,却不是谁都能经营下去的,因为没有相当大的销售量,卖牙签恐怕连摊位的租金都赚不回来。
为了扩大销量,义乌人在所有环节上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说来也许没人相信,义乌小商城商品批发价格好多时候比出厂价还低。为什么?因为摊主去厂家进货时,根据进货的多少厂家会给摊主一定比例的回扣作为奖金。义乌人却把这些回扣的奖金让利于顾客,使得回头客越来越多,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扩大,并且靠良好的信誉吸引“回头客”,让“薄利”与“多销”良性互动,成就了一方市场。
虽然是小打小闹,但正是这种实打实的经商理念,如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国内外建立了数百个分销市场;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多家贸易机构、3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远销美、日、韩、阿拉伯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义乌小商品市场与温州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温州人是这里的“第一外来军团”。在义乌的温州商人超过了7万人。而且义乌小商品市场每一个行业都有温州商人,其中苍南金乡的标牌、商标,温州市区的眼镜,平阳的年画,永嘉的皮具,乐清的电器……领军人物都是温州商人。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义乌有了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时候,300多名温州人成了首批来义乌的外地商人,正是这些温州人,将“微利能带来大买卖”的生意经在这里传播,才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有了今天的名气。当然,这也给温州人带来了财源。专门经销眼镜的温州商人郑衡就说:“我们选择义乌作为创业地,就是因为这里能让我们不断挣到钱、挣大钱。”
“薄利”不是赚钱少
“薄利”和“赚钱少”是两个概念,有不少人把“薄利”等同于“赚钱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正因为这一个“少”,才招来更多的顾客,从而积少成多,把从每一个顾客身上赚得很少的钱加起来,也就相当可观了。
1990年,温州农民冯志久来到珠江三角洲淘金,却发现这里早已人满为患,他想到工厂打工,但因年龄大,无技术,工厂不用他。
冯志久百无聊赖,便在各厂区转悠,看到工人们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里跑,还有那些在街上饥渴的盲流,他脑子一转,怎么不开一个供打工者吃饭的小店呢!
于是,冯志久租了一间很便宜的民房作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担起两桶饭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销,一天下来能挣30元。很快他凑足37000元资金,就在广州黄埔大道边租了一间5平方米的店铺,办了执照,把鞭炮一放,正式开了一家快餐店。
冯志久的小饭店一开张,就像鲜花引蝶似的引来了众多的顾客,他经营的主要绝招,就是收费低。那时广州的饭店快餐时价最低是2元,而他却一律定为1元。1元钱吃饭谁不来!冯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结账之后,除了开支,竟赚了2000元。
后来,冯志久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临时工,扩大门面,每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一律一元一份。这样,每天的顾客少说也有500多人,最多达1000多人。
冯志久挣钱的奥妙在于薄利多销。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挣头的,但算计得好,也可以赚点儿钱,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可挣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几年下来,冯志久已身家上百万元,直到现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价,人们都称他是“1元钱大享”。
不要看不起小钱,有位大亨说过“小钱是大钱的祖宗”。温州人会赚钱,就在于他们“江河不拒涓流”,顽强的生存本能让他们千方百计节约成本,赚取一分一厘甚至是一毫的利润,微小的利润意识使得“温州制造”价廉物美,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惊人。不仅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还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因此赚钱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六)不炒股票炒房产
温州人赚钱务实而精明,务实就是没有把握的事情不做,精明就是能够分析某项生意能否赚钱。因此,温州人炒房不炒股。
为什么不炒股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敢于冒险的温州商人几乎都不炒股。其实,这正是温州商人聪明之处:他们敢闯,但决不乱闯。他们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不妄想一夜暴富。一旦看准某个商机,就会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赚钱。
据温州市城调队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温州参与炒股的居民仅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数的72%,远低于浙江省23%的平均水平。同时,在该调查中显示,温州人资产投资的流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做生意,其次是投资房产,股票被排在了第八位。
对于温州人的不爱炒股,上海人很是不明白。《解放日报》甚至还曾把“温州股票不热”当新闻。一向以头脑灵活、精明能干著称的温州人,超前意识强、勤劳而不甘落后,事事都走在国人前头。可是,唯独对股市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炒股好比赌博,这是很多股民的切身感受。而赌博是一种病态反应性疾病。在赌徒身上,几乎反映了人类的全部缺点。赌徒基本上是这么一些人:急躁易怒之人、过度紧张之人、患得患失之人、没有节制之人、意志不坚之人、拼命三郎之人、不听劝告之人、得意忘形之人……
因此,做人实实在在,做生意脚踏实地的温州人决不会炒股。那么,温州人炒什么呢?炒房!
开始于1999年的这一轮中国房价大涨中,温州人以其大胆、敏感,赚足了钱财。而且这些炒房大军还是“业余”的投资者,其中还以中年妇女为主,她们自有资金不多,文化程度不高,就利用银行的贷款频频出击。他们东征上海、杭州;南下广州、深圳;西取重庆、成都……一路下来,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温州现有民间闲置资金上千亿元。因为温州人极为务实,只想投资,不愿投机。因此那么有钱的温州,股市却一直冷冷清清、静悄悄,这就是温州人特有的经商理念。更多的温州人喜爱做实业,或办厂经商,或投资开发。因此,有了闲置资金,转向购房置业,也就顺理成章了。
买房如买菜
温州人对于炒房的热情,有人以“买房如买菜”来形容,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下面这几个温州人炒房的镜头,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了。
在上海:陆家嘴102套住宅仅两天就被温州人一抢而空,成交近亿元;
在杭州:西子湖畔每平方米逾万元的“黄金房产”的主人大多是温州人;
在重庆:温州人昼夜排队抢购时代广场,最多一人买下一个楼层1000余平方米的商铺;
在苏州:苏州大学学生公寓数十套房子不到半天时间就被温州炒家抢购一空;
在北京:2003年国庆期间推出的北京丽高王府别墅在温州房交会之前就被预订一空;
在成都:熊猫城一年时间在温州的销售额就达2亿元;
在昆明:一个姓朱的温州人独吞1000多个摊位;
在喀什:至少1000名温州人吃下喀什商贸城半壁江山;
在香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推出的钻石豪宅“海名轩”为维多利亚港地标,每平方米均价港币75万元,温州人不声不响地将11套收入囊中;
在过去的财富神话里面,一夜暴富后的人可以将10个手指都戴满黄灿灿的金戒指。而今天,炒房的温州人身上挂着很多把钥匙。这等故事曾见诸多家媒体,唯一的差别是腰上所挂钥匙的多寡,有挂22把钥匙的、35把的、50把的、最惊人的是72把。
一个在上海炒房的温州人,身上就有着60把钥匙,他将房产全部租了出去,每天的唯一工作就是按照钥匙的顺序,挨家收租金。一天两户,轮一圈,一个月正好收完一遍租。
这个温州人其貌不扬,和颜悦色,虽然身家数百万,却很节俭,一般不会“打的”,每次都是挤公交车上门收钱。如果不知底细,的确容易被误认为是抄煤气表或催缴电费的。有钱不张扬,经商很务实,从这个人的身上,我们就能解读到温州人为什么不炒股而炒房了。
很多诚实的人都曾抱怨是温州人炒高了房价,甚至对温州人恨之入骨。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楼盘摆在那里,人人可以去买、去炒,为什么自己不去炒呢?有人说那是因为温州人有钱,但要知道,也有很多温州人是靠借贷来的钱炒房的,旅行时他们有时候还要因为5元钱盒饭的品质要跟带团的人理论。
为什么炒房
周芳不过是“温州炒房团”里面的普通一员,24岁开始炒房,跟随温州炒房团周游全国,所到之处,房价一片“飘红”。从最初的个人炒房,到如今与人合伙开起房产代理公司、带“团”炒房,如今29岁的她身家早已超过百万。
1999年,周芳的主职是做保险,因为业绩好,手就里有了十几万元闲钱。她想,钱放在银行里,利息那么少,应该做一些投资。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呢?当时才24岁的周芳,既不太懂相关的专业知识,又从没认真动脑筋盘算过。懵懵懂懂中,她想起以前看书翻杂志,看到很多富翁都是做房地产起家的。于是,在对于“暴富”的一种模糊憧憬中,周芳去了第一个房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