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州”。据《左传》记载,范宣子曾对晋国国君说:“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意思是,姜戎氏祖先吾离被秦军赶到了瓜州。后来,人们把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姜姓称为“瓜子族”。瓜子族人老实、勤劳,受人雇佣时,一天到晚不停的干活,绝不偷懒。有些人把他们的老实、勤劳误认为“傻”,又因为他们是“瓜子族”,所以就称他们为“傻瓜”。清代的《仁恕堂笔记》也记载“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现在,甘肃、四川一带的人们,还称不聪明的人为“瓜子”、“瓜娃子”。
42、为何把小偷小模称为“三只手”
“三只手”,人人皆知,是小偷小摸的代名词。这称呼也有个来历呢。北宋天王年间,东京汴梁黑道上有个赫赫有名的神偷。按照江湖规矩,不许打听真实姓名,不准寻根问底,他的真名实姓至今也是个谜。当时的小偷,都是用一枚铜钱,磨得锐利无比,用以割人腰包,俗称“跑明钱的”。此公独特,不用任何工具,只要擦身而过便手到擒来。有一次他为同行献技,双手高举,众目睽睽之下,一挨身就将别人身上的银子掏出来了,好像身上还长着一只手。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敬送绰号“三只手”。直到今天,人们还把小偷小摸这一行当叫做“三只手”。
43、为仕么称不务正业的游荡子弟为“浪子”
“浪子”一词语出《宋史·李邦彦传》。故事说,北宋大臣李邦彦,才华出众,性情豪爽,风流潇洒,一表人才,写起文章来思路敏捷,文笔精巧。然而,他生长在民间,熟悉庸俗猥琐的事情,待人接物也有一套办法,善于应对,反应也快。他善于唱曲逗乐,能踢皮球,常把街头巷尾流传的俗语编缀成词曲,人们争相传唱,自己取名叫“李浪子”。
李邦彦担任宰相时,没有什么建树,只是阿谀顺从、巴结谄媚,占个官位而已,京城里的人把他称为“浪子宰相”。
“浪子”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后来人们用“浪子”指不务正业的游荡子弟。
44、为什么杷会试得中称为“登龙门”
传说,在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处有一座龙门山,山上有个巨大的山口,是大禹治水时凿开的一个通道,黄河之水经由此处向东滚滚流去。
龙门的河床很高,水流急,浪头大,下游的鱼儿要经过这里到上游去是十分困难的。每到暮春时节,河里及海里的黄鲤鱼都聚集在龙门之下,争先恐后地想游过龙门山口,如果过了龙门关,云雨就随之而来,天火在后面燃烧鱼尾,鱼儿便化作一条条大龙飞上天宫。可是,一年之中,能游过去的鱼儿不超过72条。
登了龙门,连小黄鲤鱼都可成龙而提高身价。在中国的科举时代,人们把会试得中比喻为登龙门。现在,也用来比喻得到有名望的人引荐和提拔而声誉提高。
45“绿帽子”这个词究竟怎么来的
隋唐建立后,正式把服饰的颜色作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手段。太宗贞观年间规定:皇帝就穿黄色的龙袍,百宫中,三品以上服紫,四晶五晶服绯(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晶九晶服青。以后各朝代均大体沿袭此法。可见,绿色青色排名最后,在官场上是低贱的代表。
当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郡司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诗中用“青衫”代称。他的《忆微之》诗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于低微的绿衫行列中。而在民间,这两种颜色也是象征着低贱的行业。比如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而《元典章》更是规定,娼妓的家长和亲属男子须裹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的男性亲属有了联系,后来扩大为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而现在人们也不带头巾改戴帽子,于是又逐渐演变成了“绿帽子”。
绿帽子的由来大约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的蒙古是没有娼妓的,等到挥军南下进了中原,就很是看不惯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原人开设的妓院了。于是元朝统治者规定妓女着紫衫,在妓院里做工的男人戴绿头巾,以示与正常人的区别。延续至今,就诞生了中国男人最怕的一顶帽子:绿帽子。
46、“替罪羊”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这一说法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粟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这也就有了“替罪羊”的说法了。
47、“不倒翁”是指玩具吗
“不倒翁”这一称谓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此物外表上看去与普通的石头没什么两样,然而里面包的却是一块难得的美玉。
卞和先后两次将此宝呈献两位楚王,但楚王总把它看成是一块顽石,以欺君罪先后剁掉卞和的左脚和右脚。
楚文王即位后,卞和便怀抱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得知此事,便命玉工将石削开,果然得到了一块好玉。文王下令,将此制成玉璧,命令为“和氏璧”。卞和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为感动。他称赞卞和说:“此人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不倒翁”这一流传后世的称谓。
48、为什么人们杷史册称为“汗青”
“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是,“汗”字没什么其他讲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多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比如青天即蓝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绿山。
为什么史册同出汗、青色发生联系了呢?
这要追溯到纸张发明之前了。那时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片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而是为了便于书写,另一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臂竹片,被烤得冒出水珠,做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进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49、“跳槽”一词原义是青楼术语吗
我们常说的“跳槽”一词原是青楼术语!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之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后来,这个词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一个嫖客对一个妓女厌倦了,又另外找了一个,这种行为也可称为“跳槽”。与此相佐证,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桂枝儿》里就有一首名叫《跳槽》的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妓女与嫖客互诉衷肠,
最终达成的协议就是“再不去跳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忘了这个词本来的用法,只是根据这种形象而又通俗的比喻,把它当做了更换工作的大众通行语。
50、“孔方兄”是怎么来的
最早称钱为“孔方兄”的是晋朝的鲁褒。惠帝元康(291-299)年间,纲纪大坏,世风日下。惠帝昏聩无知,朝纲旁落,政出多门,贿赂成风,很多人都贪得无厌。“竹林七贤”中的王戎,积累的钱无法计算,经常手持算具,昼夜计算,仍觉不够。他的弟弟王衍之妻郭氏,也是聚敛无厌的人,曾用钱来环绕床沿。驸马王济用铜钱做院墙,围成跑马射箭场,当时的人称之为“金埒”。
鲁褒是晋时一个名士,他对当时朝庭达官贵人搜刮民财、巧取豪夺的行为十分痛恨,便写了《钱神论》一文来嘲讽、挖苦他们。他说“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钱无耳,可使鬼”的丑恶现象。还戏称自己对金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在晋代那个盛行玄谈、讲究风度的年代,“孔方”、“方兄”或“孔方兄”作为钱的代称迅速流行起来,因为人们觉得用“孔方兄”来代指钱币,不但符合它自身的形状,而且完全消除了言及“钱”时的庸俗气,使得人们觉得说话者知识渊博、气质脱俗。时至今日,尽管铜钱已经成为古物,但是仍旧有人用“孔方兄”来称呼钱。
52、“元宝”、“通宝”与“元”是怎么来的
“元宝”与“通宝”都是古代对钱币的称呼。说来有趣,这两个名称其实是一起产生的。《旧唐书》记载,当时朝廷废除了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钱,改变了以往以重量为钱名的旧制。“开元”的意思是“开始的新纪元”,“通宝”则是“在国内通行宝货”的意思。开元通宝钱采取的也是古代钱币常用的外圆内方的形式,开元通宝四个宇分列方孔的四边。于是“开元通宝”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读法。如果按上下右左的顺序读;就读作“开元通宝”,这种读法叫做直读,史书里的记载大都走这种读?法。如果按顺时针旋转着读,也就是上右下左的读为“开通元宝”,也完全解释得通,可理解为“开始通行的主要货币”。这种读法叫做旋读,在当时的民间很流行。就这样,“通宝”和“元宝”都作为对钱币的称呼流传下来,前面还往往加上帝王的早号铸于钱币之上,这种钱币也被称为“年号钱”,如宋朝的“太平通宝”、“淳化元宝”等。
史思明反叛时,开炉铸造了“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使用在钱币上,“元”这个字便盛行了起来。到了元朝,“元”字当然就更加有意义,铸在马蹄形银锭上的“元宝”二字,就是取“元朝的宝货”的意思,通常是50两为一个元宝。后世所说的元宝一般指此物。
明代万历年间:欧荚的货币开始传入中国,当时市面上最流行的外国货币是西班牙的银圆。因其形状呈圆形,一枚又为一圃,既是货币名称,又是单位名称,时间一长,为了书写方便,后来人们就用同音字“元”代替了。这样一来,元这个字就更被人们熟悉和使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成了我国货币的单位。
52、银元为何称“大洋”
银元原本来自于外国,而我们又称老外为洋夷,所有我们就称他们的钱为洋钱了,最早就是西班牙的“本洋”,再接着是墨西哥的“鹰洋”,最后就是我们自己的“龙洋”。这些钱统称为“大洋”。
中国自1436年起采用银铜货币体制,主要货币为白银。中国使用的白银多铸成锭状,以重量(两)为单位。至明、清与西方贸易,从外国流人之白银多为铸造成硬币之银圆。早期的银圆多为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之西班牙圆,在中国被称为“本洋”。后来输入的银圆则有墨西哥独立后铸造,有鹰为标记的“鹰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样。银圆在中国逐渐受到欢迎,间接影响清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于是清政府在光绪年间起亦开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银圆。清政府的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式银圆被称为“大洋”。
52、钱为何称盘缠
“钱”的繁体字是“金”字边加个“戋”字。“戋”字是细小的意思,所以“钱”本小量的金钱。古小说常见的“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但是,旅费为什么又“盘”又“缠呢?盘绕、缠绕是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1000个钱币穿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贯”,所以,1000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现在当然仍可将旅费说成“盘缠”。
53、“将军”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古代没有将军,掌管军事的官职叫司马。那时国家军队数量并不多,天子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各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大夫以下叫士。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因此,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而编制上他只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作“将军”,意即将领一军的意思。以后军队数量越来越大,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了。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
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三位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将军的名称虽不尽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同的。
54、交友称谓都有哪些
竹马之交:幼年时的朋友。语出《世说新语.方正》帝曰:“聊故复乙竹马之交好不?”
布衣之交:平等相处的普通百姓之交。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忘形之交:不拘身份的知心朋友。语出《新唐书·孟郊传》:“小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之交。”
贫贱之交:贫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语出《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而友,富而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年之交:不以年龄而以才能、品德结交的朋友。语出《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其对策大相称赞,因终忘年交。”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语出《北史·黎景传》:“虽穷居独处第八章一最有趣曲民间称谓以饥寒而操,与范阳卢遁源为莫逆交。”
君子之交:重在道义而不在乎功利的朋友。语出《庄子·山木》:“君子之交谈如水。”
再世之交:与两代都结交的朋友。语出《宋史·邵伯温传》:“伯温人间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届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
55、“先生”纳称呼是如何来的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国策·秦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则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解说:“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后来,“先生”这个称呼所指趋于广泛。有称道士为先生的,如《水浒传》中称公孙胜为先生。对江湖人士如占卦的叫占卦先生,卖草药的叫草药先生,测字的称测字先生。
现在“先生”的用法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