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王崇拜还体现在禁忌方面。由于畲、瑶等民族把狗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物,相应产生了一些禁忌,如不准骂狗,即使外民族的人骂狗,一旦被畲族人听见也要惩罚骂狗的人,让他下跪、陪礼。还不准杀狗,不能吃狗肉。祭祀盘瓠时,不准外人参加,对祖图、龙头杖、龙伞等图腾崇拜物,必须秘密保护,安全收藏,绝不能给外人看。瑶族不仅不杀害自己的图腾,而且尽力加以保护。瑶族养狗,只是为了打猎和看家,狗老了不能行动了,宁可让它死掉或卖给山外壮、汉族,而不会自己杀食。
无论是在节日祭祀、饮食衣着、婚丧礼仪方面,畲、瑶等民族都尽量模仿图腾物的形态、动作,这些都是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瑶族在每年除夕、尝新节要举行祭狗仪式,在家中祖先神龛前摆一张方桌,上列诸般供品,由家人向祖先祷告,并模仿狗的动作从桌底下钻过去,吃一两,饭,或用狗食槽盛猪肉、豆腐、米饭陈于神龛前,一边祭祖,一边请狗来吃供品。
在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中,祭品定为猪,这与盘王神话中飘洋过海时遇上大风浪,瑶族先民向盘王祈求庇护,并许下用猪供奉是一脉相承的。畲族的狗图腾崇拜也是很明显的,且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祖图中最初出现的是盘瓠本身,是一只狗,进而才与人结合起来,变为犬首人身。祖图中有婚礼、命名、去广东等场面,盘瓠则是犬首人身形象,后来则变为对神秘膜拜物的崇拜。如畲族的狗头杖改为龙头杖,狗头髻改为龙头髻,狗皇歌改为高皇歌,狗王改为盘王等。而所有这些,最重要的标志为龙头杖,它是祖先的象征,又是家族的保护神,而且是统率阳兵、阴兵的权威工具。
28、“泰山石敢当”何以成为辟邪神石
为了辟邪驱灾,人们除了设置土地神位外,还有一些禳解镇邪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见的在宅基上树立一块上写“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有时候整个村子也会树这样的石碑,常常设置在村落人口处、河边或池塘岸边,或者门前巷口、三岔路口的直冲处。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黄帝时代,蚩尤非常残暴,无人能敌,黄帝与之作战,屡遭惨败。有一次蚩尤登上泰山,在泰山上自称:天下谁敢当?蚩尤的狂妄激怒了女娲,女娲遂投炼石以制其残暴,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终致蚩尤溃败。黄帝乃遍立“泰山石敢当”,蚩尤每见此石,便畏惧而逃,后在涿鹿被擒。从此“泰山石敢当”便成了民间辟邪神石。
29、儒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一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前483),当时,印度把人群分为四个等级,代表神权的婆罗门最高,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依次排列。佛教是当时印度反婆罗门思潮之一,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而迅速流传。
佛教在汉代传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建于东汉时期的洛阳白马寺。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最为兴盛。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佛经。东汉时,汉明帝派遣使者到大月氏抄写佛经42章,这就是所谓的《四十二章经》。佛教传人中国以后,最早的信徒多是帝王贵族,当时的人们把佛当做一种祠祀,近乎于神仙方术,并且把佛教的教义理解为清静无为、省欲去奢,人们往往将佛与老子并祭。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僧人安世高、支娄迦谶相继来到中国,在洛阳翻译佛经,规模较大。公元193年,丹阳人笮融大规模修造佛寺和塑造佛像,并且用免除徭役的办法来招揽佛教信徒。这是我国佛教造像和大规模招致信徒的开始。
30、“临时抱佛脚”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或仓惶求救。通常用来批评平时不努力,事到临头才仓惶补救的人。那么,“临时抱佛脚”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这句俗话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国的。相传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国家,举国上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d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用磕头表示忏悔。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正在这时,追兵赶到。兵丁差役见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请求给予宽恕。官府听后,不敢作主,马上禀告了国王。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后来该国的和尚来到中国传经,也就顺便将“闲时不烧香,陆时抱佛脚”这句话传入中国了。
30、何谓小乘佛教,何谓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名称是大乘佛教徒取的(大乘佛教认为对方只求自我的解脱而不愿意超度他人,而大乘佛教自身则注重超度众生)。
小乘佛教是比较固守佛祖的本意,因此小乘佛教一般不拜佛像,而拜象征宇宙秩序的佛塔和曼陀罗。不过在近世受大乘佛教的影响,也开始修造佛像。小乘佛教徒自称为上座部,称大乘佛教为大众部,都有一些褒贬的含义,现经常用比较中性的名称即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因为在中国的流行,大乘佛教也被称为汉地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因此,南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
31、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
中国佛教主要有八宗,即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①法性宗,又名三论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
②法相宗,又名瑜伽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③天台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
④华严宗,以名贤首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华严经》。
⑤禅宗。虽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c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经》。所以《楞伽》、《般若》是此宗的经典依据。此外还有《六祖坛经》。
⑥净土宗。此宗主要依据的经典是《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大乘无量寿壮严清静平等觉经》等。
⑦律宗。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
⑧密宗,又名真言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现行,修本尊法。讲求尊老爱幼,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这种民族精神特征的体现。
32、佛殊的长短有何意义
佛珠,又叫念珠。念珠有长有短,而且其长度有着特殊的佛教之意是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
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念珠是1080粒。这种念珠,因太长,或供极少数大德高僧或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清会上做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念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晶为54粒,下晶为x粒。另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9种。
佛教念珠的粒数各有其不同的含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及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是表示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都中代表奉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是表示仁王经所设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36天罡,或18种神通变化,别无其他深意。
33、为何说男戴观音、女戴佛
佛教是人类史明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对东方文化及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佛法的广大无边,普度众生,消灾解难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在宋代即出现了玉佛、玉观音等佛教偶像,而现在中国人仍存在“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即男的戴玉观音,女的戴玉佛,可以趋吉避凶、消灾辟邪。何以如此呢?一种说法是:男人多戴观音,是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得到观音保佑平安如意。女士多戴弥勒,是让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说点儿是非,多一些宽容,要像弥勒菩萨一样肚量广大,自然得菩萨保佑快乐自在。
34、藏传佛教信徒为什么要“叩等身礼”
“叩等身礼”亦称顶礼、五体投地、五轮投地。这是藏传佛教信徒对佛的最高的敬礼、祈祷方式。“叩等身礼”时,双手合十高举,触额部、口部和心部各一次,然后双膝跪地,全身俯伏,两手前伸,额触地面。“叩等身礼”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深刻的含意。合十,代表领受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心,代表心、口、意都与佛合为了一体。叩拜时,心发虔诚,口诉祈求。
叩拜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在佛殿经堂佛像前磕头几百、几千、几万次,俗称长头。有的在寺院周围或神山圣湖周围绕右转磕头,每磕一次,齐手指尖处划一条横线,下一次脚尖对齐上一次划的横线,再磕再划,一直这样继续下去,如果寺院周长是3000米的话,成人磕一圈大约需要1700多次。还有一种叩拜法,就是头朝寺院,或神山圣湖,每磕一次头,移动和自己身体宽度一样的距离。照这样的磕法,绕周长3000米的寺院磕一周,大约需要磕6000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盖往往因磨损而淌出鲜血。这种叩拜方法就叫做“等身礼”。
叩长头或叩等身礼,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自己的信仰而进行的最虔诚的祈祷方式,最高敬礼。各大寺院经堂的地板上都留下了因虔诚的信徒叩拜磨损而凹陷的痕迹。
35、“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
“大干世界”是佛教语。据《华严经》卷四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个世界。累计1000个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累计1000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干世界”。因为以“千”为单位,经过三次累计,所以完整的叫法是“三千大干世界”。一个“大干世界”中包含十亿个世界。佛家指出,宇宙中有无数“大干世界”。后来用“大干世界”形容广大而丰富多彩的世界。
36、何谓佛教轮回
轮回是佛教基本观念之一;众生各依善恶业因,流转轮回于生死之间有如车轮旋转,故称轮回。流转轮回是对因果报应的一种譬喻。
佛教认为,人永远处于生死循环状态,循环的线路有六条,在哪条道上循环取决于活着时所做的善事和恶事。
例如,做了恶事,死后下地狱受刑,刑满后投胎变动物,动物死后的循环,再取决于它活着时作的“业”。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机械循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种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和合的僧团、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晶,感生天、人、阿修罗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妥善地完成一件善事,称为“功德圆满”。善行的恩德很大,则谓之“功德无量”。
关于“功德”,隋代慧远和尚的解释是:“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粲,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举凡念佛、诵经、持睨、持戒、布施、建寺、造塔、印经、度众生、了生死等,佛家均可称为“功德”。比如请僧人做佛事,谓之“做功德”,礼敬佛法僧三宝,谓之“种功德田”;此外,护法神中有“功德天”,诸佛中有“旃檀功德佛”,西方净土莲池中有“八功德水”……
佛法广大,融通一切,无碍无漏,因此多用一个“圆”宇。佛成道后,三转法轮,说“四谛”之法;“法轮”就是圆的,旋转不息,可以辗破一切烦恼、邪说。佛菩萨顶上有“圃光”,是智慧的标志,又称为“大圆镜智”。佛所说法圃融无碍,称为“圆音”。顿悟乒理而具足无缺,谓之“圆‘融通无碍,称为“圃通”;后来也以“圆满”泛指完美充足。如《宋史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
37、僧和尼有何不同
僧尼是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的总称。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即出家的男女二众与在家的男女二众。僧尼就是出家男女二众,男名比丘,按照佛教戒律规定,少年出家,初受戒,称为沙弥,到20岁,受具足戒,称为比丘。受过具足戒的女僧则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比丘、比丘尼、沙弥多用于书面,僧人、和尚、尼姑则多用于口语。在家修道的佛教徒俗称为居士。
信徒出家的程序,因时因地而有不同。受戒的类型一般有沙弥戒和比丘戒两类。受沙弥戒者年龄在七周岁以上,共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鬟、不视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等)。比丘戒也称具足戒,受戒者年龄必须在20岁以上,所受戒奈,男为250条,女为348条。按照佛门法规,出家佛教徒的衣食都要与世俗有所不同,要僧衣素食。
38、和尚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消除一切欲望,苦心修行,与世无争,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死后灵魂即可升入“堂”。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反对战争。“和”(即忍耐、服从)是佛教徒所崇尚并遵守修行的根本方法。“如来以‘和’为尚”,意思是说如来佛以和平忍让顺从为高尚的态度,后人因此称他们为“和尚”。这很可能是一种附会。